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选穴用经规律

2022-02-22 01:32:48黎铭玉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阳陵泉合谷腧穴

周 兰,周 巍,黎铭玉,刘 梨,刘 密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 430100;2.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 长沙 430100;3.浏阳市中医院,湖南 浏阳 43018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慢性进行性滑膜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致残率较 高,常 导 致 病 患 失 去 劳 动 能 力[1,2]。根 据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80% 的病例年龄在35~50岁,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3 倍。在我国患病率为0.32%~0.36%[3]。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大多具有较大副作用[4],临床上亟需一种治疗效果明确并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在缓解关节疼痛、消除关节肿胀、改善活动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5]。相关研究表明,电针能减轻关节炎症反应、促进关节滑膜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改善关节疼痛肿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治疗RA 的效果[6-9]。数据挖掘是临床常用来总结经验用药的方法,能比较客观地分析临床辨证规律、处方、用药规律[10]。本文运用数据挖掘来分析电针治疗RA 选穴用经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Embase、MEDLINE 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 年2 月1 日所收录有关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文献。

1.2 研究方法

1.2.1 检索方法 中文检索:(1)“电针”或“针刺”;(2)“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或“ 痹 证”或“RA”;(3)第1 加 第2 个 关 键 词。英 文 检 索:(1)“Electric acupuncture”OR“acupuncture”;(2)“Rheumatoid Arthritis”OR“RA”OR“poliomyelitis”;(3)第1 加 第2 个 关 键 词。检 索 中 依照各数据库的特征,对检索词做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更好的检索结果。

1.2.2 纳入标准 (1)原始文献为临床研究,可包括RCT 和临床疗效观察;(2)有明确的确诊标准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与分型参照《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诊疗》[11];西医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Rheumatology,ACR)及欧洲抗风湿协会(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提出的RA分 类 标 准[12],评 分 在6 分 或 以 上,可 确 诊 为RA;且文献中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3)文献中主要的治疗措施为电针,可依据病情的复杂性,辅助其他的治疗手段,且存在其他治疗手段的对照组;(4)所取治疗的穴位为体穴;(5)原始文献需为一次文献;(6)纳入文献的语种不限。

1.2.3 排除标准 (1)文献以动物实验研究、综述、系统评价、理论探讨、数据不全、医家经验、个案报道、病例报告、无法获取全文、干预措施描述不完整等文献;(2)文献中确诊标准或疗效评价标准不明确;(3)干预措施以电针为辅助治疗;(4)文献中未明确给出主要穴位或以耳针、头针等非体针为主要干预措施;(5)重复发表的文献只取其1 篇。

1.2.4 资料提取 先由2 位研究员对所有纳入文献进行初筛,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汇总,若2 位研究员出现异议,则由第3 位研究员决断,为尽量降低人为误差,由第3 位研究员进行仔细阅读文献,以确保纳入文献的准确且完整性,以此来确保纳入数据更可靠。

1.2.5 数据的标准化与数据库建立 (1)数据整理及规范:提取数据之前,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对录入的腧穴名称和归经进行规范化,录入的内容包括穴位名称、归经、穴位所处部位、特定穴,为保证数据的准确,研究所纳入文献中的数据需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提取、录入后,对数据进行核对,存在异议可经讨论解决,若无法解决,则请教第3 位研究员。

(2)数据库建立:根据检索词检索到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2 283 篇,经过严格的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将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排除,将最终所得文献44 篇、腧穴总数675个,进行归纳整理、录入excel 表中,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处方中的穴位、归经、部位、所属经脉。

2 结果

2.1 描述性分析结果

2.1.1 经脉选用频次分析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4 篇文献,运用Excel 将纳入文献进行腧穴频次统计,总结各腧穴使用频次和所占百分比,结果可见在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中,使用排名前5 的腧穴分别为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合谷、肩髎;其使用频 次 分 别 为39、34、28、24、21 次;其 所 占 百分比分别为 5.78%、5.04%、4.15%、3.56%、3.11%。见表1。

表1 腧穴应用频次表(频次>12 次)Tab 1 Acupoint application frequency(frequency>12 times)

2.1.2 经脉频次分析 将Excel 表格中统计的腧穴进行经脉归类,结果得出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腧穴在十四经脉上均有分布,除此之外,部分腧穴为经外奇穴与阿是穴,其中使用排名前5 的经脉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其使用频次分别为114、104、86、86、75;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6.89%、15.41%、12.74%、12.74%、11.11%。见表2。

表2 经脉应用频次表Tab 2 Human meridian application frequency

2.1.3 特定穴运用分析 将Excel 表格中统计的腧穴进行特定穴归类,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腧穴在10 大类特定穴中均有涉及,总频次为739(部分腧穴可同时为多种特定穴),另有部分腧穴并不归属特定穴中,其中使用频率排名前5 的特定穴分别为五腧穴、交会穴、原穴、下合穴、八会穴;其使用频次分别为287、124、80、62、53;其所占百分比 分 别 为 38.84%、16.78%、10.83%、8.39%、7.17%。见表3。

表3 特定穴应用频次表Tab 3 Application frequency of specific acupoints

2.1.4 部位频次分析 将Excel 表格中统计的腧穴进行腧穴所在部位归类,将人体分成头部、颈项部、上肢部、胸腹部、背腰部、下肢部,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腧穴在人体各部位除颈部之外都分布,腧穴分布多位于下肢部、上肢部、腰背部、头部、胸腹部;其使用频次分别为310、233、70、28、15;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5.93%、34.52%、10.37%、4.15%、2.22%。见表4。

表4 部位应用频次表Tab 4 Application frequency of specific body parts

2.2 聚类分析结果

将表1 中使用频次大于12 的腧穴,运用spss22.0 进行聚类分析,若分类最细化,则分为6 类,分别为:第1 类:足三里;第2 类:曲池;第3 类:合谷;第4 类:阳陵泉;第5 类:外关、肩髃、肩髎、肾俞、阳池、八邪、悬钟;第六类:太冲、脾俞、阳溪、大椎、丘墟、手三里、关元、风池、三阴交、解溪、昆仑。见图1。

图1 聚类分析结果Fig 1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尪痹”“痹证”“历节风”、“鹤膝风”等范围,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近年来,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被医学界所认可,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重视[13]。针灸通过改善患肢的炎症反应,抑制炎症递质的生成,对血管内皮细胞及滑膜组织起到保护作用,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14]。电针刺激合谷穴及太冲穴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抗炎、免疫调节、止痛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腧穴中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合谷、肩髎、外关、肾俞、肩髃的使用频次靠前,其中腧穴主要分成3 类,第1 类:足三里、肾俞,肾俞是肾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具有补益肾气,调节全身脏腑的功能,能针对正气不足、肝肾亏虚,调其本虚;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胃之下合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与肾俞联用,先天后天同治,共起温阳扶正补益之功,治其正虚内因,又能起近治之用[17],同时对足三里、肾俞进行干预,能明显降低血清TNF-a、IL-6 水平[18],改善RA 患者的晨僵时间、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双手平均握力、ESR、CRP、RF、抗CCP 等[19]。第2 类: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故能治疗与骨、髓关系紧密的类风湿关节炎[20]。第3 类:合谷、肩髎、外关、肩髃,都分布于关节附近穴位,皆能起近治止痛之用,选穴上对RA 标本兼顾,共同奏效。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腧穴大多位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为同名经,共主饮食,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背俞穴位于膀胱经能调理五脏,扶助正气;“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病变部位在关节,因而选用足少阳胆经。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选腧穴大部分在上肢、下肢部,类风湿关节炎的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故多取上下肢部腧穴。

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选的穴位中,部分腧穴属于特定穴,其中五腧穴、交会穴、原穴、下合穴、八会穴使用频次最多,五腧穴可调节脏腑经气的运行,治疗脏腑经络疾病;原穴是指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下合穴为治六腑疾病效穴;且五腧穴、原穴、下合穴部位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能起到近治作用,缓解相应关节症状。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聚的八个腧穴,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气滞血瘀、脏腑失调、骨节不利等。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则分成6 个聚类群,其中可分成2 大类,第1 类:足三里、肾俞、脾俞;足三里、肾俞、脾俞、关元扶助正气,增强抵抗力,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内因正气不足,从内因防治;第2 类:曲池、阳陵泉、合谷、肩髎、外关、

肩髃、悬钟、八邪、阳池、太冲、大椎、阳溪、手三里、丘墟、三阴交、风池、昆仑、解溪,此类腧穴起到近治作用,位于骨关节旁,能缓解关节症状,针对症状本身,两类腧穴起到标本兼顾之用。

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无论临床运用还是理论研究愈加深入,不断的实践证明了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安全及有效,但依旧存在不足之处:(1)大部分文献对电针治疗RA 选穴只对症治疗而缺少辩证论治;(2)临床试验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佐证。

猜你喜欢
阳陵泉合谷腧穴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针灸大成》阳陵泉穴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2021年6期)2021-04-17 20:28:04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世界中医药(2018年9期)2018-09-10 23:18:55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中老年保健(2017年8期)2017-03-23 19:11:27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天津中医药(2016年6期)2016-08-11 08:57:11
合谷穴
人人健康(2015年17期)2015-09-09 16:12:39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吉林中医药(2015年9期)2015-07-10 03:30:12
李顺保教授奇经八脉腧穴考证研究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