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摘要: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结合艺术、教育、学生、学校等要素,对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是校本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上的体现。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以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艺术教学理念出发,突出专业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从调动教师研究内需、以学生为本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课程建设
引言
对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进行探索,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广泛的调查与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性,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系统化、科学化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新时代新美育的背景下,教师与学校需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与艺术教育的双重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高。
一、专业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艺术教学理念
就目前情况而言,应试教育成为存在于我国高中具有普遍倾向,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似乎成为一种理想。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的不断完善而得到认可。在学习社会化不断发展的倾向中,艺术教育还起到为升学与就业“减压”的作用,为学生在学习阶段找到自己的能力之所在,开发潜能、培养能力、明确方向,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1]。回归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重点所在,从而达到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即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全面发展。通过历史、地理、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考虑,以地方与民族文化特色为基础,促进高中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学校教育应通过每个民族独特的风格文化知识,将民族文化展示出来,使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多样化,使学生能从中系统掌握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艺术,而不是单一地局限于某一种知识文化内容。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具有全面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使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走向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之路。学校教育应当以国家新课标为基础,依托专业教师培训机制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国家课程、艺术类校本课程及思维艺术类校本课程相互渗透的方式,在社团活动的推动下,延伸校外基地,创建一套以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为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2]。
二、专业性与普遍性结合的特点
所谓普遍性,就是自然地无需附加的世人所细化的美,这种“普遍”是自然地产生在教育过程之中的,而不是囿于既有结论或者人为的统一规定,它要求适合每一位审美者,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审美逻辑、审美情感,给予学生自觉而充分地感受与评价,体现出美的普遍性。这必然要求在艺术教育授课过程中加强课程导入环节设置,使学生进入到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由浅及深地理解接受艺术教育。
对此,可以以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采用实践性普遍教育方法,使学生直观地欣赏多样鲜活的剪纸,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亲近,还可以在课堂中尝试制作感兴趣的剪纸,通过剪纸艺术的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鲜活的美术形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现学生自体与文化主体的自主对话,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与美术的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统一,构建起普通生活学习与艺术之间的桥梁。由此,美术教育在这样的构建下,对加强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提高美术理解力方面将大有裨益。
三、调动教师研究内需,改善科研素质
现代高中教育实践中,受到升学、考试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教师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升学、考试的方面因素的压力,多数教师的真实个性被长期的焦虑所掩盖。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根本上说,对于课程的进度、考试的成绩等不附加特定要求,教师与学生间的相处模式更像是一种趋平等的、非功利性的于合对话作过程。其中,对话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环境当中,促进彼此间的尊重、傾听、理解,在相互作用下的启发等方面,从而得到共同提高与进步的过程。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的审美教育的解读者和实践者身份,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养成良好、健康的个性,并且双方都获得了理解和沟通以及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审美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在构建科学知识中起着决定因素是人的认识结构,人类认识事物和不断探索新的自然规律,依靠的是对主体认识能力的考察。人的心理在认识方面,对知识的形成、理解的概念及构架等模块提供了作用。
时代发展的进步,使得学生的学习、反思及探究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这对教师的素质与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英国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表述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多采纳形成性、总结性的方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测评时,应充分利用数据,以此为依据设定接下来的教育目标及编排相应的课程。”这充分说明了调动教师的研究内需,改善科研素质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的艺术教育来说更是如此
四、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当代,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倾听学生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从相互调整适应的视角来看,课程涵盖教科书、阶段性教学过程等比较具体的内容,实施过程中的相互调适是学校、学生与老师三方互相适应的过程。从教师角度出发而言,可以采取由内而外的方式建立新的对于老师的评价体系。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达到学生的共同进步。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出发,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提到了相同的观点。在这方面过去的许多做法必须得到改变,在学校的物质方面,可以利用空白的墙面,美术教室、操场展板等场所进行美术作品展示,鼓励学生把美术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美术学科的知识相互贯通,同时熏陶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学校之情。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利用学校的走廊、窗口、展板,为学生创造出来,一个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
结束语
高中是个体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一个社会的整体公民素质的关键一环。我国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目前依然处于薄弱状态,人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规程与特点等,仍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盲目和低效,许多方面有待下大力气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王渊.把剪纸艺术引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价值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3):76.
[2]薛妍.高中艺术校本课程实施与对策研究[J].音乐天地,2021(0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