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上明
一、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教师设计作业用于巩固课内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传统的作业设计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出现学生针对同一个课时某些题型需要重复做四五次,耗时耗力。同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却常常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些都不利于落实“双减”政策,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教师应转变以往题海战术的作业设计,优化数学课堂作业,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延伸,科学设计与布置作业,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为学生提供知识内化与知识迁移的机会。但结合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速度与完成质量展开分析,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以及完成情况天差地别。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办法,秉承学科作业针对性与差异性的设计理念,采取布置分层作业的方式。分层作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由此,将大幅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一)科学开展作业分层,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通过科学设计与学生發展需求相符的作业,可以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收获成功体验,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确保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更加乐观的心态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的环节中。为确保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我展示空间,做好作业分层设计工作,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要求学生结合自身能力层次选择作业难度,这样可以极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保证作业质量,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例如,学生学习完人教版三上“长方形的周长”的相关内容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针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设计作业:教室的黑板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4米,宽是1米,请计算出黑板的周长。针对能力中等的学生设计作业:一个长方形的水池长和宽都是整数,其周长是140米,这个水池的长和宽有几种可能?针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设计作业:李奶奶家围墙外一块长方形菜地,菜地的一面靠着围墙,菜地长8米,宽4米,李奶奶准备在它周围围上篱笆,她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三个不同层次,通过科学设置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引入趣味性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体对某一类活动具有浓厚兴趣时,不仅参与程度明显提升,活动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为保证数学作业的完成效果,应当适当引入实践性作业、趣味性作业,确保学生以更加专注的态度进行学习。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公式和概念性知识比较抽象,为确保学生对数学公式与概念性知识的深入理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解题环节可以引入生活化元素,创设与作业相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可以在特定的生活场景当中找到与作业相关的原型,这样更有益于学生激发兴趣,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获得更加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激发出来,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记忆与理解,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四下“四则运算”的教学后,教师设计24点这一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从1~13当中任选四个自然数,在其中加入加、减、乘、除运算符号,使得最终结果等于24。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一般的学生,教师可引导选择1、2、3、4这四个数字,通过将1、2、3相加,最终乘以4就可以得出24;同时也可以选择将1、2、3、4四个数字相乘,最终得出24。针对学习能力较强且具备良好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增加作业难度,以此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可以引导这部分学生用3、4、6、10这四个数字,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运算方式,结合以上规则,最终得出24。通过以上两种分层作业,不仅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让学生养成灵活运用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数学学习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完成数学作业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是否能掌握课堂教学知识,找出学生的学习盲点,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断总结数学课程教学要点与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作出优化与调整,确保数学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实现与时俱进。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学习并非单纯的模仿与知识点记忆,而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题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活动经验。为达到这一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需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探索性、实践性活动,确保学生由知识领悟者顺利转化为问题探索者。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上“圆的周长”这一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一些与圆有关的探究性作业。对于知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与家长一起通过搜索资料、观看小视频等方式了解:圆周率是谁提出来的?他是怎样发现圆周率的?通过了解数学史中有关圆周率的内容,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以及中国古代数学家所做的努力,使学生对“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有进一步的理解。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去找一些生活中的圆,然后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探究生活中圆形物品的周长,有几种方法可以测量出它的周长?哪种测量方法测量更快、更准确?教师通过布置合适的探究性作业,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探索活动中完成相应的作业,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在为小学数学课程带来创新发展助力的同时,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科学开展分层作业设计,在保证课程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思维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