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手术指标、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2-02-21 08:17方震周加浩刘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出血量

方震,周加浩,刘军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镇江 212000)

颅内动脉瘤为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症, 在临床具有较高患病率,40~60 岁的中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1-2]。 一旦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将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出血,从而引起患者剧烈头痛,出现意识模糊或者视物不清情况,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3-4]。 因此,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施以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手术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常用手段,其中以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最为多见,该手术是通过使用动脉瘤夹夹闭大脑内的动脉瘤,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行清理,进而发挥治疗效果[5]。但动脉瘤夹闭术需进行开颅处理,术中出血量较多,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因此,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成为临床的研究重点。 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因创伤性更小得以在临床广泛使用[6]。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1 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其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1 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确诊到手术时长≤3 d;符合手术指征,均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病历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免疫系统异常者;存在酒精、药物依赖史者;合并全身性感染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合并脑血管畸形者;合并严重脏器损伤者;合并血液系统病症者。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对患者实施全麻,用头架固定其头部,手术通路选取Yasargil 翼点进入,术中开放侧裂池、颈动脉池释放脑脊液,顺沿颈内动脉,解剖载瘤动脉,钝性分离动脉瘤颈,之后将其夹闭。

1.2.2 观察组

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对患者实施全麻;采用CTA 造影技术和DSA 血管造影, 观察肿瘤大小、形态、位置、数目及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属性;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插入导管,沿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主动脉、主动脉弓将导管送到颈内动脉;依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导管,通过导丝将导管顺沿股动脉送到动脉系统中,然后按瘤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弹簧圈,将弹簧圈缓慢送入动脉瘤腔,并调节弹簧圈部位以保障动脉瘤栓塞密集,如有需要,可送入多个弹簧圈;若患者为夹层动脉瘤或动脉瘤巨大,则选用支架辅助技术行栓塞操作;退出导丝,消毒切口,加压包扎,术毕。

两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并观察至术后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围手术期指标: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

(2)神经功能: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评估,满分 42 分,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越低。

(3)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达,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达,采用t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组间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对照组(n=40)观察组(n=41)t 值P 值150.63±6.89 149.26±6.31 0.934 0.353 197.84±10.26 131.57±8.15 32.230 0.000 17.59±3.41 12.13±2.06 8.747 0.000

2.2 神经功能组间比较

术前,两组NIHS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观察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 NIHSS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 NIHSS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术前 术后3个月t 值 P 值对照组(n=40)观察组(n=41)t 值P 值20.89±2.36 20.71±2.28 0.349 0.728 11.53±1.29 7.31±0.88 17.157 0.000 22.222 34.728 0.000 0.000

2.3 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是因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 以头痛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于第三位[8-9]。该病好发于40~60 岁的中老年群体, 青少年较为少见,瘤体一旦出现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等,患者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呕吐、昏迷等表现,病情严重者甚至发生继发性脑干损伤而死亡。为减轻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神经损伤、改善预后,临床应及时施行有效的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的目的是将瘤体隔绝在脑血液循环之外,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是以往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常用措施, 可有效清除脑内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避免动脉瘤的再次破裂,有效改善其血管痉挛情况。 但动脉瘤夹闭术需行开颅操作,对患者创伤较大,且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等操作还可能造成脑组织与四周血管损伤,加之该手术会对动脉瘤四周的神经产生较多刺激, 继而引起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缺点,故对患者术后恢复影响较大。 因此,探寻一种更加迅速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式成为临床的关注重心。 近些年,伴随医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介入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因其对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确切,手术期间的出血量较少, 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且并发症少,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分析原因认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按照血管解剖途径进入,通过放入阻塞弹簧圈来阻塞动脉瘤, 进而达到止血效果,术中无需过多牵拉脑组织,微导管操作轻柔,加之无需开颅,故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同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经股动脉直接放入阻塞弹簧圈,对破裂病灶发挥止血功效,可降低对脑组织及周围血管的损伤,为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奠定良好基础[10]。 因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患者脑组织损伤较小,血管不易破裂,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利于术后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并且患者受颅内压与脑水肿影响相对较少,可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的病理转变,因而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低。 但还需注意的是,本试验尚且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少等不足之处,可能会干扰本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临床还需持续完备试验设计,扩大样本量,开展更深层次的分析, 以进一步的了解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有效性,尽可能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显著,其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且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进行大力推行。

猜你喜欢
弹簧圈栓塞出血量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