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因课前微课而精彩

2022-02-21 02:50:01刘月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學数学应用意识数感

刘月群

【摘要】预习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预习阶段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对所学内容及例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认识,将全书内容串联起来,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预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微课更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导航”,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學数学;数感;微课;应用意识;课前预习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课前的阅读、思考、分析,甚至练习整理出接下来要学习的重点,也就是让学生去自学。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舞台。课前微课是指在课前针对每个新知识点,及每个新例题等内容进行的微课视频制作,以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现要学习的知识。把课前微课融入预习中,制订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预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在预习阶段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对所学内容及例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认识,将全书内容串联起来,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笔者将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四大版块谈谈课前微课给预习带来的精彩。

一、明“理”懂“法”,既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又培养数感

“数与代数”版块的内容比较多,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探索规律等。其中,数的运算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是数学学科内容中的基础和关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运算能力确定为十大数学核心概念之一,关于运算能力的描述就是“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数的运算,也就是加减乘除的运算,特别是乘法与除法的运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计算速度不仅慢而且计算的正确率偏低,原因就是算理弄不懂,算法不掌握。算理就是计算的理由,是用来回答“为什么”的,也就是用来解释为什么可以计算的一种事实、规则或者规律。算法,就是计算得出结果的做法,是用来回答“怎样做”的,需要在计算活动中总结出做的步骤,即先做什么和怎么做,后做什么和怎么做。为了计算教学既能生动活泼,又能把算理说明白,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时,根据学生的真实起点和逻辑起点,微课预习在例1的教学前置中使用了文字法和图形法讲解算理。(1)文字法讲算理:92表示有9个十和2个一,30表示有3个十,9个十除以3个十等于3;(2)图形法讲算理:结合小棒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92根小棒,每30根分一份,只能分到3份剩余2根,3表示一位数要写在个位上。学生在预习时自己看书和观看微课理解“商写在个位”的道理,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探讨并总结算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的导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导航,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的理解透彻了,还感悟了“迁移”的数学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观察、想象、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可以直观地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由于知识容量较大,要求学生一次分类到位是有困难的。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本着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把微课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直观演示阐述“角的概念”,特别强调什么是“旋转”及旋转的方向。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思维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需建立在丰富的直观表象之上,教材用直叙的方式描述“角可以看作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通过直观演示才能反映旋转运动的抽象特征,才能帮助学生迅速产生感性认识,建立具体的表象;第二部分是直观演示五类角的大小,并一一与直角作比较,用动画展示强化“平角”“周角”的概念;第三部分布置任务单:借助两根吸管演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时既需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展示所学知识,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动”要“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在微课预习中,为学生搭建了直观想象的桥梁,学生逐步体会了角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既培养分类的数学思想,又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三、收集、整理、统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美国统计学家戴维·穆尔指出,“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数据由数字组成,但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数据是有内容的数字。”统计是“统计与概率”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应用学科,其特点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分析、研究数据的过程中总结一些简单的规律,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数学依据。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体验统计思想,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时,预习的布置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观看微课视频认识条形统计图,第二部分让学生统计“我们一家喜欢的水果”,绘制条形统计图。微课的设计分成“想一想”“学一学”“理一理”3个环节,把教本第94页的例1呈现出来。“想一想”环节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数据收集;“学一学”环节让学生知道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分别表示的数量,每一格代表的数量;“理一理”环节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更形象、更直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双手和大脑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因为在微课中已提到了收集的方法,数据整理的方式,让学生构建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数学模型;预习的第二部分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既熟悉又感兴趣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将数学模型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同类问题中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实践、理论、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的教育不只是一种活动结果,更是训练思维技能、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而综合实践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通过问题引领、全程参与方式,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就是教育。小学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强调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营养午餐》一课时,笔者分为三个阶段完成:课前准备——课堂探讨——课后实践。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访问、调查等方式了解蔬菜和肉类的营养成分;课堂探讨:在设计预习时,微课采用情境创设的形式聚焦教学重难点,主题为“我是小小营养师”,设计两个测试内容考学生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营养师”。测试一,用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判断A、B、C三份套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原因,从而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测试二,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怎样配菜才符合标准,达到科学合理呢?必须进行比较、筛选、调配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以数据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意识,感受数据力量,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实践: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完成自己设计的午餐食谱。综合实践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预习不再单纯地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微课更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导航”,让学生在進行数学学习活动时能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更是提供丰富的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是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课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使用。教师应保持“冷静”,既要关注数学的本质,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而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预习,一定会因课前微课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小學数学应用意识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从操作式阅读入手,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生本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思考
祖国(2017年3期)2017-03-16 09:46:48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 20:39:38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