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调研组
江苏是白酒酿造大省,也是消费大省。199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振兴苏酒”的意见》,提出实施“重振苏酒雄风”战略,对推动苏酒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经过新世纪初的一轮变革创新,江苏白酒产业快速崛起,在市场中享有较高的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苏酒”成为江苏独具特色的产业名片。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江苏白酒产业增速放缓,在全国白酒市场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一些白酒生产大省从省级层面出台了支持当地白酒产业发展的政策,层次高,力度大,江苏白酒产业发展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迫切需要多措并举拉动和提升白酒产业链价值,全面推进苏酒高质量发展。
江苏坐拥白酒优质产地资源,但尚未形成产区品牌效应。地处北纬33°的黄淮湿地名酒产区,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干邑并称“世界三大湿地名酒产区”,苏北、皖北、豫西、鲁西南等浓香型白酒企业主要分布在该区域,白酒产量约占全国1/4。其中,宿迁、淮安、连云港三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微生物群丰富多样,是黄淮湿地白酒产区的核心产区。但与同处黄淮湿地产区的兄弟省份相比,苏酒产量并不高。2021年,江苏白酒产量为21.32万千升,山东23.72万千升,安徽24.63万千升,河南31.93万千升,江苏产量最低。与其他核心产区相比差距更大,2021年,四川白酒产量为381.2万千升,占全国715.6万千升的53.2%,江苏占比仅为2.98%。从营收来看,川酒为3451.4亿元,占全国6033.5亿元的57.2%,苏酒为380亿元,占比仅为6.3%,量与质均有很大提升空间。产区集聚效应不明显。四川、贵州联合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产区规模和影响力较大。而江苏由于历史原因,“三沟一河”各自为政,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够,特别是在“大产区”打造方面,因涉及市县较多,“行政壁垒”有待破除。
江苏白酒产业链相对完整,但整体竞争力仍然较弱。从“振兴苏酒”到“产业强链”,江苏一直高度重视白酒产业发展,成立酿造(酒)产业链工作专班,编制“五图六清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努力打造原料种植、技术研发、生产酿造、包装设计、仓储物流、文旅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酿造(酒)产业链成为江苏30条优势产业链之一。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洋河股份24项科技成果通过国家鉴定,今世缘酒业被国家酒业协会授予“中国白酒智能化酿酒示范车间”。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江苏酿酒产业链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江苏白酒规模以上企业15家,远低于四川(360家左右)、贵州(120家左右);年销售百亿企业仅1家(洋河股份),10亿元以上企业2家(今世缘酒业、汤沟酒业)。众多中小企业“小散乱”,无序竞争、同质化竞争比较突出。仅宿迁市白酒企业就有17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才6家,除洋河、双沟外,最大的御珍酒业产值不足4亿元。二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021年,江苏酿造行业研发费用占比为1.5%,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2.5%),多数酒企智能制造应用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共建省级酿造(酒)制造业创新中心中,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配套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宿迁洋河新区虽集聚了12家规模以上包装配套企业,但年产值仅为11亿元。与之类似的贵州习水县白酒包装材料产业园区产值已超过60亿元。另外,在原粮供应方面,江苏大部分酒企面临着高价收购本地优质原粮但无粮可收的窘境,只好采购他省高粱,品质却难以保证。
江苏市场规模巨大,但本省品牌占有率较低。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是全国白酒消费的主力军。2021年,全省各类酒品销售收入932.08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尽管江苏消费市场规模巨大,但苏酒“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一是“大本营守不住”。因生产工艺和窖池窖龄差异,苏酒优酒率及优质基酒产量明显低于川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酱香型口味,清香、浓香型优势逐渐被稀释。江苏白酒市场价位多在300—500元,800元以上单品市场基本被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占据,2021年洋河集团千元以上高端白酒销售占营收比例不足10%。二是“外围拓展不开”。数据显示,洋河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仅3.6%,远低于茅台(16.8%)、五粮液(9.8%),今世缘只有6%的产品销往省外,苏酒缺乏竞争力强的大单品,主打品牌的辨识度不高。威士忌、白兰地等国外蒸馏酒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对江苏白酒产业形成新的冲击,与之相反,江苏白酒开拓国际市场尚未破题。三是“线上营销掉队”。白酒数字化营销是大势所趋。江苏观云等部分酒企借助网络平台,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但大部分酒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数字营销方面准备不足,全省白酒线上销售额占比仅为15%左右,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
江苏白酒文化源远流长,但文化价值开发利用不够。江苏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内涵丰富,洋河、双沟、今世缘酒厂先后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汤沟酿造工艺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世缘的“缘”文化初具特色。但与贵州打造茅台文化、四川建设川酒文化相比,江苏酒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利用还有较大差距,宣传主题不够鲜明,产业协同、全国展会、新媒体推广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中国酒都”品牌影响力不强,白酒文化价值需要深度开发、充分利用。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政策调整、消费升级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白酒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整体呈现出向产区化、高端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趋势。
产区化。产区成为白酒的价值体现和重要“背书”。白酒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生产工艺,产区优势保障优质白酒的酿造,产区正成为品质表达方式之一和消费者判断酒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一方面,政策调整促进白酒优势产区发展。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开始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已将“白酒生产线”从限制类删除,有利于外部资本进入酒类行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白酒产区。另一方面,行业资源向白酒产区聚集。四川、贵州联合打造以遵义—宜宾—泸州为核心的“中国白酒金三角”,资本争先涌入,产销量、影响力逐年提升。未来,白酒行业从单个酒企竞争走向核心产区竞争,只有打造更高品质、更具影响力的核心产区,才能抢占业内话语权。
高端化。白酒有较强的社交属性,高端白酒更具有收藏、馈赠价值。随着国民消费升级,高端白酒产品的消费比重日渐提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近两年,在行业整体产量和销售收入处于下降趋势时,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相关研究机构预测,未来3—5年,中国高端白酒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20%左右,次高端和中高端白酒增速也将保持在10%以上,而低端白酒的市场规模将被压缩。可以预见,未来只有高端核心单品,才能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多元化。一方面,消费需求日益多样。白酒消费进入个性化消费阶段,推动新品类不断涌现。如年轻消费群体倾向低度新潮酒饮,促使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头部企业纷纷加速低度无醇、果酒等产业布局。另一方面,白酒香型不断创新。各大酒企高度重视新产品研发,特色香型不断扩容,馥郁香、芝麻香、特香、凤香、老白干香等都以品类差异化培育了一批忠实的本地消费者。研究表明,从浓香型转向酱香型,将是白酒消费的大趋势。
数字化。近年来,不少酒企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茅台集团提出构建“智慧茅台”目标,五粮液集团着力打造数字化营销体系,泸州老窖集团致力于全数字化营销场景,古井贡集团开始智能酿造、智慧包装。抖音、直播带货、线上展会/论坛等正成为白酒行业主流营销模式。未来,依托数字化平台,可对产销全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实现降本增效;“区块链售前防伪溯源”模式的应用,必将强化白酒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数字酒证”区块链项目的实施,将加快推动白酒数字化金融进程。
绿色化。生态造就产区,产区成就品牌。酿酒业和自然生态以及酿酒微生态相融共生,维护自然生态、打造绿色酿造成为中国白酒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茅台集团2021年提出,坚定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原粮采购上,打造专属绿色原粮种植基地,形成绿色种植链;二是在原酒酿造上,实施绿色生产,实现酿酒原料无害化、原粮绿色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三是在资源利用上,实施水循环综合利用和酿造余热回收利用工程,为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当前,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江苏迫切需要抓住历史机遇,积极适应白酒产业产区化、高端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态势,主动抢占产业链、供应链制高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着眼于集聚发展,积极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区。产区是白酒品质和价值的综合表达。江苏可借鉴国际名酒产区和贵州仁怀、四川宜宾等地先进经验,依托黄淮湿地独特的酿酒资源,从省级层面加大统筹力度,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优质白酒产区,建成我国东部原酒酿造基地。一是加强产区内涵研究。组织专门团队,深入挖掘黄淮湿地独特气候条件、水质环境、微生物族群、酿酒工艺等丰富内涵,研究制定白酒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积极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申请白酒地理产区标识,努力打造“黄淮湿地优质白酒产区”品牌。二是推进核心产区建设。以宿迁、淮安、连云港三市为核心范围,以洋河、双沟、今世缘、汤沟为核心品牌,组建“黄淮湿地优质白酒核心产区战略联盟”,科学合理规划,引导要素资源向核心产区集中,向优势产能集中,向优势品牌集中。鼓励支持兼并、收购省内外白酒企业,探索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具有品牌、资金、管理和市场优势的省外知名企业,助力江苏酿酒产业发展。以市场和利益为纽带,着力解决全省酒企“小散乱”问题,抱团发展,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强化产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黄淮湿地优质白酒产区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苏酒计量、工艺、质量、安全、环保等监测管理体系,探索打造“江苏白酒”集体商标,支持酿酒企业积极参与“江苏精品”认证,全面提升苏酒产品品质和品牌附加值。
着眼于补链强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江苏白酒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在原粮品质、新产品研发、标准化酿造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产业协作水平。一是推进白酒智能酿造。支持企业开展“智改数转”项目,在制曲、酿造、检测、灌装、入仓等环节,以及生产装备、过程控制、安全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打造国家级白酒智能酿造标杆企业,以智能化、标准化确保产品稳定优质。二是提高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强化江南大学酿造学科优势地位,组建省级酿造产业技术中心,开展白酒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究开发,突破一批酿造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白酒产业领域科技成果参评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是推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发挥产业链专班作用,完善资源统筹机制,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显著的优质白酒产业示范园区,提升产区原粮种采、酿造生产、质量管理、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在白酒行业的应用和推广,鼓励企业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
着眼于市场开拓,做强主打产品和主推品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根据企业规模和定位,加强分级分类指导,推动全省大中小白酒企业协同发展,促进白酒产品流通循环便捷高效,不断提高江苏市场占有率,巩固提升全国市场知名度。一是着力优化产品结构。支持洋河、今世缘等头部企业做强做优,通过兼并重组、推进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支持双沟、汤沟等传统品牌企业推进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守正创新,全面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支持乾隆江南、观云等成长型企业进一步找准市场定位,稳步发展特色产品、个性产品、定制产品,通过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二是全面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应对消费升级趋势,合理布局高端、次高端、中端等产品,形成结构均衡、优势互补的产品系和价格带。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洋河梦之蓝、国缘V9等大单品,推动双沟、两相和、乾隆江南、御珍、梅兰春等分梯度打造精品,优化产品层次,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把握白酒口味发展趋势,在巩固绵柔型、浓香型优势的基础上,统筹布局酱香型、馥郁香、芝麻香型等口味产品。顺应年轻人市场需求,研发推广时尚化产品类型,如果酒、调味酒、低度酒等,挖掘市场潜力。三是大力拓展营销渠道。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把握目标消费群体,实现渠道数字化、终端数字化,稳步提高苏酒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占有率。支持企业参加“全国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等全国性促销活动,积极倡导“苏商卖苏酒”,深耕省内市场,扩大省外市场,拓展线上市场。
着眼于提质赋能,推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酒香也怕巷子深。要用足用好江苏文化资源、科教资源优势,不断丰富苏酒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加消费者文化认同感,提升苏酒文化价值影响力。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白酒名品,丰富酒史、酒韵、酒道内涵,创新发展中国酒都、名酒古镇、酒庄酒街等酒文化、酒旅游业态,积极争创5A级旅游景区,以文旅融合赋能白酒产区价值,提升苏酒认可度、知名度、美誉度。二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大力推进长三角酿造(酒)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积极承办全国性的行业技能竞赛、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高规格举办中国(南京)国际糖酒食品交易会、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等展览展销活动,支持宿迁申办“中国酒都国际酒业博览会”,加快与世界著名白酒城市建立联盟,积极开拓外部市场。三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支持江南大学、宿迁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协同发展,加大酿酒专业学科建设,为全省酿酒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储备。实施白酒中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加大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打造白酒酿造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促进校企共建实践实训教学基地,探索建立酿造企业与省内高校委托培养人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