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利梅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生之基、社会之本,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民生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宝贵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既是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多年来,常州始终紧盯“人民满意”的奋斗指向,坚持把“人民是否支持”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大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创成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连续八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连续多年达95%以上,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常州之治”已初具样态,初显成效。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获得感,常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依靠人民的工作方法,坚持人民共享的根本追求,努力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常州之治”与国家战略同向,与人民期待同在,与城市发展同行。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推进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催生了党和国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呈现出双向塑造的历史进程。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改革理念,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写入其中,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坚定意志;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将其作为教育发展的引题,体现了优先发展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全面确立了办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本源,以人民为动力,以人民为标准的教育改革原则,标志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进入深入创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重大战略选择。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则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期待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当前我国正在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弱势群体资助等一系列关于民生教育热点问题,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基本的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教育,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群众期待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前我国从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入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须坚持的问题导向。人民群众期待适合的教育选择,当前我国致力于育人减负的“降成本”、人才培养的“高效率”、评价考试的“扬长与补短”、就业创业的“产能提升”,增加有效的、精准的、创新的和多元的教育供给,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发展趋势。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同城市发展地位相匹配的重大战略举措。教育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教育而盛。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看,一座城市教育的发展史也就是这座城市教育与城市元素互动发展、融合的历史,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双向赋能、双向服务,是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市职业教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打造“中国职教名城”为目标,构建起了以中职教育为基础、高职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常州市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并把“打造‘常有优学’教育名片”放在全市“532”发展战略大局里来定位、来谋划、来组织实施。这是常州市推进教育与城市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满意教育、共融幸福之城的民生工程。
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立场,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事业发展的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指引着常州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教育公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南,从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入手,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教育力量。一是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学有所教”是最基本的民生底线,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公平。常州市紧扣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前列的要求,构建可视化学位建设系统,提升学校建设与区域人口、空间规划的匹配度,以非常之力系统规划全市教育设施布局,推动各县区政府将加大学位资源供给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市级统筹、县区为主”的责任机制。党的十九大以来,投资309.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05所,建筑面积共计543万平方米,竣工投用学校244所,增加学位15.7万个。常州教育更好地满足了学龄人口的入学需求,在提供“有学上”的机会上排解了民忧,实现了教育起点公平。二是让每个人都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教育是一座城市安身立命软实力的生动体现。“学有优教”是一座城市阔步迈向高水平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对百姓殷切期待掷地有声的回应。近年来,常州市瞄准“更加公平、更为优质”奋斗指向,加快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深入实施学校主动发展、优质学校建设、集团联盟办学,全面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深度推动在常职业院校提档升级。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1.04%,五个区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五所学校获评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学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常州教育以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常有优学”的美好期盼,实现了教育过程公平。三是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不仅体现在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也要让每个人享有充分的机会、差异化的培养路径,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常州市坚持“一人一案、按需施教”原则,以市中吴实验学校职教实训基地为依托,推动企业、高职院校与特教学校三方融合共育,实现了“教学、科研、运营”三位一体,为每一位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了适合而有温度的教育。常州市职业教育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6个,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项目近400个,参与学生1.2万余名,“1+X”职业技能证书试点率达100%。常州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选择性,实现了教育结果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聚焦群众关切,提升教育质量。群众关切所系,教育职责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紧盯不放”。据常州主要本地论坛统计数据显示,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约占19.1%)、办学治校(约占27.8%)、师资力量(约占28.1%),充分表明老百姓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期待值明显提高。常州紧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心任务,聚焦人民群众的关切持续发力。一是围绕办学质量好不好,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通过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发挥市、区教研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打造“常老师的课”特色品牌。“十三五”期间,19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获奖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常州教育通过聚焦人民群众对办学质量的关切,实现教育质量的跨越发展。二是围绕师资力量强不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实施“常有优师”行动计划,持续探索高水平教师发展机制,奋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优化“龙城教育英才”引育实施办法,试点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生项目,创新研发教师培训“AI场景演练系统”,持续深化“县管校聘”“局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目前省级名师及市“五级阶梯”优秀教师已达万人。常州教育通过聚焦人民群众对教师队伍质量的关切,实现师资水平的总体跃升。三是围绕学生培养优不优,构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大力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启动实施全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导师制、免修制、学长制等培养制度。常州教育通过聚焦人民群众对学生发展质量的关切,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推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创新,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常州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更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更有成效的终身教育,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一是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破解“成效慢”难题。作为第一批设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常州以“三大领域十项改革”为统领,全面推进保障领域、提质增效领域、创新突破领域等改革。以课后服务为例,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5+2+1”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2小时、每周六1次“常老师在线”服务,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后服务100%,学生参与率达93.81%。全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调查中,常州两项评估在13个设区市中位居第一,其中金坛区综合得分在116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一。二是推进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破解“职教冷”难题。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地,常州积极推进产教高度融合,四年三次获评“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设区市”,副省长马欣两次批示肯定常州职教发展经验做法,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扩大。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1270人,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需要持续深入地追问与解答,葆有育人初心。常州全面实施“常有优生”培育计划,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础。一是着眼建成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以金色理想信念、红色爱国主义、黄色传统文化、绿色生态文明、蓝色心理健康、橙色法治教育、紫色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大中小幼”一体化的“七彩德育”体系。二是着眼形成更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全省率先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大数据智能平台,实施72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打造“医教联盟、警教联盟”转介通道,着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是着眼发展更高品质的体教融合。挂牌100所市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率先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私人订制”,全省体育人才输送贡献奖榜单连续三年位居第一。四是着眼推进更高成效的劳动教育。加快建设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启动《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工作,11节课程入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
人民满意的标准是多元的、动态的、持续发展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长期探索、充满艰辛、克服障碍、持续实践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全阶段、全过程的共同努力。
以“两个大局”为出发点内外协调。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明确中国在历史进程和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谋划教育工作。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争取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内外协调、争取合力、共同推进。
以教育改革为着力点纵深推进。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把握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统筹处理各种矛盾,科学谋划整体改革。
以热点问题为突破点持续发力。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直面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与根本症结,聚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急难愁盼”,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教育关乎未来,征程未有穷期。让人民满意,不仅蕴含着情感的认同,更闪烁着发展的光泽。常州将继续聚焦人民群众关切,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布局,把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不断开拓常州教育的新格局、新境界、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