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读的要求及教学建议

2022-02-20 11:24周亚丽
关键词:朗读教学

周亚丽

摘要: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能促进学生语言直觉的形成,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均对朗读提出了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教师要认识到:朗读不是用来活跃课堂的“调味剂”,要重视朗读基本技术的指导,进行如重音、停连、节奏、语调以及朗读标记等方面的随文指导,并且要探索朗读活动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意义;朗读要求;朗讀指导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这集中概括了朗读的方法和好处。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能促进学生语言直觉的形成,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近日,我在校内外教研活动中,观摩了多节语文课。适逢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朗读便成了绕不开的话题。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关于朗读的要求做了系统梳理,并据此对如何开展朗读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关于朗读的要求

(一)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

课程标准各学段均对朗读提出了要求。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表述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第2条。其余三个学段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表述,且均置于第1条。课程标准的“具体建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评价建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如何“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这两个要求,统编教材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朗读的要求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七年级第一单元便安排了适合朗读的一组散文。单元导读将朗读要求表述为:“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在七年级上册的开篇课文《春》中,“思考探究二”是这样要求的:“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积累拓展五”则要求“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并对“重音”“停连”做了注解。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单元导读的要求是:“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这两个单元的要求是六册教材中最为集中的,为整个初中阶段的朗读教学奠定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

我对初中六册教材中关于朗读的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如下:

1.把握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韵律,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等。

2.能体会句式、修辞的朗读效果。如,七年级下册第7课在介绍“排比”修辞知识时,排比句后做了这样的提示:“读这样的句子,你是不是觉得很通畅,有气势,有节奏,情感很强烈?这就是排比修辞手法带来的表达效果。”

3.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读出语言风格。

4.能运用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合唱式朗读等方式。

5.能抓取蕴含丰富情感的关键词句,学会做朗读标记,能发挥想象去朗读,能抓住诗歌的意象去朗读。

总之,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学习方法的提示,也有活动方式的要求;注重语感的训练,注重鉴赏品味,注重朗读的深度体验。这些与课程标准对朗读的目标要求是相符合的。但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看,朗读教学还缺少规范的指导与科学的评价。

二、对朗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朗读既是一种语文课型,也是阅读指导中的一条常用线索,更是阅读指导中闪光的教学细节。教师要认识到,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过程非常生动,设计非常巧妙,点拨非常细腻,形式非常灵动的。因此,朗读不是用来活跃课堂的“调味剂”,而需要我们认真设计,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全面训练。

(一)重视朗读基本技术的指导

朗读指导是有技法可循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只有朗诵好的老师才能进行朗读指导”的。把文章读得字字饱满,让人听得明白,这是朗读指导的第一境;通过朗读把文章读懂,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这是朗读指导的第二境;学生深刻理解文章,能用合适的语音、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朗读指导的第三境。教师要在语言与学生、作者与学生甚至时代与学生之间,架起交流、欣赏、感悟的桥梁,不断将学生的朗读引向“精彩”。

教师要提高朗读指导的基本技术,加强如重音、停连、节奏、语调以及朗读标记等方面的随文指导。

1.重音朗读指导

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对“重音”的注解是:“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以2018年南通中考语文试题第18题为例:“朗读‘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格的居民’时,至少有两个词语必须重读,你认为是哪两个?请简述理由。”这是一道句子情感理解题,用朗读的形式加以考查,形式较为新颖。学生需要真正读懂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的重点,才能抓住重读词,并理解它们。

确定重音的一个途径是语言习惯,如句子中重要的动词、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确定的主要依据是语意和情感。一些表意曲折、感情复杂的句子,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确定重音。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朗读重音时,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表达的意思、情感,防止出现“个个词语要重读”的现象。朗读重音时,唇舌要用力一些,音量要增高一些,要和非重音的部分明显区别开来。

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一些感情特别强烈的地方,采用重音轻读或慢读,表情达意的效果更好。如一位教师在指导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时,对朗读“偷偷地”是这样指导的:“你可以把声音压得低于非重音词,把气息加大一些,然后有力地轻轻吐出。听老师示范一下。”

2.停连朗读指导

同样地,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关于“停连”的注解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停”除了正常的标点、句子结构及生理换气需要停顿外,还有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而做或长或短的停顿。以《春》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学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师你前面读得很好,读出了盼望的感觉,“来了”这个词读得很欣喜,你觉得还有哪个词也能看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生近了。

师你觉得在哪儿稍停一下,能表达这种感情呢?

生在“脚步”后。

师那我们来朗读体会一下。

“连”即朗读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指在一些有标点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虽有标点,但内容连接紧密,不用换气,以顿号最为典型;二是有时为了造成似停非停、声断意连、环环相扣的感觉,把相近内容连起来读。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便可以两两相连进行朗读。

3.语气、语调、语速朗读指导

语气、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的思想感情和表意分量,而产生的高低、强弱、虚实的声音形式。语气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在实际朗读指导中,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时的高昂明快、低沉舒缓、轻松平静。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定的。一般来说,欢快、热烈、紧张、焦急、爭吵、辩论、抨击、指责等宜快读;悲痛、沉重、镇定、闲谈、叙述、回忆等宜慢读。来看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一个教学片段:

(学生朗读第3节。)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第2节中哪几个词应该是重读的,哪几个词宜读得迟缓,拖长读音?

生“欺”“为盗贼”“公然”要重读,“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音要读得长一些,表现的是杜甫年老体衰,面对群童抢茅时的无奈。

师你总结得很好。请大家朗读第3节,体会一下第3节该怎样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教师反复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体会。)

师这首诗前面是叙事,语调要轻点,而“无干处”“未断绝”要读出因雨下个不停导致的无奈和心焦,要延长声音。这一节的“自经”两句既有叙事,又有作者内心的呼喊,所以语调要稍微上扬。

执教教师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他巧妙地运用朗读录音示范,准确地对语气、语调进行了指导,不断将朗读教学推向高潮。

(二)探索朗读活动的组织形式

常见的朗读活动的形式有:感知性朗读,主要是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情境式朗读,是指设置音乐、背景介绍、切身体验、联想想象等情境,让学生进入文字的意境进行朗读;赏析性朗读,是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蕴含的情感的赏析,对句式、修辞、语言特点的理解;此外,还有模仿性朗读、表演性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多种形式。

朗读活动设计要突出重点语句和语段,还要注意设计的整体感。我们来欣赏一下余映潮老师设计的《七颗钻石》的朗读活动流程:(1)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2)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3)朗读的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4)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5)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这一朗读设计贯穿整堂课,准确把握了文体特点,契合七年级学生特点,层次清晰,过程细腻,整个教学在朗读中渐入佳境。

最后,我建议教师将分散于各册的朗读要求,进行提炼归纳,由浅入深,设计几个朗读专题指导,安排几个朗读实践活动,附在一些散文、诗歌单元后,让朗读有方法可学习、有活动可组织。

朗读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虽有技法可循,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不能囿于朗读技巧,而要以理解文意为基础,以自然真实为要求。当然,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多读经典,丰厚积淀,体悟人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
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与训练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