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多层次的关联

2022-02-20 11:24林岩
关键词:研习关联

林岩

摘要: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的特性是“专题性”,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或领域。研习时需要找到与专题方向相关的探究点,而不是全要素面面俱到。“先秦诸子散文”专题的研习,落实了多层次的关联:单篇选点关联,让领悟抵达深处;单元整合关联,比较各篇的异同;打通课程关联,实现相互印证。

关键词:选择性必修;先秦诸子散文;研习;关联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的特性是“专题性”,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或领域;具体到任务设计,需要找到与专题方向相关的探究点,而不是全要素面面俱到。而落实探究点的研习,则需要多维度展开,实施有广度的关联式学习,做到瞻前顾后、点面兼具。因此,课程实施时,要落实多层次的关联,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让研习真正发生。本文结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侧重探讨具体的关联方式。

该单元是“先秦诸子散文”专题,探究点为: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根”的具体内涵,即立身处世之道,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之别,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鉴于理解、探究的难度,单元导语中建议:“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很明显,导语要求突破课程限制,实施更大范围的关联式学习。本专题的研习,如何落实多层次的关联?

一、单篇选点关联,让领悟抵达深处

单篇精读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基本切入方式。专题教学同样需遵循这一方式,只是选取的探究点要明确体现专题任务。本单元各篇文本均有很多体现文化之根的探究点,如《〈论语〉十二章》的“君子”“仁”“礼”“道”“诗”以及“中庸”(文质彬彬)和“忠恕”等;《大学之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人性善”和“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讓之心”“是非之心”等;《〈老子〉四章》的“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成”与“败”等;《五石之瓠》的“无用之用”等;《兼爱》的“兼爱”“非攻”等。研习任务的定位,需要我们选取最有价值的点。

在设计《〈论语〉十二章》的任务时,我们选取了“君子”之风作为探究点,具体如下:

【任务1】《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的论述,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请继续搜集并摘抄《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句子。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句子,讨论“君子”之风的内涵,填写表1。

【任务2】从有关“君子”的论述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提炼观点,写一句点评,并用150字左右诠释它的现实意义。

【任务3】我们在初中也学过《〈论语〉十二章》,高一的必修教材中也有《论语》选文,请从记忆中找一个有关“君子”的句子,阐释它的内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任务4】游国恩评价:“《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 鲁迅评价《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请结合孔子有关“君子”之风的论述,讨论游国恩、鲁迅的评价是否恰当。

以上4个任务,由教材内容拓展到《论语》整本书,由新知关联到旧知,由理解到领悟现实意义、鉴赏评价。这样的关联,不仅是知识的链接,更是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式将学习推向深入。课后,还可以推荐名家注疏与论述,由学生基于需求自主学习。如研究《论语》的不同注疏专著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孙钦善的《论语新注》。相关论述有: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李零的《丧家狗》、鲍鹏山的《风流去》等。

二、单元整合关联,比较各篇的异同

“先秦诸子散文”专题所选篇目都是先秦诸子的代表作,各家学说均能从不同角度体现传统文化之根。在研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单元整合起来学习,建立篇目间的横向关联,从字意、文意、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分析不同学说的相似点、差异点,比较诸子百家不同的思想内涵与说理风格。

(一)比较字意、文意

比较字意、文意,能够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各家学说的精神内涵、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的差异。

如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儒家的“仁爱”是强调“亲亲”“尊尊”的具有等级差别的爱,正如《墨子·非儒》中所言,“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属尊卑之异”,强调爱的等差性;而墨家的“兼爱”是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强调爱的整体性、普遍性和平等性。通过比较,两家学说各自的内涵和背后的价值取向才会更加清晰地显现。又如,儒道的“有为”与“无为”之争——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追求“有用”,道家“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接纳“无用”,这是儒道根本性的不同,也需要设计对比任务让学生获得更清晰的体会。

同类学说间也可以比较。即便同属于道家,《〈老子〉四章》中对“无”和“用”的认识与庄子《五石之瓠》中对“无”和“用”的认识也有差异。老子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论述的重点是“无”的作用。老子从纷乱具体的现象中,概括抽象出了“无”这一负概念,并阐释了其积极价值——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老子的“无”堪称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庄子的“五石之瓠”论述的重点是“无用”之用,警觉并超越了人被赋予的工具性价值,认为按照世俗的价值标准来“使用”生命是歧途,凸显了生命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在文本的比较中,这些作品的内涵会更清晰地呈现,作品背后“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气也将得以凸显。

同样,同属于儒家,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也有差异。孔子的“礼”和“仁”,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孟子的仁义、仁政,回应的是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以及率兽食人、好战嗜杀的暴政。

(二)比较风格、方法

除思想内涵的比较以外,也可以将论述风格设置为比较探究点。例如,《论语》言简意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孟子》善用譬喻,气势逼人,匠心独运,挥洒自如;《荀子》缜密严谨,譬巧喻博,句式参差与齐整相间;《庄子》奇妙深幽,想象瑰丽,善用寓言,婉曲达意,意在言外;《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洞察人心、较多辩智。语言风格的鉴赏,尤其需要参照系。简洁难以自证,但当简洁典雅与繁复朴拙并立,当基于世俗经验的说理与基于瑰丽想象的论证互现,学生对论述风格的感知就会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的敏锐度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还可以聚焦論证方法。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第一板块的学习提示指出,“研习中,注意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我们可以此为突破口,设计具体任务。如:“诸子散文中,较多地借助了对比和比喻等方法来说理,请从《〈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选择恰当的语段,自主进行评点批注,分析孔孟老庄散文论述方法的不同效果。”

三、打通课程关联,实现相互印证

教学参考指出,对先秦诸子散文这样难度较大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古代经典,可以确立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局限在单元或篇目里,不要囿于教学成见,而是要左右勾连,前后打通,顾左右而言中,打开教学的新局面。事实上,各类教材选文有别,利于多角度认识同一主题,在拓展阅读中关联互现,相互印证。导语与相关链接有学术高度,隐藏着学术专家、编者的独特思考,可以给学生提供诸多启发。教师可让学生广泛涉猎,自选微专题做摘抄点评或撰写读书笔记等,催生创新灵感。

例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四套教材的内容就可以关联起来,设置各种互现的研习任务:

【任务1】请将选择性必修的《〈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大学之道》,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中的《政者,正也》《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有用我者》,苏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齐桓晋文之事》进行组合阅读,围绕“儒家的政治理想”做摘抄,思考并点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理想政治是怎样的。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将选文整合为“从孔子到孟子”“人的起点”“仁者爱人”“修养的境界”“学问之道”“人与文化”“天下国家”“立言”“儒家之道”9个专题。任务1借助苏教版“天下国家”专题,将选择性必修《〈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大学之道》3篇文章聚焦的“个人修身”拓展到“天下国家”,有助于潜移默化地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任务2】请组合学习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必修下册《庖丁解牛》,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中《庄子》选读的《无端崖之辞》《鹏之徙于南冥》《东海之大乐》《尊生》《恶乎往而不可》等篇目,赏析庄子汪洋恣肆、意在言外的风格,理解庄子“无用之用”之说的洞察力。

该任务聚焦庄子的语言风格与“无用之用”的洞见。庄子的散文被誉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补充人教版的专题选文,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民族审美趣味;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差异性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若定位于功利主义价值,将会给价值与尊严带来怎样的戕害,进而理解庄子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

【任务3】请组合学习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语文读本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六章》,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中《老子》选读的《有无相生》等篇目,撰写小论文,在强弱有无间,理解老子的逆向思维与辩证法。

老子“无”的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老子善于突破俗见,能够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说不想,言人所不言。他的认识突破常规,他的矛盾对立转化思想极具思辨性。任务3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还可以走出文本,设计关联现实的任务,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精神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如,我们在探究“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涵时,可将学生身边的网络暴力、校园霸凌等现实问题呈现出来进行讨论,使学生直面冷漠戾气,进而反思网络暴力、冷漠人际等的危害,从“仁”的精神中思考救赎之道。这一任务会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仁”的内涵,领悟“吾欲仁斯仁至矣”的道理,进而探究“仁”的践行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以“研习”为主,打通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材——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介绍[J].课程·教材·教法,2021(11).

[2] 温儒敏.“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J].语文学习,202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研习关联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奇趣搭配
一份盒饭引发的民法研习案
拼一拼
智趣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学校篮球教练员理论研习的困惑与展望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