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育

2022-02-20 11:24王磊
关键词:时空观念抗日战争

王磊

摘要:历史的“时空”至少包括关系递进的三个维度:自然时空、社会时空和价值时空。将历史事件纳入不同维度的时空范围加以考察,能让历史永远保持着认知过去、关注现实、探索未知的张力。锁定自然时空,可以纵览历史图景的整体风貌;进入社会时空,能够体悟历史人物的现实影响;关照价值时空,利于叩问历史研究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时空观念;自然时空;社会时空;价值时空;《抗日战争》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秦淮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編号:L/2020/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它既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素养达成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指导学生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与延续。

时空观念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因为,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透过史料,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以今天的视角形塑过去发生的事件。这就内在决定了历史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价值性。因此,历史的“时空”至少包括关系递进的三个维度:自然时空、社会时空和价值时空。自然时空侧重客观与求真,社会时空关注认同与参照,价值时空探讨规律与命运。将历史事件纳入不同维度的时空加以考察,能让历史永远保持着认知过去、关注现实、探索未知的张力。本文以《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从三个维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分析,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锁定自然时空,纵览历史图景的整体风貌

在自然时空中,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都被看作物质运动的形式。因而,自然时空具有客观的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教学中,教师可按时间顺序或空间分布,整合史实,形成历史线索;按照一定主题,形成知识结构刘俊利.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9):1927。,并且根据主题,按时间顺序或空间分布,灵活整合系列史实。

(一)用历史地图定位空间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地理沿革〉序》一文中强调:“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拨其础也。”这说明,学习历史必须建立起空间概念,因为历史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都是依托空间而存在的。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加简明和直观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既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促使他们在还原历史细节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把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图呈现在投影上,然后出示一套 “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共8枚,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全民族抗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主题分别为“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学生需依据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划,将这些邮票粘贴在相关史事发生的区域。对于教材没有涉及的“芒友会师”和“华侨捐献”,教师先作介绍,再让学生在地图上准确定位。

(二)用大事年表锁定时间

时间是建构历史的框架,是形成历史的顺序,也是合理解释历史事实和深刻感悟历史意义的重要前提。自然时空维度下,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大事年表的形式进行叙述。大事年表,是“以时间为经,以大事为纬,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从而达到某种研究或教学目的的认知结构”陈伟壁.“大事年表”式材料的开发和应用[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0(4):5053。。其突出的特点是,时与事对照,言简意赅。将大事年表运用于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建构严谨的认知框架。

《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在空间定位已经完成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把8枚邮票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列表呈现,并要求他们用准确的历史术语概括这些事件反映的基本史实。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教师提醒他们注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此外,“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再将邮票和教科书中呈现的这些重要事件按照战争进程进行划分,让学生分别将其归入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通过教材内容的有效补位来弥补邮票资源的缺失。至此,师生基本完成了自然时空维度下学习内容的梳理与整合。

培养学生的自然时空观,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并且能够按照地理要素和历史时间,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纵览历史事件的整体风貌,而且为其阐释社会时空奠定认知基础。

二、进入社会时空,体悟历史人物的现实影响

在自然时空语境下认识历史,目的是尽可能感知客观存在的史实。若想获得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必须将时空观念进一步深化,进入社会时空的语境。“社会时空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对社会内部结构变迁的一种衡量方式”汪天文.社会时空的解析——衡量人类的活动效率与生活质量的尺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6873。,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活动而赋予自然时空以社会属性。“由于每一代人的活动的需要、目的、方式、意志等不同,社会时空总是从不同时代人的具体活动中获得其规定性。”张明仓.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3):5761。在社会时空中,“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可以说,正是人的活动,才使时空具有了蓬勃的生机和永恒的活力。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社会时空的语境下,将史事放在具体的情境坐标中去考察,帮助学生意识到评判史事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对史事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行解释。

基于社会时空考察《抗日战争》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师生立足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和中国所处的阶段,感受中华民族在遭受空前灾难时,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以及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另一方面,从当今中国社会变革的角度,真正领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教学片段如下:

师刚才我们通过地图和大事年表,呈现了自然时空下抗日战争的历史图景。想一想,除了按照战略阶段划分抗日战争的过程以外,这8枚邮票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理解这段历史的角度?

生“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芒友会师”发生在正面战场,“百團大战”“敌后游击队”发生在敌后战场。

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说明了什么?

生无论是战略要地、大中城市还是广大农村,都有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身影。

生一方面,说明国共两党都进行了积极的抵抗,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另一方面,“正面”和“敌后”的作战区域也和两党各自的战力条件和军力部署有关。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进一步展开,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队”“芒友会师”是中国军民在军事上的对日作战,“华侨捐献”体现了爱国侨民在经济上予以国家巨大的支持。

师对此,我们可以如何解释?

生建立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基础之上的全民族抗战,其实也离不开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的支持;军事抵抗和经济援助是中国军民长期抗战的两大支柱。

师借鉴自然时空的分析方法,观察地图上邮票的摆放位置,大家又发现了什么?

生“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队”“台湾光复”属于中国境内的对日作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主要是在中国境外。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呼应了这套邮票的主题——“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生抗日战争既是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卫国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生中国军民不仅担负了在本国抗击日寇的重任,而且还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积极配合盟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生抗日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威望,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得到提高,中国成为战后世界五大国之一。

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搭建了教科书与邮票资源的桥梁,而且还引领学生从社会时空的视角理解抗日战争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站在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客观理性地认识各个阶级、阶层、政党、团体在战争中的贡献,从而进一步意识到,历史事件只有在时空坐标中才能回答其发生的原因以及这样发生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时空是我们真正理解历史的关键”马维林.历史课程目标中“时空观念”的理解维度[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9):5558。。

需要强调的是,师生在建构社会时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这就要求相关的教学活动应该在科学的历史理论指导下,通过规范的教学设计、精心的教学推进和严谨的分析论证,帮助学生完成社会时空的合理阐释。

三、关照价值时空,叩问历史研究的人文情怀

相比于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价值时空是历史研究建构的人格世界。价值时空源于人在生命活动中的价值追求,集中反映了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在人与世界整合之后所营造的人格世界中,人为了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必然要把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转换成能体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新的时空,“使人能充分发挥超生命的潜能和实现自我超越的无限本性”余潇枫.“价值时空”与人格的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5。。

在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记忆和对战争教训的总结获得对这场战争的历史反思。事实上,如果师生能从价值时空的层面去研究思考,就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到更有深度的论述方式。相关教学片段如下:

师(出示图1)你能从“百团大战”的票面上获取哪些信息?

生邮票的中心是一位右肩扛枪的八路军战士,他的身后是绵延不断的长城,城墙和烽火台上有振臂欢呼的人群。

师这位战士给你的视觉印象有哪些?

生目光如炬,神情坚毅,挺拔如松。

师这样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生百团大战的胜利离不开八路军的英勇作战,这位战士正是八路军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缩影。

师我们可以如何解读这枚邮票中的“长城”呢?

生长城横亘华北地区,这里是百团大战的主要区域。

生围绕雁门关、娘子关等长城关隘的争夺,也是百团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除了具体史实以外,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呢?

生抗日战争期间,长城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人格力量的象征。它不仅是抵抗日寇入侵的防御屏障,更是鼓舞国人英勇抗战的精神武器。

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生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长城。

价值时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样态的统一体。要想全面了解历史,完成对历史意义的建构,就必须在价值时空的语境下,将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察。从人文情怀的角度考量,长城在不同时期的价值内涵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构筑长城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边防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劫掠。有了长城的保护,中原王朝才能在有效抵御和遏制游牧民族侵扰的同时,又与其携手,遵循合作、交流、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共同创造和维护东方的文明与和平。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长城已经成为炎黄子孙共同价值时空的载体。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保卫长城而与入侵列强殊死作战,其实就是在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时至今日,长城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意志和力量,而且已成为中国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名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超越文明隔阂和文明冲突打开了新思路,是对全人类作出的历史性的重大理论贡献,而长城和平文化的丰富、深厚的理论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雄辩而丰富的历史依据。”“长城”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凝聚了长城内外多民族共赢发展的丰富经验和历史智慧,在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价值时空是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最根本体现,也是人格个体性与超个体性、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统一的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应将价值维度的时空观念转换为对学生综合素养和优秀品质的关注,加强历史课程与人类优秀文明的对话,帮助学生构筑未来公民的精神大厦。

参考文献:

[1] 彭运辉.论新时代长城外交的软实力价值[J].文化软实力,2018(2).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9月历史大事记
论概念教学对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镜头中的组诗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