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梅(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 226000)
音乐教改历经十多年的摸索与徘徊,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又一个春天。2021年版的《新课程标准》从纷繁复杂的音乐教育现象中言简意赅地抽取出了课程的本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明确重申了包括演唱、演奏、创作、识谱等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双基”的学科价值和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中国传统乐学不仅是认识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国音乐新创作的基础理论。如何在音乐活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音乐“双基”?“音乐实践”为音乐教师的教育实践开启了一扇充满挑战和惊喜的门,开发和实施“音乐实践”,让新课程标准从蓝天白云间降落,扎根在充满希望的音乐教学的课堂,铺就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
音乐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实现交流的听觉艺术,来自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声音构成了音乐的素材,犹如天籁。即便是刚入小学的小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几乎为零,他们依然有着大量关于“声响”的本能体验,抓住这些体验,设计体验性实践,有助于帮助孩子实现音乐学习的起步。
以节奏教学为例,笔者曾经多次尝试基于实践的节奏教学。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要素中学生最容易也最愿意学的知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素材入手,每堂课用两到三分钟的时间,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做一至两个节奏型训练,首先让他们说一说他们在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请他们用象声词模仿出来,下面是笔者从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收集的答案。
知了叫:知 . 了 | 知 . 了 |
冰水融化时的水滴声:滴 答 |滴 答 |
汽车喇叭声:嘀 嘀 . | 嘀 嘀 .|
麻雀的叫声:叽叽喳喳 叽叽喳喳 |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 |
风声:呼 - │ 呼 - │
每当学生成功地表达出了一种“生活节奏”,笔者就把这节奏板书在黑板上,带领全班齐读体会。有时,还会把这些节奏打乱,重新组合成新的节奏型让学生学习,在读的过程中,他们就学会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
师生乐此不疲的一种体验性实践还颇有创意——学生把收集到的各种声音重新组合,根据“声音”组编故事,而节奏成了学生讲故事的一种方式,多么符合音乐的真谛啊,音乐就是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掌握了这些节奏型之后,我们音乐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频资料让他们听各种节奏,用“听一听,看看谁读的最正确”的游戏巩固学到的音乐节奏,还可以让他们借助生活中的物件如易拉罐、饮料瓶、木棍、竹片等自制打击乐器,或装沙摇振,或互相击打,用趣味性游戏保持小学生的节奏练习热情,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不断高涨的兴趣中主动掌握音乐节奏知识。
音乐技能的形成离不开科学而持久的训练,训练性实践便成为音乐教学必须重视的领域,无论是演唱、演奏技能,还是识谱、用谱技能,都需要在“训练性实践”中完成。“训练性实践”的设计和实施最忌“机械”“单调”“过度”的纯技术路线,必须谨守儿童立场,在学科技能的专业性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需求之间找到适切、活泼的训练方式,追求“乐练巧练成笑歌,童心欢畅懂轻雷”的境界。
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声练习,是掌握正确歌唱方法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训练。虽然在一堂音乐课中一般只用五分钟左右进行发声练习,但坚持每一课都训练,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逐步得到较为理想的歌唱声音。在小学生的发声练习中,音乐教师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运用五个最常用的母音:a、e、i、o、u,采用最简单的旋律,如12 34 | 5 - | 54 32 | 1- |等,去繁就简。
练声时,应在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D,这些适合大部分学生的音域内作半度音程上行或下行移调训练。不好高骛远,不做超出儿童能力的要求。
发声方法及发声位置的练习比较抽象,练习时口腔内上下打开,在开口音与闭口音交换演唱时喉咙始终保持打开的状态;呼吸自然放松,歌唱时横膈膜处自然向外扩张,气息像“叹气”似的向下运行;声音从眉心处发出,身体的头腔、胸腔共鸣,腔体协调配合,这样不但能保护好小学生稚嫩的声带,又能到高位置、纯净、圆润的声音,为歌曲演唱做好声音的准备。
试唱训练也应纳入训练性实践的常规内容。小学生没有一定的音高概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难把音唱准,如何让学生获得较准确的音高感?笔者觉得音乐教师在每一课时中应该安排视唱教学这一环节,视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C大调的音阶入手,在唱熟C大调音阶的基础上进行级进听唱;由级进听唱过渡到跳进听唱;再由跳进听唱过渡到旋律短句听唱,最后到旋律短句视唱,每课时中这个环节只需要一至两条音乐短句即可。在熟练掌握这一调号音高以后,教师让学生用C小调进行练习,再运用D调、降E调、F调、G调等不同调号的大、小调音乐进行视唱练习,但音域要控制在小字组A到小字二组的D这些小学生唱得最好的音域之间,这样既保护了小学生的声带,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为他们以后能自己学唱新歌曲的歌谱打下坚实的视唱基础。
2021年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根底知识、音乐根本技能的“双基”学习内容。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记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属于符号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尤须体现音乐课程的“审美性”、儿童学习的“趣味性”,用探究性实践架起一座桥梁,走过“躬行”的旅程。
在歌曲演唱或乐曲演奏时,曲谱中会出现一些音乐记号,我们小学音乐教材中几乎每首曲目都会遇到力度记号和速度记号。力度记号有强(f)、中强(mf)、中弱(mp)、弱(p),从很强到很弱连起来是渐弱,反之就是渐强等;速度记号有快速、中速、慢速等。笔者尝试以探究性实践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学习力度记号时,笔者让一个学生敲击某一种打击乐器从音乐教室走到操场,再让他(她)从操场敲击打击乐器走进教室,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在最远处时的打击声是“弱”,走近一些是“中弱”,再近一些是“中强”,到了我们面前就是“强”,这样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力度变化。
在学习速度的变化时,笔者尝试和学生一起用拉长每个音的时值演唱一首歌曲,再用缩短每个音的时值演唱一遍,学生立刻就感知了哪个速度是快的,哪个速度是慢的,这种对比的音乐活动只占课堂教学一到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感受运用了这些记号后的不同感觉,它的效果要比我们教师讲解无数遍要好得多,留在学生脑海里可能是一生不忘的记忆。
在学习音乐体裁内容时,探究性实践更频繁而有效。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体裁分为两大类:声乐体裁、器乐体裁,声乐体裁出现得最多的有合唱、齐唱与重唱、音乐剧,歌曲结构以分节歌居多;器乐体裁出现最多的有重奏和独奏曲、交响曲等,器乐曲的欣赏以二部曲式、单三段体居多,风格以民族音乐为主。
音乐艺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教育能够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新课程将音乐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拓展为“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领域。各教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体现了本学科21世纪的发展趋向及本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在不增加课程实施难度的前提下,实现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的平稳对接。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实践的设计和实施空间极大,想象力与创造力便是此类实践活动设计的核心关注点,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源泉,推动审美感受力以及美的创造力的持续发展。
音乐创编是小学阶段创造性音乐实践的有效形式,主要包括歌词创编、节奏创编、简单音乐片段创编。这种活动不一定固定在某一教学环节中,可以融入很多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中,如节奏创编可以在节奏训练这一教学环节中,把已学的节奏进行重新组合,就是创造出了新的节奏。
创编歌词和简单的音乐片段通常放在一堂课的最后环节。创编歌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填词创编,这样容易记、容易唱;简单音乐短句的创作应从“易”入手,教师从提供两到三个音如“1、2、3”,让学生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并要结合视唱享受自己创作的成果,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增加“5、6”两个音,使创作的旋律更丰满、动听,最后让学生运用整个音阶中所有的音符进行创作。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信息,它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实现其自身价值,以真挚、生动的感情去拨动人们的心弦。高屋建瓴的新课程标准在我们面前展开了音乐教育绚烂的画卷,鲁迅说:“希望的花朵可以五颜六色,但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伯格森告诫我们:“把希望和理想挂在嘴上,就会跌进希望的枯井。”21世纪的音乐教师理应追随大师的脚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担当——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让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当下着陆、生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