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志刚 刘子菲
产品设计专业作为培养设计师产品设计能力的重要专业,应当跟随社会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进行相应改革。设计的核心是创新,因此,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来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促进产品设计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产品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是集艺术、文化、历史、工程、材料、经济等各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学习产品设计课程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技术类学科基础知识,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敏感度。在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综合性与交融性[1]。目前,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下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和实践技能,符合社会对于设计岗位的需求。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只进行“灌输式”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结合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课程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会被禁锢,他们对于设计在脑中会有一个标准和模板。此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在刚开始进行课程学习时形成思维定式,给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困难。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要求设计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敢于创新,更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部分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师不够重视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融入,使得学生对于交叉学科知识掌握得较少,难以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单科知识点的讲解虽然可以让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也有助于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却忽视了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未引导学生找到学科间的共同点。这会导致教学内容单薄,使学生自己很难搭建学科间的桥梁,很难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如今,社会对高质量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设计人才。
部分高校在开展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时,过于注重理论讲解,未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忽视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2]。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实践,了解行业现状和产品制造的过程,明白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和工作方式。但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习反馈,未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在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讲授设计理论知识、设计方法,以纸质试卷为主要测试手段,忽视了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会使学生更加依赖教师的教学,一味模仿案例作品,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开展模型设计和制作课程时,部分教师往往在课程的最后几周才组织学生进行模型的制作,前期主要引导学生对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模仿设计。这会限制学生的设计潜能,导致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很难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第一,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课程特色,增强教学针对性。单纯讲授教材上的知识,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师要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增强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和课堂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多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课程教学创新目标,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的兴趣,把课程的重点逐步引向对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设计。
第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在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于设计方法和产品制作工艺、配件的了解,对于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的精准把握,使学生能够分析和研究产品的内部结构,并且熟练使用设计类相关软件。应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设计创意、设计内涵、设计方法、主要功能、主要展示方式进行分析,更好地掌握产品的特性,提升学生的产品分析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未来形势,通过实践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适应今后设计岗位的需要。
第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展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时,应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限动力和热情,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高校应深入思考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制定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今,企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很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为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融入交叉学科知识,引导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应从多方面构建和优化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多学科知识,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教师应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入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过程,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产品设计创新人才。
新时代,社会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展开分析探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笔者从优化课程设计、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首先,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契合时代需求,与生活相联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探寻设计灵感[4]。例如,在讲解“立体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时,可采用导入式教学法,以问题导入或情境导入的方式,导入经典案例,让学生揣摩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应打破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设计思路和设计程序的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主题,使学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了解设计程序,明确产品设计的优势及不足。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引导学生对沟通交流的意见进行梳理,发现自己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改进设计,形成一种闭环反馈模式。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根据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构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相应的课程群,采取从点、线、面到空间的教学顺序,融合产品制图、设计素描、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同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对课程交叉知识的认知,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
此外,案例式教学法是当前主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助于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注重对学生视觉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单独讲解产品设计中均衡与对称、统一与对比等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此,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融入相应的可视化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将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路径。加强实践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一,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在开展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时,可以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从企业实践中挖掘真实案例,为学生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校企应加强合作,共同研发线上教学平台,打破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满足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校企可以联合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产品设计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以项目驱动校企协同育人,为学生后续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5]。
第二,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践行教学责任,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设计实物模型,并在学生制作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产品设计思路。同时,为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可通过校园大赛、班级竞赛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促进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创新是做好产品设计的内在驱动力。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目前,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多学科知识的融入、未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创新型、应用型设计人才,高校应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及思路,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多学科融合,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