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2-02-19 05:09:37宗影影徐振海徐文臣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理工科博士导师

宗影影 邵 斌 徐振海 徐文臣

博士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优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关系到未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关系到每一名博士研究生今后的发展。只有培养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才能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我国的科学壁垒,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1],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科研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是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博士研究生本人共同深思的一个课题。本文针对目前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建议。

一、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唯论文论”

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唯论文论”的风向,使得论文在博士毕业、评优和就业过程中成为重要指标甚至决定性指标。这导致学校、导师和博士研究生本人的大部分精力都会向论文倾斜。然而现实状况是为了毕业、评优和就业,大量低质量的论文被发表,浪费了博士研究生大量的精力,难以发挥科学论文应有的价值。大部分理工科偏向于应用,主要培养博士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转换成科技生产力的能力,他们就读期间大量发表低质量论文会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现阶段,迫切需要改变“唯论文论”现状,打破“唯论文论”限制,降低论文在各种评审机制中的比例,强调高水平论文的重要性,建立更加合理的综合评审机制。此外,目前的“唯论文论”也是导致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让一部分博士研究生变得浮躁,急功近利。

(二)专才化倾向明显,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理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从本科开始就逐渐细化。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接触专业课程,硕士在读期间学习的内容更为细化,博士在读期间所学知识面较为狭窄,专才化人才培养倾向越来越明显。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专才化也同样有利有弊,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填鸭式”教学方式造成我国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思维越来越固化,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多领域知识融合能力。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并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破专才化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三)博士研究生面临一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一般来说,经历了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和博士生四年的学习,毕业时学生已经是而立之年了,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一部分博士研究生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富裕,而且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较高,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面对生活、学业的双重压力,博士研究生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在经济方面,虽然博士研究生有一定的科研补贴,但补贴力度有待加大。因此,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为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关于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我国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学校、导师和博士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对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提出严格的培养要求,构建完善的淘汰机制

引入竞争性培养机制,加大淘汰力度,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处理,加大分流力度[2]。这样能保留优秀的博士人才,集中人才培养资源,实现博士培养良性发展。此外,建立并严格执行高标准培养制度和淘汰制度,将该制度贯穿综合考评、开题、中期答辩、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等环节。国外早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规定学生完成前两年的课程学习后,必须通过严格的综合考试,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位论文写作环节[3]。并且导师可以在科研过程中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淘汰。在这方面国外也有先例,如果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消极怠工,进度远低于导师的预期进度,就有较高的概率被退学。近几年,我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高校清退了数百名“超期”研究生,此举释放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严进严出”将成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常态,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将进入更高质量的新阶段。建立并落实更加严格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能够保证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严肃性和含金量。

(二)减轻博士研究生的经济压力

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发放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导师发放的科研津贴、科研补助等[4]。而美国对博士研究生的资助除了奖学金、助学金、科研津贴外,还包括联邦帕金斯贷款、威廉·福特联邦直接贷款计划等博士研究生专项贷款计划[5]。美国对生命科学、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理工科领域博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较大。因此,我国应在适当增加对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科研津贴和科研补助之外,完善并推行博士研究生专项贷款制度,并鼓励博士研究生进行适当的低息贷款,减轻博士研究生的生活压力,最大限度地为博士研究生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为了防止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产生惰性,可以在不同阶段对博士研究生进行评估选优,对优秀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给予更高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更大额度的贷款金额等,从而激励博士研究生争先创优。在构建评优机制时也不应该“唯论文论”,因为理工科本身是偏应用的学科,所以应该提高偏向于应用的专利、校企合作项目等在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评优机制中的权重,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导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成才先成人。博士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关,所以导师要把好德育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任务,教师要做到“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专业教师要在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也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一般为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选题、开题、中期、答辩等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往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课题,所以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了解每一名博士研究生的道德品行、性格特点、个人能力状况,因材施教,知人善教,根据博士研究生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合理分配课题,并且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及时与博士研究生交流科研情况,共同学习,并肩作战,共同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另外,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课题开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博士研究生容易陷入困境,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对此,导师应该及时关注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情况和生活状态,与博士研究生多沟通、交流,多鼓励博士研究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朝着更加阳光、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7]。

除了与每名博士研究生进行单独沟通和交流外,导师应该定期召开小组学术会议,要求每一名博士研究生汇报实时的科研进展情况,实现对每一名博士研究生的督促和引导,这对博士研究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博士研究生有非常大的好处。新入学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尤其是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可能对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等并不熟悉,对课题所需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不了解,对学术论文的撰写流程不甚清楚。在导师定期开展的小组学术会议上,除了博士研究生进行日常的工作汇报外,导师和入学较早的博士研究生还会进行专题汇报,内容包括学术道德规范、论文和专利的撰写方法、某一科研仪器的操作方法、某一科研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这样可以促进博士研究生学习和进步,提高新入学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课题组这个大家庭。

做科研,并不是闷头自学,也不是闭门造车。一个人再有才,也要多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加强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有助于帮助其他博士研究生解决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术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局限于专题研讨会、博士生学术论坛、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甚至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导师应该鼓励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多参与学术交流,尤其是校外、国外的学术交流。这有助于开阔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前沿的科研方向、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创新性的科研方法等,能够有效提高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理工科博士研究生除了要学习专业课程,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开展科研活动时,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经常要用到课本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导师应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博士研究生换位思考,从导师的角度更加宏观地思考课题是如何设计和如何开展的,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思考课题进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导师应主动与博士研究生交流沟通,鼓励博士研究生主动与自己交流、谈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课题的开展,还能促进博士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导师需要结合博士研究生个人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地进行科研创新活动。若博士研究生一时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导师应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初期主动多参与不同方向的科研项目、课题组内的小组学术会议、国内国外学术交流会议等,开阔自身眼界,了解更多的学科研究方向,从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导师应鼓励博士研究生多了解前沿领域的科研知识,打破学科限制,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多个学科之间相融合的创新活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导师应鼓励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主动了解、选择、参与同一课题组不同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不同学科和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助于开阔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视野,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21 世纪,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不仅要增加博士研究生的数量,还要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结合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导师、博士研究生个人等多个方面提出培养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建议,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淘汰或分流机制、减轻博士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等。这对于我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科研人才、尽快打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垄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理工科博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V eraW an g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导师榜
博士蚊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