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燕
(定西市渭源县庆坪中心小学 甘肃 渭源 748205)
在现实生活中,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成为课外阅读的有效资源,也成为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创设积极的条件,指导学生多多阅读课外书,同时也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这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整本书阅读更能对学生的读书欲望进行充分地激发,使得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过程中,心情愉悦地开展阅读,从而发挥阅读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阅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
首先是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缺乏深度,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比较弱,在阅读整本书时也仅停留在对整本书的生僻字进行认识。而教师自认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只要完整阅读下来即可,但学生对文章所包含的内涵是否深入探究却未能加以强调。实际上,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发挥阅读的真正作用。其次,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所采取的有效阅读方法比较少,比如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唐诗宋词时只是背诵,却对字词所表达的主旨与内涵上的理解远远不够,仍然停留于阅读的初始阶段,使得整本书阅读内容缺乏一定的深度。三是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缺乏指导。有的教师由于受到课时或者安排课程进度等原因的影响,在课堂上未能完全地讲解相关的内容。而学生课下进行自主阅读时,由于其能力有限,无法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亟待教师给予指导,尤其是传授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缺少指导,使得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失去了一定意义。另外,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因此,学生在阅读时教师给予其充分的思考时间,认为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就学会了阅读。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很期待教师讲解,但是这样的一种等待是也反映出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缺乏主动性。因此,如何来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也成为整本书阅读有效推进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养成一定的意志力以及自主阅读习惯,主动阅读以及思考,并从中有所收获。
课外整本书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能按目标、按计划、按步骤完成预期的阅读任务,并且能对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加以了解。而为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在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前设计趣味性的导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与欲望,促进学生充满阅读期待,且能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影响与提升。在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时,阅读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都无疑是较大较多的,需要学生投入不少的时间以及精力,同时还要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才能确保阅读目标的达成。为了让学生充满阅读兴趣,教师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切入点作为有效的导入,以此来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内在驱动力,持之以恒有序阅读整本书,切实让学生的阅读欲望以及阅读兴趣能够持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教师可搜集与这一整本书阅读有关的视频、影像片段,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进行观看这样的一种方式,比教师口头进行阐述更为生动形象,而学生在观看了视频、影像片段之后,自然也对整本书更多的故事内容与情节产生了想急切了解的欲望,由此也有助于学生有效完成阅读任务。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与这本书内容相关的适宜的阅读情境,通过悬念的设置、问题的引导,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以问激思,以问激趣,使学生借助一定的阅读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寻找答案、获得释解。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实现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导入环节选择具有趣味性、与学生身心认知相符的切入点,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浓厚,科学选择导入内容以及形式都要与学生的阅读情况、阅读水平相契合。
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激发的后续环节,则让学生保有积极的阅读状态,从而投入到阅读整本书之中,确保阅读质量。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对文本内容简单了解,还要能对文章结构加以梳理,理清自我的思绪,也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体会蕴含文本之中的情感。明确了这一基本要求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对文本的知识能有简单的理解与掌握。而教师借助学生所阅读的具体的整本书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一整本书的文体加以明确,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一文体的具体阅读方法与技巧。小学阶段的文本文体多是童话类、散文类或者是寓言类等不同类型的文体,文体类型不同,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与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体时,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也是具有差异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阅读整本书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一大途径和有力措施。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顾此失彼,抓不住重点等的情况,导致学生阅读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要与学生经常性围绕整本书的文体加以深入交流讨论,就其中所运用到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进行了解。比如,组织学生们阅读小人书《三毛流浪记》,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这一整本书的文体,并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时代加以了解,并且由于这一课外书内容富有趣味性,引导学生能与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并且与历史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对三毛的经历进行细细的咀嚼与品味,从而让学生对流浪儿童的悲惨遭遇以及命运深入理解,产生同情心。
引导小学生读完整本书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而且阅读文本多为短篇,整本书的阅读内容量远远大于短篇内容,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有的学生会产生焦虑心理。此时,教师与学生一起从阅读计划入手,提前做好规划,把大目标化为一个个小目标,帮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有学生随意进行整本书阅读,自然会产生质量不佳的效果,不仅对整个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无从了解,同时也会浪费自我的时间与精力。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和学生一起拟定阅读计划以及填写进度单,确保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与自身阅读能力相一致,促进整本书阅读得以顺利的开展以及完成。根据一本书的目录,按照其具体章节进行划分,让学生可依据章节内容的多少进行时间上的分配,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开展与这一整本书内容相关的写作练习以及读书心得,对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想法或者感悟进行记录。阅读计划的制定还要做到灵活。有的学生在制定阅读计划时,并未根据阅读量的大小进行合理的分配,也有的阅读的间隔时间较为短,无法充分地进行阅读,这都会对阅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阅读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切实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相符。而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深入到学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具体的阅读计划,因人而异,科学设计阅读的进度单。整本书阅读实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节奏进行。对阅读理解能较强、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可适当缩短时间以及扩大阅读量;但对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则需要从大章节下的小的题目进行,让学生小步骤地进行,以此也能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下去。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的阅读兴趣与意识,从而不断将阅读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长期习惯,并非是在家长或者教师的强制下所开展阅读。在投入到这一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一类知识缺乏兴趣,其可能会不愿持续阅读下去,那么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这一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其提供适合学生自身兴趣所在的一本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再循着学生的兴趣点将阅读的知识领域不断向外延伸与拓展。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事物充满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并未产生有兴趣的知识点,内心不愿意继续阅读。而更愿意将自己的目光放在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内容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或者教学中对某一知识点的拓展部分进行介绍,这一拓展部分既可以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延伸之后的更宽广的领域,此时学生的喜好便显露无遗。因为有的学生喜欢具有逻辑性强的侦探故事,而有的喜欢天文地理,还有的喜欢科技,也有学生喜欢古代历史。老师可以尽自己所能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知识,看看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然后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学生精准推荐整本书阅读,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然,对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在开展阅读过程中,则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更为适当的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作为教师应注意引导的方式与方法,使得成为整本书阅读真正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储备阅读量等的一大有利途径。教师切实摸清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探索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指导策略与具体方法,实现整本书的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