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2022-02-19 00:41:53
今天 2022年12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教师应情感

丁 福

(康乐县地寺坪小学 甘肃 康乐 731516)

引言

基于语文学科的感性特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适当融入情感教育,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开发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情感教育可以细化为情感与教育,在教育中融入情感,在情感中贯穿教育,将情感教育充分融入教材中,在多元化融合中夯实教育基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优势需要教师在执行教学策略之前就应足够了解,围绕其优势设计教学方式。

1.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优势

1.1 有助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将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可以宏观分为基础、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等知识板块,不同的知识教育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其中都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只有立足于情感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其课堂学习积极性[1]。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接触新文章时,教师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情感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空间,如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以此为抓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建立情感共鸣,只有如此才能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情感共鸣正是语文教学目标全面落实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1.2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教育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线索。审美侧重于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主观体验的表现与产生难以脱离情感。试想,在鉴赏一首古诗词与散文时,学生缺乏足够的主观鉴赏意识,情感元素或存不足,审美鉴赏或流于表象。而情感教育正是强化学生情感元素的先决条件。对于语文教材而言,其中收编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在少数,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与鉴赏的对象。鉴赏的目的是更好地学习,学习却是为了更好地鉴赏,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可见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3 辅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是学科教育的主要部分,语文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主要学科,教师应发挥这一学科教育价值,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在价值观的作用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基于这一层面,教师应充分开发情感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任务全面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传统德育元素就是教师开发的方向,立足于德育教育内容适当融入案例、故事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2]。在学生的认可中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并以德育教育为方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鼓励学生将其践行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如此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自然水到渠成。

2.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教师应严抓基础知识教育方向贯穿于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听说读写等内容,这一区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语文教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对于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就是掌握生字词、拼音等内容,对于中高年段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就是掌握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教师应结合不同年段学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实施情感教育。以低年段基础知识为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了解拼音相关知识。低年级学生由于基础能力有限,对于这一板块知识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将情感教育贯穿于基础知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一年级上册识字(一)“耳口木”“日月水火”为例,这几个字具备象形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演示象形变化经历,并围绕内容延伸至动物象形字,如“鼠、兔、马”等汉字。小学生对于动物有一种莫名的情感,教师可以以动物为载体实施汉字教学,如兔子的眼睛,即目;兔子的嘴巴,即口;兔子的耳朵,即耳。情感教育融入基础知识教学效率也会更高,更能引起学生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关注。又如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汉语拼音通过小动物的叫声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在动物的叫声中辨别拼音,细细品味其中的声调差异,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兴趣,又能以动物的叫声提升学生的拼音与声调辨别能力[3]。

2.2 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实施情感教育

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编的文章都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学生必须在自主阅读中开发文章中的教育价值,将阅读视为拓展视野与提升文学修养的主要途径。为避免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无感。以五年级下册第六课《景阳冈》为例,这篇文章选择经典名著《水浒传》,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且语言表达距今有所差异,学生在学习中缺乏阅读兴趣实属正常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媒体视频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鉴赏经典名著的表达方式。如在多媒体播放武松打虎相关视频,在视频播放的同时鼓励学生模仿其中的一系列动作,随即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观察与视频表演中是否存在差异。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在视频情节与学生的表演中,就能轻松理解文章中关于武松打虎片段的意思。在表演中学生也能更好地感受武松此时的心理变化,与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建立情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在学生的积极响应中,情感教育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

2.3 以写作教学为载体实施情感教育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写作除了在阅读中积累知识之外,生活中素材的积累也不容忽视。而素材积累侧重于学生的主观性,此时教师就应该将情感教育面向生活,以生活为载体将写作教学落到实处[4]。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__》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校外捕捉美景,有游公园、游山区等等。抑或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前往感兴趣的地方,将自己的游历过程做好记录。随后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游历过程,途中所见的美景、人物、动物等等,在与小组成员分享中,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语言的讲述与游览的历程随之提升,而情感正是写作中的关键因素。写作教学侧重于学生的主观积累,而学生游览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在游览过程中,映入学生眼帘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会使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发生变化,或愉悦、或感慨,而眼前的景物正是寄托内心情感的主要承载体,在游览的过程中,虽然记录的是美景,其实更多是情感的记录。这些情感就是学生在写作中需要重点表达的内容,也是教师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

2.4 以情感朗诵为载体实施情感教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材中的古诗词、小古文等内容其中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或难以体会,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朗诵,在朗诵中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诵这首词,在朗诵中感受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平台挖掘相关视频素材,将词人笔下的丰收状态展示出来,结合本首词分析,其中的意象有明月、喜鹊、清风、蝉鸣、稻花、蛙声、星星、山雨、茅店、溪桥等等。教师可以尝试将这些意象凝聚在视频与课件中,鼓励学生在其中观察词人笔下的丰收之年。在直观的意象展示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正是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关键性因素,其中的意境美、韵律美都需要以情感为线索。而情感却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教师可以带有情感的示范朗读,先引导学生断句,注重朗读中的抑扬顿挫。在学生朗读的同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平台播放相关朗读视频,引领学生朗读,在教师的范读与多媒体视频的领读与学生的自主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将会有效激发,情感教育也可在学生的情感共鸣中有效落实。

2.5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情感教育

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对,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感,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有助于教师落实相关教学目标。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如此一来,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也是情绪高涨,更有助于教师将情感教育贯穿于实践中。如组织诗词大赛、成语接龙等等,活动前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大展宏图。诗词与成语都需要学生在课后积累,由于都来自于课外,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会随着同学的讲解愈加丰富[5]。诗词大会中,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之后,还需要对于诗词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详细阐明,如此既能丰富讲述者的情感,也能加深倾听者对于其中内容的深入了解。在成语接龙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各有不一,接龙可以多人一组,一般按顺序接龙,如触及到其中某一同学的知识盲区时,下一位同学继续接。在成语接龙中,学生对于成语的学习也会深有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有效提升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研究与尝试情感教育新路径,力求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教育价值,夯实教学基础。本文主要从基础知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情感朗诵、实践活动五方面阐述了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希望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教师应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掌握基础知识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基础知识巩固题精选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