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2022-02-19 00:22栾文涛山东省乳山口镇中心学校264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立德

栾文涛(山东省乳山口镇中心学校 26450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必须面向并走进社会和生活,给学生更多动手和实践的机会,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立德树人教育成效是检验学校所有工作最根本的标准。加之“双减”政策中明确表明,要摈弃分数论高低,帮助学生在轻松且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中成长。由此可见,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育并举”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立德树人内涵

立德和树人是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德是灵魂,人是载体,两者不可分割且互相支撑,但究其根本,则先有立德,才能有树人。学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应秉持如何立德、如何树人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

1.引导学生立正确的“德”

学校在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时,应以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有效践行。(1)知大德。学校教育应把为民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各类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无论社会公民的岗位如何、能力如何,都应该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尽全力为人民服务,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倡导树立人民至上的观念,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使其在考验和是非面前坚定立场且不畏艰难,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严格规范自身行为。(2)行公德。从本质上而言,公德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历史的熏陶和实践活动作用下形成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和道德准则,是针对生活各方面而提出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公德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质,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守私德。私德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日常修养的具体体现,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其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并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

2.引导学生树全面的“人”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全面发展。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学生而言,发展能够使其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发展。(2)才德兼备。“才”支撑学生“德”的范围,“德”决定学生“才”的方向,二者相互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二、“五育并举”内涵及教育体系

1.“五育并举”内涵

德智体美劳虽具有各自的定义范围,但仍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陶行知教育理念中提到,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教育应基于这种理念及“双减”政策的要求,在育人工作中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观念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学校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实践;学校的智育教育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创造、探寻真理的能力;学校的体育教育帮助学生磨炼意志、强化体质,培养学生专业的体育技能和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学校的美育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引导其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成果,德智体美劳各司其职、共同发展,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在基于现代化教学理念基础上,学校应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教师水平,把德智体美劳相关教育课程开全、开好并将其有效落实到教学工作中,通过丰富的开展方式、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1)德育铸魂体系。学校以思想政治课程为突破点,并结合时代需求和学科目标全面开展德智教育,形成思政课程与日常思政有效融合的德育体系,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可以借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务人员的贡献精神,以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凝聚精神,上好关乎生命和道德信念的课程,让学生形成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观念。(2)智育固本体系。学校通过构建科教协同、知识与能力贯穿培养的模式塑造新时代人才的德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严格依据国家的课程标准和方案制订教学计划,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清晰掌握学生的成长和特点,深入挖掘和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高质量课堂。(3)体育保健体系。学校通过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至上”的理念,全面引导和督促学生培养锻炼技能。在此过程中,学校会把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健康状况以及体育技能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标中,有效提升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改革水平。(4)美育浸润体系。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渗入体验活动、审美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学校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有的地域文化开展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美育精神和艺术鉴赏能力。(5)劳动淬炼体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存劳动能力、掌握专业的劳动知识及技能、具备乐于奉献的劳动品质。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并定期组织各类劳动知识讲座,增加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能力。

三、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五育并举”体系的有效策略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思政课程的开展,因此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教育作用,通过理论知识来引导和征服学生,同时深入探索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并在课堂中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其次,学校应强化教育的引导作用,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实践要求和深层次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对时政及热点形成正确及开放性的观念,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规范学生行为举止,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和思想水平的同时,注意结合时代发展开展育人工作。最后,学校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有效渗入思政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传统道德以及为人民服务、不畏艰难的革命文化精神。在思政课堂中渗入革命文化时,需要创新教育形式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就学校教育而言,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坚持为民服务、为党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机制。学校应有效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以及国家下发的“双减”政策,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学习和讨论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教导学生知行合一,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科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理念,在坚持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课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全面型人才。另外,学校应优化教学资源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目前,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缺编的现象,尤其是生物、地理学科的教师相对紧缺,学校应加大招聘力度和优化招聘制度有效解决缺编问题,进而优化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应对所有教师开展定期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工作,设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评价体系

学校应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建立健全记录审核、复议申诉、投诉公示、信息确认等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体制,引导学生真实、客观填写综合素质评价表,进而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用度。学校可积极创造合适的条件并健全实践制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其在探究、服务、考察、设计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作用。另外,学校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全面地开展综合评价工作,在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应注重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并把教学水平、教育精神、育人成效等纳入评价指标中,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要重视其发展性的评价功能,同时充分考虑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水平,应注意以表扬和激励为主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伟大使命,在开展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及“双减”政策对人才的需求,树立专业的育人精神和立德树人理念,并将其与“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优质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立德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