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现状及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向研究

2022-02-19 05:27刘满
当代体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体育

刘满

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对学生思想现状调研,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存在着价值观重心偏移、意志不坚定、心理承受能力差及学校思政教育与新时代发展不同步,在手段和方法上僵化滞后等问题。结合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及实施手段,提出了新时代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明确立德树人指向、统整立德树人过程、强化立德树人责任、拓展立德树人功能等实践路向。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格健全人才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九大强调,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各类课程如何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已经成高校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落实党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署和要求,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为例,通过对思政教育现状调研,分析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结合实践,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向。

1 高等学校学生特点与思政教育现状

1.1 学生思想特点

通过对学校2016年以来入学新生思想状况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总体而言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好的,在爱祖国、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懂礼貌、有理想、思维活跃及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等方面较突出,但奉献精神和意识不强、轻视法纪法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不良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1.1 具有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但奉献精神和意识不强

统计结果显示:对“我是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的学生占80.1%,“比较自豪”的占16.3%。在“奥运会上,升国旗奏国歌时你会有什么感受”的回答中,52.6%学生自豪感强,29.8%学生比较自豪,自豪感普遍较高。对“今后我想为国家繁荣和富强奉献所有”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想”和“有这种想法”的占36.6%,数据表明多数学生更多考虑“小我”,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较低。

1.1.2 理想个体化突出,政治信仰欠缺

调查分析,61.5%的学生认为理想的实现主要与个人有关,其次是与家庭、朋友等群体相关,最后才是与国家社会相关。在“对我有影响的人(我心中的偶像)”的调查中,按影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父母、老师和朋友;排在前三位的偶像依次为影视明星、运动员、父母或家人;在有关职业偶像的调查中,“有”的占16.4%,“没有”的占82.5%。时事政治、国家大事与自己无关,将来不想加入党组织的学生占60%以上。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有理想和人生目标,但理想的内容和实现更多考虑个人,呈现出个体化、自我化特点和趋势,国家观、集体感相对不高,政治信仰欠缺。

1.1.3 认同社会公德,但缺乏遵守的意识和行为

有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在见到老师或长辈主动打招呼的学生占59.68%,选择“会看情况”的学生占38.39%。乘坐公共交通时看见老弱病残孕会“主动让座”的学生占89.03%。学校组织自愿向灾区捐款,66.1%学生会主动捐,27%会看情况。调查说明学生比较认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公德行为。

在“破坏学校桌椅板凳等公共设施的行为”和“在课桌或墙壁上乱写乱画”的调查中发现,有45%的学生选择“经常”或“偶尔”;“在公共场合(所)有乱丢垃圾行为”中选择“经常”和“偶尔”的学生占56.2%,说明大多数学生在爱护公共财物、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及保护环境方面做的还不够。

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参与调查的学生当中有62.3%的学生有迟到或旷课行为;76.2%的学生有过跟同学冲突或辱骂过老师行为;66%的学生经常或偶尔在考试中作弊。违规违纪现象较普遍。

1.1.4 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高等学校的学生年龄在18—24岁,正值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他们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大多数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多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学习能力和成绩较差,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弱,行为习惯懒散拖拉、上课睡觉、逃课违纪等现象司空见惯,自暴自弃也较为突出。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学生比例为38.6%,有不健康倾向或处于不健康状态,甚至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占比超过60%,其中有近20%的学生可能或已经处于心理疾病状态,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1.2 思政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各类课程教育上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时候居于从属地位,从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出学生在非思政教育课程中很少感受到思政教育内容。其次,学生工作应以教育服务学生为主,管理为辅,但在工作实践中更多的是在强调管理,对学生思想行为上出现问题过多说“不”、以否定限制态度开展工作,教育形式单一,忽略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能力。特别是思政课,方法也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吸引力,加之德育课教材内容只体现时代精神,与大学生身心特点联系不紧密,过于政治化、工具化。此外,思政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差异也影响着思政教育效果。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点,但真正经过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很少,他们有热情和干劲,视野开阔,但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专业知识及育人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和差距,亟需提升和改进。

2 思政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大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中一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对德育思政教育的实施产生阻碍作用。

2.1 多元文化的沖击,学生价值观重心发生偏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受年龄、阅历及认知水平等因素限制,导致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缺乏自觉的抵制、控制和辨别能力,从而出现了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利、弄虚作假、对“网红偶像”“流量小生(花)”盲目崇拜,对国之栋梁、大国工匠知之甚少,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主人翁意识欠缺等道德滑坡、心理失衡现象,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移。

2.2 健康的心理教育缺失,导致学生承受能力差、意志不坚定

现阶段大学生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在宠爱、溺爱中长大,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动力。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完整健康的家庭教育,从而造成困扰忧虑较多。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难以承受各种压力,导致心理上不适应,出现了抗挫能力弱、内心空虚、同学关系紧张、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易产生过激行为。学生在怀疑与信任的纠结中成长,必然使得学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2.3 学校思政教育与新时代发展不同步,手段和方法僵化滞后

新时代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中等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等压力迫使下,学校不得不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现行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思政教育发展的需要,过多强调“堵”,而不是“疏”和“导”,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僵化滞后。教师个人心理素质、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与热爱、理论水平的差异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这些都影响了学校思政教育效果。

3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向

体育教育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优良品质提升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独特优势。挖掘体育教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下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学科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来改变人、发展人、塑造人,以积极向上的体育思想、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来引导人、激励人、感化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向。

3.1 明确立德树人指向

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目的、任务和方式是为体育课程思政树魂的核心问题,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性和方向性的问题,规定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内容及教育方法。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德育元素,调动一切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发掘诸如容国团、许海峰、李宁、邓亚萍、郎平、姚明等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人物及他们不畏艰苦、拼搏奋进的励志经历;讲述中国乒乓球队、中国女子排球队、中国跳水队等先进团体追求卓越、不畏强敌、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需要结合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体育教学情境中,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同向同行,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指南的核心作用,让体育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时更有针对性和协同性。

3.2 统整立德树人过程

坚持立德过程的统领,是将体育课程中积淀的体育文化、凝练的体育精神、追求的体育价值、塑造的体育风貌有机的整合起来,使其贯穿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中。统整立德过程,需要将学生的道德素养统整方式和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程序对接起来,不断发掘体育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各类德育元素,将其进行统整处理之后,归纳出其中的教育性元素,使其融合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段设计中。统整立德树人过程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立德过程的整体性,也要兼顾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渗透性,能够借助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喜爱度,弥补和拓展学生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道德生成空间,进而优化和加快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进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诸多环节要与体育品德素养结合起来。体育品德以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遵守各类行为规范为开始,通过体育运动逐渐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规范,进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3 强化立德树人责任

学校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我国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培育政治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和责任,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指向。建立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协调同步进行建立小学、中学、大学全学段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推动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都能落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课程责任和使命,提升体育教师指导和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3.4 拓展立德树人功能

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在“立德树人”总要求的指导下,全面发掘各类资源的思政教育 功能和作用,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德行要求层面的培养力度,拓展立德功能,使体育课程的“立德”功能与“育體”效能进一步优化,在学生道德意识、安全习惯、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处理、公民意识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更加深入,致力于在学生个人身体素养的培养和德行结构的生成层面进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同时又致力于强化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规则意识、合作态度、拼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CDIB18394)。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体育部)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体育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