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德育,建构魅力信息技术课堂

2022-02-18 11:32张铃丽
今天 2022年14期
关键词:机房德育信息技术

张铃丽

(南通市海门区包场小学 江苏 南通 226100)

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整合,在现阶段对学生渗透基础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密切德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指导,避免整个课堂较为空洞。然而,从实践教学中能够看到,许多教师仍旧采用单向灌输、机械指导等方式,对学生教授信息技术知识,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不佳,学习热情也不高,最终的德育效果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对此,教师应当对传统教法进行改进,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目标的细化和教学活动的优化工作,以便打造健全的德育体系。

1.细化课堂目标,指向德育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引领性的作用,教师往往根据教学目标上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便在有序实施课堂学习活动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时,教师也要认可教学目标的引领性价值,主动地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上的细节,以便教学目标彰显德育的元素。

以《感悟技术发展》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指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等,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随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如下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2.带领学生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3.组织学生认识人工智能的浅层面知识;4.透过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实用价值;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现状,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便学生从小就树立为科学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奋斗的价值观。之后,教师以上述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活动的有效安排,从而在有序实施活动中,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

教师认可教学目标的引领性作用,主动地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整节课的德育方向,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安排课堂上的教育细节,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真正地形成高尚的品德。

2.注重习惯教学,规范应用电脑

计算机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必要工具,引导学生规范的使用电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渗透,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上,较少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以至于学生在进入机房后,经常出现不规范操作等违反机房规定的行为。而学生的年龄越小,其可塑性也越强,对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机房的规章制度,促使学生能够规范、正确地使用计算机。

例如,在正式组织学生进入机房前,教师便可以对学生进行机房管理制度的教学,先为学生引入“在进入机房前,应当穿好鞋套”“不将零食、饮料带入机房”等要求,让学生做好进入机房的准备。随后,在学生进入机房后,教师也要对学生做出“不在机房内吐痰、乱扔垃圾”“不在机房内随意走动,按照秩序落座”等要求,避免学生破坏机房的卫生和秩序,从而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有序开展上机操作。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介绍“及时检查电脑是否完好,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在离开机房前,将电脑恢复原状”的内容,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上机操作习惯。

教师对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制度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上机的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意识,在进入机房前和进入机房后,都能够有意识的约束自身的行为,发展良好的操作习惯。

3.巧借教学内容,培养网络道德

良好的网络品德,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美好品质。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上不仅包含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也包含德育教学的内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的重要材料。对此,在德育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上的德育隐性元素,并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便在教授基础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上网的社会公德,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小公民》这节课中,课堂伊始,教师先设计“你们平时会上网吗?”“你们一般用网络做什么呢?”等问题,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启教学之旅。伴随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为学生设计“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文明上网’吗?”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借助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画面,如“网络暴力现象”“网络中的道德绑架现象”“网络中不文明用语的现象”等,引起学生对文明上网的重视。随后,教师再对学生渗透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等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健康地上网。

网络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在组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文明上网的内容,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文明上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4.搭建互动小组,发展协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相径庭。所以,为了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指导,教师不妨发挥合作活动的优势,主动地根据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小组,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助的关系,以便学生在合作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可以体会到团结协作的乐趣,形成互帮互助的精神。

以《开通微博空间》的教学为例,教师先为学生设计“你们有没有玩过微博呢?你平时都用微博来做些什么呢?”的问题,了解学生应用微博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判断。随后,教师根据学生有无玩过微博的经验,为学生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中既有玩过微博的学生,也有没有接触过微博的学生。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微博的注册、登录方法,浏览微博“日志”的方法等内容进行学习。在小组中,组内玩过微博的学生,会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以便其他学生也可以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快速地掌握微博的注册方法、登录方法等内容。

教师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分析,再结合学生之间的差距,按照科学的原则分配各个小组的成员,能够为德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空间,促使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共同探究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在发展协作精神中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5.发挥师者典范,树立良好榜样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也善于对身边的人进行学习和模仿,逐步塑造自身的行为举止。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行为来获得成长。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教授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以自己的言行推动德育的落实,以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可以改良自身的不良习惯,真正地建立高尚的人格品质。

比如,在《设置动画效果》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约束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先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随后,教师再对学情进行分析,以便基于细致的备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体验。透过这一过程,学生也能够看到教师的敬业态度,从而模仿教师的行为,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在课堂上,为了检验学生对“动画效果设置方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为学生提出“如何在演示文稿中添加动画效果呢?”的问题。在学生进行回答时,教师也不随意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而是采用微笑、点头等表情、动作,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以便学生在未来与他人进行对话时,也可以尊重他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话语。

教师从自身的行为举止出发,为学生做好学习的典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学习教师中有意识地改良自身的行为,促进美好品质的发展。

6.创建互评平台,形成谦卑品格

教育评价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的环节,在评价环节中,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便及时地进行改正和弥补。然而,在以往的评价环节中,许多教师直接单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较少让学生参与评价的环节,以至于学生的品德素养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对此,为了有效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有必要改良以往的评价模式,组织学生展示操作计算机的成果,并引导学生展开互评和自评的活动,以便学生能够形成公平公正、谦逊客观的美好品质。

例如,在《动物表演》这一课中,当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了广播和接收消息的脚本编写技能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自主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展开实践操作的活动。当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组织学生之间展开互评和自评的活动。具体来说,学生先聆听他人的制作过程,欣赏他人应用广播和接收消息脚本编写技能制作的故事,从而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对他人的操作过程和实操成果进行点评。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以便学生基于谦逊客观的品质,反思自己应用广播和接收消息的情况,主动地进行弥补。

教师对课堂评价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进,不仅能增强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参与感,也能够让学生秉承公正的态度,对他人的实践操作成果进行点评,依据谦逊客观的品质,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从而获得美好品质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德育教学活动,主动地将德育贯穿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始终,以便学生在强化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形成高尚的品格,从而真正地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机房德育信息技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数据中心机房气流组织研究在某机房的应用
N通信公司机房节能技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