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德育培养二元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策略

2022-02-18 11:32
今天 2022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教学内容

吴 强

(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 甘肃 会宁 730726)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课程中的基本课程,近年来基于新课改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在核心素养下教育教学中更加侧重于对德育的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大多偏向于学生实际生活,但初中生的社会经历仍然不足,如若依然采用“纯课本式”教学模式,难以支持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理念和方法加以创新,通过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真实的德育案例以碎片化的方式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缩小“课堂德育”与“生活德育”之间的距离,以揭示初中生面临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挑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德育教育实施方案。

1.核心素养与德育培养二元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本课题针对核心素养与德育培养二元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研究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主要调查对象为初中7至9年级学生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包括7年级学生150名,8年级学生120名,9年级学生50名,其中男生人数共计164人,女生人数共计156人。样本的选择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共计320人。实际发放调查问卷共320份,回收问卷共计315份,其中有效问卷共301份,回收率为94%。参与调查研究的教师中女性教师6人,男性教师9人,7年级教师5人,8年级教师6人,9年级教师4人,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符合调查标准,支持后期研究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可以发现当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有关于德育教育的渗透总体呈现较为低迷的效果。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真正的领悟到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实质性内涵,大多数情况下均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学生的践行能力较差。其次在教学观念与方法方面对德育教育的认知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均呈现较低的情况,由此导致课堂教学中无法采用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也无法从实际生活中汲取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资源,课堂整体效果较差;最后对教学评价来说,仍然以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关键,单一的教学评价无法全面对学生的德育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同时教师也无法科学且全面的对课堂教学整体内容作出合理的判定,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停滞不前。

2.核心素养与德育培养二元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2.1 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提高对渗透德育教育的认知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除基础理论性知识教学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与良好品质的培养,而德育教育也正与该教学目标相契合。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则教师首先应该提高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关注度,真正地了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德育的渗透而对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意义所在。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对德育内涵加以理解,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地将理论化于实践。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 “让友谊之树常青”课堂教学中,因该课时内容是围绕“友谊”展开,而“友谊”也处于学生道德与心理发展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该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交友,体会友谊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但仅单一的通过教师的理论性讲解告诉学生呵护友谊的具体方法以及和朋友有效沟通的方式难以使学生真正在实际的朋友交往中懂得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友谊,而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渗透友谊重要性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可在课堂设置如与朋友交往中受到了朋友的误会、和朋友吵架等各种交友中遇见问题的情境,通过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建立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应该学会相互理解、接纳与倾听,使学生真正地能够在实际交往中学会与朋友相处,彼此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提高交往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2 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德育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深入贯彻两种精神,一种是“深”;另一种是“厚”。所谓的“深”主要体现在教师立足于教材本身充分的将教材中的德育思想教育加以运用;而“厚”主要突出的是对德育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根据教材内容深度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素材或教育资源,以达到提升课堂氛围以及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谋求互利共赢”课堂教学中,通过该课的教学内容渗透德育,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自身增强责任感,树立起全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理念。但因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化,学生对“人类共同体”这一概念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也不知道到底自身与人类共同体之间有何种关系,应该为其做好哪些事情。此时教师则应该立足于教材本身,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对个人所需要掌握的各种能力与之相对应,如教材内容中的“方法与技能”呈现,真正地将这样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也能够积极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将所学到的德育思想付诸实际行动。再例如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为例,学习本课时内容主要是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奉献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引导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奉献于社会。因真正奉献于社会的人都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这个社会的顶梁柱。如教师可以列举身边的一些感动事迹或感动中国人物等,如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如在武汉疫情防控期间拥有“摆渡人”身份的“汪勇”等,一个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能够激发学生心中的热火,传递给学生努力学习,奉献社会的决心以及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2.3 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一方面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加灵活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等。

以案例教学法为例,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时教师可以先举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随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建设美好家园除伟大的英雄领袖以外同样也离不开一些平凡人的辛苦付出。如向学生展示环卫工人伴随着太阳刚刚升起就进行清扫马路的视频以及同学们为了未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学习,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通过这些案例的对比,让学生讨论并思考其实并非英雄才能够推动伟大民族的进步,其他普通劳动人民也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每个劳动人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2.4 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知。二是通过学习能够真正地在实践中将思想道德教育外化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当前学生开展有关于德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且教师也较少在理论教育阶段融入教育实践,由此导致学生虽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无法在实践生活中加以运用。为了避免出现该种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拓宽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地做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端午节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有关于屈原的故事,从而引出端午节的由来。以该节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可以进行包粽子、观龙舟等活动,将节日背后的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教师以重大节日为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真正的延续了初中学生的文化血脉,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2.5 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提升渗透德育教育实效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成果的评价,为了能够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效果,在课堂教学阶段应该灵活运用教学评价。首先改变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以及个性化发展的综合评价;其次增加评价的主体,除教师以外可以增设如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晰地对学生德育内容的了解进行综合把握,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德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对教学质量本身来说也是提升的过程,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有关于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多种教学实施策略,真正将德育教育“内化于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教学内容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