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宁
随着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许多课程都发生了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所谓的新鲜感既来自教学方式,同时还得益于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升级。小学各类科目正在不断尝试将知识进行拓展和发散,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以更加丰富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这种教学思路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以体现,通过教学内容与德育元素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启发学生不断拓展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认识与感悟,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结合音乐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浓烈的感情,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将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可以促进音乐教学在结合专业的基础上,以创新性引领德育的渗透,从而在音乐课程中有效体现出德育价值。教师在音乐作品教学过程中,既可以结合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感背景,同时也可以结合作者的创作经历和成长轨迹,迎合学生的兴趣点,联系当今时代一些失德音乐人的堕落史,以案例分析为实践活动,总结出影响和导致某些艺人一步步走向黑暗深渊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于道德核心和原则的把握,使学生切实领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之间的关系,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对良好美德的深刻体会。
将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某些作品也可以在学生遭遇挫折和逆境时给予其力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拥有一个全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借助音乐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不断提升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心态,提升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对未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需要明确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的沟通、交流、探讨等一系列互动,都要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堂信息之间的互动。这种主体性一旦建立,就会使原本枯燥的德育课堂散发出活力与生机,在德育与小学音乐教学不断结合的过程中,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让音乐所流露的情感与品德素养提升真正结合,加深学生对积极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并形成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成果。
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所体现的正是开放和包容,这既是小学音乐教学对德育的开放,更是德育对音乐教学的渗透。课程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开放性的态度,通过相对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思想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与思维针对音乐作品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灵活开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关课程,不以应试为目标,不以强硬灌输知识点为方法,尽可能地还原教学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使开放性的特点内外兼顾,不断创新。
互动性强调的是教学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传统意义上单方向的信息输出不同,互动性要考量信息在交流中的目的与归宿,即是否在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了师生间的思维碰撞,推动了矛盾的形成、发展与解决,让学生应有的感情真实地表达出来,在互动中检验真理,在交流中传递价值观念,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只重知识堆砌却疏于检验信息传递有效性的“填鸭式”教学。师生通过彼此的努力,实现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音乐教学在小学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因此,需要将课堂与课下实践有效结合,连接好学校与家庭两个主体,通过学生在课下的自我学习、自主欣赏,有效增强课堂教学内容德育培养价值的实践性。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协作互助,使整个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运用产生联系,真正映射出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成果,提升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微课工具,在课堂正式进入教学的开始阶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也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技术手段,利用图片、语言、动画与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制作和设计情境,与课堂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仍然处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境的状态,没有借助广泛的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尚未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德育导入效果不佳。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许多素材,教师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深刻的思考,尤其缺乏对德育作用发挥效果的深刻考量,从而造成了教学德育特色的缺失。此外,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学生本该灵活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素材、学习方式,甚至可以选择喜欢的学习环境,不再局限于教室和校园,可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但是目前,在素材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较为主观化,很少能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选取,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地位,压抑了学生的想法和创意,使得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
德育目标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以应试作为检验的最终目标,而是要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的最终成果。在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一些音乐内容保持敏感的关注度,在进行音乐作品解读和教学的时候,结合身边发生的热点时事,通过时代主题与音乐教学的结合,激发学生对家乡、学校的归属感,让他们能够善于用各种音乐素材、资源,有效地整合教学信息数据,在完成规定的任务之余,促进德育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融合。就目前普遍情况而言,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育尚未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其教学过程往往局限于课堂内的讲解,很少能够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体验之间相脱节。
为确保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最佳效果,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借助多媒体,共同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情景,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真正使音乐课堂“动”起来,让文字“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让知识场景变得生动活泼,真正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效果。
例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少年》这首歌曲时,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这是因为《少年》这首歌曲的旋律耳熟能详,深受学生喜欢,这首歌的歌词被改编成为一百周年纪念版,非常适合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使学生在学唱过程中,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教师让学生观看歌曲视频,在视觉和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再根据视频和歌词的内容进行解读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每一句歌词和视频背后的故事,了解我国近一百年里的历史节点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2021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艰辛到卓越的伟大历程。这首歌曲无论是在旋律特点还是对作品内容的反映上,都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学生为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精准选择素材,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时代那些最可爱的人的亲切举动,在音乐熏陶中树立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例如,在欣赏《歌唱祖国》时,可以先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50 年9 月,恰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看着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令人心潮澎湃,词曲作者王莘脑海里反复酝酿,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唱祖国》这首歌就这样一气呵成。如今,这首歌已经成为我国各种重大活动的开幕曲或结束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歌曲雄壮的旋律和磅礴的力量。接下来教师向学生介绍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9 岁的女孩林妙可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演唱《歌唱祖国》,林妙可用最美的童声唱出了最振奋人心的歌曲,让学生见证国家的强大,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的融合,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呈现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有关的内容。
音乐教学的重点不能止于课堂,而需要借助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条件,强化音乐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观影活动、联欢会、音乐会、前往革命纪念馆等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德育融入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电影《二小放牛郎》。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电影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与自己同龄的小英雄的事迹。学生深入了解电影故事情节后,再结合歌词内容,会加深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印象,让学生铭记英雄的名字,对英雄充满敬意,再对比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了解影片的情节后,教师组织学生表演音乐情景剧,根据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安排同学的角色,在排练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表演。
在这个学习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记住小英雄王二小,还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耐心与时间,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达到德育与音乐教学“双赢”的效果。
将德育融入小学音乐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在教学实施前制订周详的教学计划,既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在相互交流和促进的过程中,让德育逐渐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