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静波
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包括音乐和美术等学科教育,合理运用教育措施对小学生艺术欣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将德育方面的知识应用于美术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文化素养,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基础。
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美术课堂教学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触动学生知觉,激发其空间思维,培养其动手能力,激发其创造潜能,使其利用美术表达情感和思想,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素养。因此,优良的环境氛围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营造充满关爱的美术课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用真诚打动学生,构建优良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能够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美术教师需要营造活跃、民主的美术课堂,注意对学生情绪方面的调节。可以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其展开绘画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完成绘画作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指导,为其心灵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同时,美术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使学生体会集体的力量,处于愉悦的氛围内学习,其学习也能事半功倍。在美术课堂中,教师不但是课堂的组织者,还是课堂的调控者,教师的言行也会对学生情绪造成影响,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还需要教师通过情绪的带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用平和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展开美术学习,将教师指导和美术鉴赏相互融合,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打造优良的氛围,为学生美育、德育并举的形成奠定基础。
美术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反思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融入全新的理念,与时俱进,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寻找符合教育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美术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理念,让美术课堂更具活力,以先进的理念为教学活动提供发展动力,保证教育质量。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小学生美术德育形成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并且将健康知识与美术课堂更好地融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另一方面,美术教师需要具备调动课堂氛围的能力。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部分学生也相对缺乏自制力,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美术教师应该以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在课堂活动组织阶段,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根据其心理需求、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多个方面,在美术课堂中巧妙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用丰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创造优良的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例如,讲授“地下王国”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出“老鼠和蚂蚁抢夺食物破坏树根”的画面。据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描述的画面内容展开美术创作,还可以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心中“地下王国”的样子画出来。也可以组织“奇特的梦”主题绘画活动,和学生共同交流,引导其分享自身的梦境,活跃学习氛围,灵活运用所学的色彩和构图知识展开美术创作,体现生本主题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美术课堂渗透德育内容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科特色,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在教学活动组织阶段,教师应该持续观察学生状态,把握学生兴趣和爱好,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深度挖掘美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寻找德育融入契机,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
美术教材内容较为丰富,蕴含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像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都是较好的欣赏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欣赏大师作品,并且为其讲述名人故事。小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发挥名人效应,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还可以要求学生分享交流,总结故事中的寓意,使其明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并且不懈坚持,才能取得成功。美术课堂中,绘画知识讲解和美术作品欣赏属于重点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寻找心理教育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把握心理教育时机。
例如,在“美丽的大自然”内容讲解过程中,教材给出了几张大自然风景的图片,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让学生思考人和自然共存和共生的关系。其中黄山的云雾缭绕、青藏高原的视野开阔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然而随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于人类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教师要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环保习惯,节约水资源,爱护动植物,不乱丢垃圾等。
美术课堂教学还可以适当与音乐学科相融合,辅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比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具有舒缓特点的音乐,指导学生通过色彩、构图、人物特点、绘画思想多个角度分析作品;还可以将“达·芬奇画鸡蛋”这个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谈一谈自身对于故事的体会。在此情境中,学生能积极表达自身观点,相互讨论,还能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多学科融合教学,能帮助学生思考美术作品创作历程,参与美术大师刻苦学习的故事讨论,在课堂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心理感受。
德育内容的渗透还需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十分重要,对于学生德育的发展也极为有利。教师要充当课堂的引导者,鼓励学生根据所想画出美术作品,让学生获得满足感,适当给予其表扬,拉近师生距离。教师还应该以学生视角分析问题,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之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表现和挑战自我,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课堂教学上,可以利用合作教学的方法给予学生高度自由,在轻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交流和学习。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鉴赏、评价美术作品,为其营造轻松的环境。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相关内容需要依托艺术内容,借助艺术让学生形成细腻的情感,积极与他人交往,形成乐观的态度。
比如,教学“花团锦簇”内容时,可将四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由教师指导学生插花技巧,还可以传授其制作纸花的方法,小组成员可以共同讨论插花风格,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发挥引导作用,让同伴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合作期间,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
美术教师素质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艺术底蕴,兼具良好的德育素养,才能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将德育内容引入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美术是艺术学科,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其情感也会更加细腻,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比如,“会飞的玩具”内容讲解阶段,教师要分析教学要求,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利用常见材料制作能飞的玩具,并且利用绘画和剪纸等多种方式加工玩具。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制作感受,体会艺术学习的乐趣。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同时提供能飞的玩具作品,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制作需求,选择塑料袋、铅笔、纸盒、胶水以及蜡笔等工具。
教学导入阶段,由教师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各类玩具飞翔的图片,创设情境,提问:“同学们都看到了哪些飞翔物体?人类的发明是不是很伟大?”并引申出“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常见材料制作成会飞的物体”。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与航天有关的知识,向学生讲解科学家制作航天飞机的经历,一开始肯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然而科学家却从一次次失败中汲取经验,最后制作出了各类会飞的航天器。还可以让学生展示从家里带来的各类玩具,分组讨论“玩具为什么能飞”,进行知识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物体能飞?”“物体会飞的原理是什么?”
作品欣赏阶段,还可以由教师展示各类会飞的玩具,让学生根据图片表达自身的感想,并且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制作玩具,各小组之间相互探讨。在学生制作玩具期间,教师可以发挥辅助作用,制作完成以后,各小组相互评比,并且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最终教师汇总评价学生作品,在评价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作品创意性、制作过程的环保性、玩具的科技性、是否能够成功飞行等。最后,设计拓展思考练习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制作更多能飞的玩具。
本课教学阶段,教师选择了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法,在课前抛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问题情境中,并且组织其分组讨论。小学生对问题较为感兴趣,因此讨论过程也较为积极,能够与他人共同分享自身的设计思路,让作品创意十足。分享过程不但能够参与活动,而且还能体验交流学习的快乐。当各小组成员成功将玩具制作出来以后,教师及时给出评价,评价内容更加多元,评价主体更加多样,可以及时让学生获得反馈,感受成功的喜悦。心理学表明,学生处于特定事件或者日常生活中,可以受到事物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将德育的相关知识渗透其中,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在上述美术课堂中,教师主要渗透合作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下,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兴趣,还能激发其讨论热情,同伴之间相互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由于本节课为实践课,主题是“会飞的玩具”,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其制作潜能,还能培养其观察能力,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对比方法的运用,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整个课堂流程中,教师设置问题,师生共同收集材料,之后分组讨论,最后总结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育人思想,而且教学流程较为完整,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良好途径。教师将美术课堂作为德育的重要场所,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挖掘美术课堂德育渗透切入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巧妙运用课堂评价还可对学生的德育实施干预。美术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方面的变化,不断努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挖掘美术教学富含的积极思想,引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让其产生希望,鼓起勇气战胜学习困难,塑造健康的人格,这样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更加稳定。 总之,美术课堂若要高效渗透德育知识,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注重教师素养的提升,深入认识德育内容的渗透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具备较强的课程实施能力,抓住学科特色,选择教育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方法,让小学美术课堂德育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