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2-02-18 01:53秦在东石惠娟
开发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时代

秦在东,石惠娟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2000年10月,“十五”规划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细致的安排。党和国家始终心系西部地区的发展,坚持做到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大力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创新性发展,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引领新时代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决不能离开精神的支撑和道德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2020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021年他再次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因此,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在推动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要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旨在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向同行、共建共促的良好格局。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开展西部地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理论逻辑进行论证,将二者抽象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完全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历史逻辑进行剖析,“两个文明”建设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深化;从现实逻辑进行解读,“两个文明”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时代呼唤。

(一)理论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两个文明”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阐释,筑牢了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概念,但在他们的相关论述中依然闪烁着关于“两个文明”的理论光芒。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且“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2,人类的精神生产并不是纯粹与物质无关的活动,而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受到物质活动的制约和影响,物质生产活动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同时,马克思也很早认识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他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4]9。恩格斯也提到,“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深刻论证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是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亦步亦趋的,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列宁后来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明确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时反作用于物质。也就是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结晶,共同构筑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历史逻辑: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两个文明”的孜孜探索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娄山关”“腊子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最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高度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缔造了伟大事业,更铸就了伟大精神,积淀形成了绵延厚重的精神谱系。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之时,中国共产党就开始着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央苏区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春耕、秋收等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在农村中开展识字运动、卫生运动、欢送红军活动、戏剧歌咏活动等,革新了农民消极无为、封建迷信的旧思想[5]。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整风运动,通过加强党内教育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在推动陕甘宁边区和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过程中深化了革命精神教育。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股精气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三大运动”并结合“三大改造”,特别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创办扫盲识字班、工人夜校等,逐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新突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我们要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廓清了人民思想上的困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一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正如江泽民强调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充分肯定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强大反作用。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强调在深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个文明”的建设,他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指出,“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6]139。尤其是关乎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7]165

(三)实践逻辑:推进西部大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呼唤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催生伟大思想。从世纪之交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党中央始终心系西部地区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为西部大开发给予了重要指导和支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协调发展,逐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因而,统筹西部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共进是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

推动新时代西部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经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基础,乡村精神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二者相互推进,共同致力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的建设,大力提振乡村经济发展活力,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可以有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稳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能够为加快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向同行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西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关系,一方面为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创设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另一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凝聚了建设西部的强大力量。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为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进步,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7万亿元增加到21.3万亿元,年均增长约12.8%,占全国的比重从18.6%提高到20.0%[8]。从表1可以看出,2020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万元,与2013年相比翻了一番[9],同时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其他地区持平,并且逐步追赶上中部和东北地区,整体呈良好的上升态势,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了全部脱贫,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促使西部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有效解决,为西部地区快速发展扫清了部分障碍[9]。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党和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快速地提升。这些数字的背后反映出西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相应的建设基础与平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坚实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也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和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外在条件。在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下,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寻求内在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充实,他们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逐步转变为享受者,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认同感有所增强,参与积极性逐步提高,促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表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图1 2010—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

(二)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题中之义

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并不片面追求GDP的快速增长,而是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内在要求,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系统的有序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具有积极的反作用。西部地区逐步重视人民群众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相关的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也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2020年西部地区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为872.9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6.6%,西部高校培养的大量人才将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先进的主力军。从表2可以看出,2022年上半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4 892亿元,约占全国绝对额的8.7%[10],表明文化产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在近几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背景下,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满足,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逐步上升,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装上了新型“助推器”。2013—2020年,西部地区技术市场交易额从1 002.57亿元增加到3 732.53亿元[9],2020年的技术交易总额对西部地区的经济贡献率达到了17.52%,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贡献了强大的经济力量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建设力量。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基本素质,培养了人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激发了人民投身西部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赢得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2020年,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 9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26.6%[11]。人才资源的增长有力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扩充了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队伍,有效地提高了西部大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表2 2022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

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制约瓶颈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然面临多重挑战。从客观层面来说,农村地区自身发展薄弱,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性原因。从主观层面来讲,农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低,思想意识淡薄,这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西部地区农村自身发展基础薄弱

进入新时代,从整体上来看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对全国四大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并对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这一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见表3)[12]。从表3来看,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公路设施、文化站、图书馆建设、村卫生所设立、旅游业开发等方面与全国基本水平持平,甚至在有些方面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些方面的进步为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但是,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平衡不充分。从农民可支配收入来看,进入新时代,农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但是与其他几个地区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7 000~8 000元。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反映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西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体现在基础文化设施方面的不健全。从农村基础交通设施来看,西部农村地区与其他地区基本持平,但是关于休闲娱乐、文化场所的设立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如有剧场、影剧院的乡镇占7.9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的乡镇占39.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1.20%;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低于全国其他地区约4.6%,可见,西部地区农民休闲娱乐项目种类少,固定的文化交流场所和平台相对缺乏。最后,体现在社会福利水平的不均衡。2012—2018年,西部地区农村福利水平增长率约为2.03%,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表明西部地区农村福利水平得到一定改善[13],但是从西部地区总体、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福利变化趋势来看,农村社会福利水平低于城镇社会福利和总体社会福利,福利院、敬老院设立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的社会福利水平会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与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成正比例关系,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也会影响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表3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状况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单一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单一,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西部地区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传播方式和载体单一等问题。西部地区安装有线电视的村、通宽带互联网的村比全国其他地区低20%左右(见表3),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完善致使西部农民获取、接收和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有限,也使信息接收延缓,这就降低了信息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吸收新思想新观念。同时,人民群众进行文化交流的途径、载体、方式都比较有限,部分地区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是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的形式或者通过张贴标语的方式进行宣传,这极大地降低了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农民群众对新媒体的认识、运用能力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加之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不高,部分中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仅限于基础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对更高层次的功能探索不足,这就制约了农民群众使用新技术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是农村地区使用新兴媒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度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民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

从内在主观的因素剖析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认识不足。截至2020年9月,全国15岁及以上文盲人数达377.50万人,西部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人数达155.92万人(见表4),约占全国文盲人数的41.30%[9],西部地区部分群众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普通农民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偏颇。他们可能并不了解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意义,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大作用,也不能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理和内在要求,势必缺乏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各项政策的理解程度也就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部分农民识字少,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比较保守,短时期内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对其进行宣传教育的困难增大。其次,农民群众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群众一直与绝对贫困作斗争,更加关注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和充足,忽视了内在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充实,忽略了思想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贫乏,致使他们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与广大群众的生活相脱离,这就导致了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力量薄弱,精神文明的后劲不足。

表4 截至2020年9月西部地区15岁及以上文盲人数

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针对当前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西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机遇、主体力量、形式创新、建设平台、组织保障五个方面探索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助推新时代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高质量发展。

(一)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激活西部农村地区自身发展潜能

西部农村地区要始终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规划。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挖掘地区潜在发展资源,激发地区发展潜能,不断提升自身发展的能力,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加强西部农村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是激发西部地区发展动力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西部地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群众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主动性是激发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以转变发展观念为前提,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全过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西部地区是可以追赶上中部和东部地区,建设成富强美丽的新西部”,帮助人民群众冲破原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和障碍,增强人民群众建设西部的信心和力量,在西部建设中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量,意气风发迈上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征程。其次,加强经济建设,打造西部特色产业体系,增强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4]3。同样,对西部农村地区来说发展地区经济也是解决西部问题的关键所在。搭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顺风车”,转变开发思路,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挖掘西部地区的特有资源,因地制宜形成本地区特色产业体系。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区域发展的数字化支撑,加快“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旅游业”等新产业的发展,扩大宣传力度,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形成西部地区发展优势,激活西部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原动力,从而将会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最后,加强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培育西部地区人才优势。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发挥着教育“一子落”,西部地区发展“满盘活”的独特功能。人才是第一资源,西部地区要大力抓好人才工作,形成西部地区人才竞争优势。一方面,留住乡村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实现教育公平,留住更多的乡村人才,促进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强化西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力量;另一方面,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培训教育的力度,开设农民培训班,及时宣传先进观念和思想,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农民识字、学习新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常识教育、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群众革除旧思想,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增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广大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

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性,首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列宁高度赞扬人民群众的地位,他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地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主体力量。100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当惊殊”的东方奇迹,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取幸福生活。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多召开民主评议会、民主交流会,及时了解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底气。其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深入群众之中引导和鼓励人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形成符合自身内在需求的特色精神文明建设之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总结的宝贵经验,不断拓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最后,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上指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想要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在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之中更好地兼顾农民生计问题,当前西部部分地区已经较好地开展精神创建工作表彰活动,设立了“五好文明家庭奖”“精神文明创新奖”等,并定期召开表彰大会颁发证书,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呼吁广大农民群众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三)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式的创新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旨在为西部人民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质享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充实的精神享受,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为了解群众思想之惑、解群众精神之忧、解群众文化之渴、解群众心理之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立足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首先,挖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巧妙利用乡土文化,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化、本土化,留住乡韵乡愁,这种形式有助于与农民群众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其认可和支持;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红起来”;发展壮大农村本土文化,鼓励农民自发地组织文娱活动,如扭秧歌、腰鼓、社火、灯会、歌会等,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起来”;用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依托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实现润物无声的成效;大胆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扎根广袤的西部大地,用心用情创作反映西部人民群众生活的文艺精品,展示农民群众新风采,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起来”。其次,依托高校科研实力,实现西部农村地区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转化。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依托当地各高校、各科研平台,从专业化的视角重新考究当地文化资源,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深度利用、延伸利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科学化发展之路。在有条件的农村开设农村文学大讲堂,邀请高校师生开讲;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党的政策方针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最后,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拓宽建设路径。加强农村文化信息服务,用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用活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互联网新媒体,如运用VR、AR技术呈现当地乡风乡俗,为人民群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以村级为单位,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账号等及时推出乡村特色活动举办情况,利用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时发布新作品传播农村特色文化,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活动,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更广泛的群众支持。

(四)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引领,多方协同搭建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舞台

加快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逐步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也要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打造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互济的建设平台。首先,坚持党中央的统筹谋划,做到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加强对农村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设的统一领导,下大力气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习近平也多次强调,“我们必须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问题上,肯花大力气,能够打持久战,善于采取好办法”。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多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指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党中央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统管西部地区发展事务,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管理机构。党中央也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开拓和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平台,设立了中国西部开发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西部文化网等网站,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网络建设平台。党中央大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和建设平台,建立全方位辐射的建设平台,以此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发展。其次,加强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协作,坚持全国发展一盘棋,构建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建立西部大开发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加强西部各省与全国各省(区、市)之间的联系。中部和东部地区坚持“先富帮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原则,在西部地区实行对标帮扶工作,从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产业发展到人才输送培养等各方面实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帮扶,帮助西部农村地区逐步摆脱绝对贫困。在进行产业合作技术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当地农民与其他地区居民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为吸收借鉴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搭建学习平台,为不断完善和优化西部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提供新思路新标杆。最后,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我国西部地区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搭乘“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西北地区负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管部门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沿线省份和国家构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借鉴其他国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在吸收外来经验的过程中也要敢于创新,结合本地区特殊情况,开创具有西北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五)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抓手,也是引领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依托基层党组织开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特别是抓好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引领力,充分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乡村风俗、礼仪、乡规民约等方面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15]。其次,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操作能力不强,需要党员同志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主动学习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和知识,及时深入农民群众中进行宣传,主动帮扶农民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在互帮互助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后,建立“硬”约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稳步推进的长效机制。村委会成员以及村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决执行村民共同制定的村规民约,严格遵守良好的家训家规,赏罚分明形成良好的建设机制。同时,又要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强化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担当意识,赢得农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支持。总之,把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创造性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发展。

五、结语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来更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以西部地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团结多方力量相互协作,凝聚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强化组织保障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内涵式和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西部力量。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时代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