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仙
(民和县第三中学 青海 民和 810800)
作为语文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语文的教学中,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情操、品德的培养。纵观全世界的教育来说,每一个国家都正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都在关注学生人文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教育的重点是为了育人,而不是给社会培养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发挥好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指的是人文科学,这也揭露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科学属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历史进步、人类科学发明的总结与体现,并且通过文字和语言的形式记录和展示出来。二是“素养”,指的是能力与精神要素,是一种品质、修养、认知、价值观念。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通过对作品的学习和领悟,实现内在修养和外在品行的有效养成与发展。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人生价值的领悟、人生梦想的追求等;过程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学习、文人墨客精神的领悟、先辈价值观念的体会;目标是实现人格健全、品质高尚。所以说,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修行与品质,是个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根据说文解字对人文素养的阐述,更加通俗易懂,人文素养的本质就是为人处世的哲学,包括德行、修养和价值观,它们不是能力,而是人性的思考、人生价值的领悟、人类生存的意义。
中考对学生非常重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家长都认为应该将课本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围绕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考点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可厚非,但教师没有处理好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和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将两者孤立开来,导致课堂上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点,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加强人文教育。实际上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形成正确的认知,没有在知识教授的环节适当、适时地融合人文素质教育,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人们单纯的追求效率,导致过分悬殊的收入和财产的差距,逐渐陷入商品交换关系、金钱和功利关系,让人逐渐丧失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导致极端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假冒伪劣的现象产生。经济成为了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过度的追求经济目的导致经济主义横行,生态环境、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接连发生,教育也没能幸免于难。学校教育也慢慢出现商业化趋势,知识作为一种“商品”贩卖给消费者,教育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带有非常强烈的经济色彩,现代教育也越来越关注自身所能获得的教育经费,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将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首要目标。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以往的考试大纲、自身的教学经验等,盲目地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致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缺乏新意,难以真正满足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初中生缺乏较高的认知水平与丰富的阅历,难以深层次把握文本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人文培育工作,带领学生挖掘、感知教材内容的人文知识与情感。过去一些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过于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度掌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明确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革新教育观念,在提高工具性知识传递效率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推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持续改善人文培育效果。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语言学、美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而且要经常搜集、观摩与学习名师的授课视频,借鉴先进同行的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为使学生能在语文课上学习人文知识、体悟人文精神、树立人文意识并汲取人文养分塑造健全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创新育人方式,拓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渠道。例如,教师在进行《苏州园林》一课教学时,可采用信息化的育人方式,为学生准备一些苏州园林的资料。其中,包括图片、视频、纪录片等,引导学生从层次之美、和谐之美、自然之美等角度剖析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在苏州园林中探寻人文思想,深入体悟苏州园林的生态性、创造性与艺术性,运用历史知识、美术知识、哲学知识等解析苏州园林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因为信息化教学方法能助力教师在课上运用视频、图片等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所以,学生能多角度走进苏州园林。这样,苏州园林对于学生来讲更为直观,消除对苏州园林的陌生感。为充分利用美术知识、科学知识,助力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及体悟人文精神内核的方法,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创建苏州园林的模型,如利用废弃的雪糕棍、旧纸壳等物品。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解读苏州园林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继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会对语文有更多的探索。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作用,通过视听结合,创设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和体会。比如,在讲蒲松龄《狼》的这一课,首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狼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动物的习性,再结合课文,更加深入地感受狼身上的那种特质;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皇帝新装的视频,让学生放松一下,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赏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更好地体会童话中所表达的更深含义。
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和培养还应该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践行,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将人文素养的知识渗透在语文的听、说、读和写各个环节,设计多样化的语文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到人文熏陶,通过观察、体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人文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开展“爱国主义”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围绕自己心目中的爱国英雄、爱国故事进行演讲,锻炼演讲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还可以以“劳动”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打破课堂限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打扫活动,让我们的校园、社区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语文学科覆盖面比较广泛,其知识体系十分繁杂。同时,面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搜集与其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补充,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进度等,积极发展语文第二课堂,引领学生在丰富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为了落实语文以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对作者生平资料、背景资料进行补充。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教师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将人文素养培养当成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处理好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和学习成绩提升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深度挖掘教材内容、适当拓展课外内容提升人文素养,以课外阅读为契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