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1]。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这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且极易受他人、周围环境影响,对情感的感知度较高,有利于情感建设。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科学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等。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2]。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应该潜心挖掘课文的内涵,将传授知识与思想交流融为一体,让教师、学生、作品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要先让学生像演员演戏一样“进入角色”。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怎么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较快进入最佳情境呢?实践证明,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竞猜一个谜语、播放一段音乐、朗诵一首诗歌、渲染一种气氛等,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教师在教授《慈母情深》一文时,可以从下面环节导入。
在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朗诵《母亲颂》 《游子吟》等赞颂母亲的诗文,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对母亲敬仰的感情,引发学生对阅读课文的期待。
《慈母情深》讲述的是作家梁晓声少年时代的真人真事,是20 世纪60年代的故事。现在的学生并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给他们理解课文、产生情感体验带来了很大障碍。只有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学生才能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刚一上课教师就要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课文《慈母情深》是从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中节选的。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对作家梁晓声的了解进行交流;其次,通过课件补充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有关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结合课文第一小节至第三小节,了解作者小时候的家庭情况。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作者一家的困苦生活,一开篇就与课文情境相融合,为体会母爱的真挚崇高铺下情感的基石。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常识储备,启发学生思考:读到“慈母”这个词语,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什么?让现实生活中慈母的平凡而伟大触动学生的心灵。再设悬念,引质疑:课文为什么用“深”字形容慈母的情?这个情到底深在哪里?以此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开展有效学习。
导入是一门艺术,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金桥。情感课堂从巧妙的情感导入揭开序幕。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在语文课上,教师可抓住课文中蕴含着深厚情感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年级至六年级)的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对于这些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词句变成一幅幅形象的生活画面,变成一个个感人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情感的熏陶。
如《慈母情深》一文,“我鼻子一酸”统领了全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围绕“为什么我鼻子一酸”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会“鼻子一酸”,并画出相关语句,写写体会,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看到的母亲在简陋、嘈杂的环境中工作,从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以及不顾别人的反对,毫不犹豫地把钱塞给“我”买书的动作中,寻找作者接过母亲的钱时“鼻子一酸”的原因,慈母深情在学生心中逐渐升华。此刻,进一步深挖“攥着”一词的内涵,提出“作者的手里攥着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他可能会觉得此时手里攥着的是什么呢”,学生应该会想到:他手里攥着的是妈妈辛劳的汗水,攥着的是妈妈对他的理解,攥着的是妈妈对他赞同,攥着的是妈妈那沉甸甸的母爱。这样,伟大而崇高的母爱会像一股暖流流遍学生的心田,情感迅速得到升华,后文“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来孝敬母亲的做法,就能水到渠成地被学生接受,学生与课文产生了共鸣,母慈子孝的情感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头。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语文教师要学会用好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后面的东西。”字里行间往往蕴藏着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情感,如果教师能抓住关键词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能透过表面看到实质,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及其要表达的情感。
如《慈母情深》中写母亲掏出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龟裂”一词饱含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
第一,展示图片,让学生借助观察实图,形象地感知“龟裂”的意思。
第二,展开想象:在寒风凛冽的清晨,母亲用那龟裂的手____;在简陋嘈杂的车间,母亲用那龟裂的手____;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母亲用龟裂的手____;夜深人静了,母亲还用那龟裂的手____。
第三,文中的母亲却用这龟裂的手 ____ ,生活如此贫困,她却因为“我”要买书而____,尽管车间里的同事劝她____,而她却毫不犹豫地将钱____。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一来,学生先通过观察,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本意,然后通过想象母亲龟裂的手背后的故事,体会到母亲为操持一家的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再联系到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支持“我”买书的情景,感受词语所表达的深意,从而在心中形成一个贫寒辛劳、善良慈爱、通情达理的母亲形象,心中自然多了一份对文中母亲的敬重。
教师可以借助换词法,让学生比较词义、句子的异同,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如文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个句子连用四个“立刻”表达母亲争分夺秒,拼命工作。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立刻”的近义词,并把其中三个“立刻”用近义词替代,然后与原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得出“原句写出了工作节奏快”的结论,更能感悟到文中母亲为了儿女的生活、读书,不伸懒腰,不喘气,拼命工作的伟大精神。
一字一句总关情。教师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运用的魅力,从而领悟语言的意蕴和情感。因此,在创设情感课堂时,应巧妙指导学生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引导学生与文中的真情产生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声情并茂朗读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使其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才能更好地汲取文章的精华。在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把握了课文蕴含的情感脉搏后,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学生将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达到以声传情,人文交融,从中培养语感,陶冶情操。
如在交流“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句话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第一,(展示句子)请学生带上理解感悟读读这句话,读前先交流一下,该用怎样的语速读呢?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因为母亲太忙了,工作节奏太快了;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较慢的语速朗读,因为母亲太累了,慢速读才能把母亲的累强调出来;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读得有快有慢,因为动作不同,节奏也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先慢后快,因为母亲的工作是那么忙,节奏是越来越快;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先快后慢,因为读得快能够突出母亲的工作节奏快,而句中省略号则充满了作者的内疚,应该读得慢点。
第二,请学生自由阅读,在阅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情感。
第三,个别展示朗读。个性化的朗读,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把学生带进那个简陋、嘈杂、忙碌的车间,再现了母亲的辛劳,对母亲的敬仰之情顿时满溢课堂。朗读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了解各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材料,还能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动笔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随文写感想,给文章补白、续写、仿写等练习方式都能让萦绕学生心灵的情感得到延续升华。当浓浓的慈母情、深深的爱母意充满课堂时,让学生动笔写作,既能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以致用,更能让慈母情深进一步浸润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做一个孝顺、呵护母亲及其他长辈的人。
如:当学生体会到“我鼻子一酸”,攥着的不仅是一元五角钱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给课文补白:这句话的句末用了省略号,当时作者内心一定是思绪万千。他也许会在震耳欲聋的噪声中,对着瘦弱的、忙碌的母亲,一遍又一遍地说出此时此刻的心里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填补创作。
学生写下的不仅是文中母亲的崇高伟大,作者对母亲的孝敬、感恩、报答,更是学生自己受到的思想启迪,得到的情感熏陶。
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耐人寻味的教学结尾则能够维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师借助动情的导语,帮助学生将这份情延续到课后:“母亲的情不仅深厚,而且触动、影响了‘我’,使‘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孝顺母亲的人。此时,大家是否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妈妈把我们视为心头肉,倾注在我们身上的爱犹如大海,课后,请大家拿起笔,写写发生在你们身上的‘慈母情深’。”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很重要,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课堂。教师要巧妙导入,引导学生移情至文本中,品味词句,放声朗读,尽情表达,让学生与文中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语文是一壶酒,香醇浓郁;语文是一幅画,色彩斑斓;语文也是一首歌,荡气回肠;语文更是一首诗,意蕴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