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新 韩 丽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应有之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让大学生理解、认同并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1]。高校“概论”课是直接包含“党的领导”相关内容的主干课程,需要立足课程内容特点,围绕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效果。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培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甘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有用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培养既具有科学理论又具有正确认识的人,这是必须旗帜鲜明、不能丝毫含糊的根本问题。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担当,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巨流之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阶段,历来都把思政课建设视为一项重要工作,做出许多重要部署[2]。因此 ,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要求来说,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讲好“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加强对党的领导认同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出发,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理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之问,实现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推动了党的领导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八个明确”发展为“十个明确”,拓展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关键内容的认识。“十个明确”中党的领导列于首位,这表明新时代我们党对党的领导的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因此,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来看,必然要求讲好“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聚焦于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维度,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推动党的理论深入人心,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共产主义信仰,以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实践来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信任和认同,更要引领青年学生真正做到在实际行动上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积极践行拥护党的领导。综上,为达到知识接受、价值认同、躬身践行渐进深入的育人实效,必然要求讲好“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认知、认同和践行。
“概论”课教学要基于课程逻辑架构、从党的百年奋斗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视野,以贯穿课程整体的宏观思维,阐明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概论”教材正文包括三个部分、共十四章,篇章布局上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逻辑结构。 “三个起来”作为教学主线,串联起全部教学内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展现出伟大复兴的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的领导是关键,是党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多舛命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始终鲜明写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上,这是党百年奋斗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3]。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概论”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党的理论成果的思想精华中,把握坚持党的领导的深邃的历史逻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百年奋进的历史中认同并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概论”课教学要基于重点内容,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相关各章节中,以中观的视野和思维来阐明进行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现实逻辑。教材的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征程中我们要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唯有坚持党的领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协调推进,国防和军队才能强大,祖国统一才能顺利实现。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要讲清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定海神针”。党的领导是全面的、整体的,要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些内容体现于第九章到十三章的教学中。通过以上章节教学内容,充分展现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的生动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深刻把握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逻辑。
“概论”教材2007年出版以来已经进行了7次修订,每一版教材的最后一章都是专门来讲“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容。21版教材的第十四章从学理上深刻阐明了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逻辑。教师需要基于教材,从理论、历史、现实维度阐述清楚以下问题: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优良传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多特点和特征中,党的领导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其他特点和特征都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作用、彰显优势;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主要来自党的自身优势。同时,还要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教材的基础上讲清楚“两个确立”的科学内涵和决定性意义,引导学生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通过透彻的学理深入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回应学生、说服学生,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帮助学生把握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逻辑。
教研室定期集体备课是思政课教学准备的重要形式和关键环节。“概论”课讲好“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必须围绕着“备教材”和“备学生”两方面深入开展集体教研。一方面,要充分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备透教材,深入学习把握《“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精神及其附件“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要点。基于对“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在大学阶段的教学要求认识的基础上,统一研究形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党的领导”四个主题内容融入“概论”课的教学思路和具体章节。另一方面,要捕获真实学情备好学生。教师要以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困惑、价值误区,继而发挥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的优势,老中青教师面对面思想交流碰撞,寻求适当的问题切入角度和适宜的教学方法,最终集体研讨确定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方案。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必须强化使命意识、主导意识,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的举止言行、情感态度于无形无声中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实际教学中才能产生强大的育人动力。作为传道者的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对马克思主义要“真信”“真教”“真用”。另一方面,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加强理论研究,深厚理论功底,这是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理论研究,才能避免简单地照本宣科,讲出真理的强大力量。只有加强教学研究,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精深教学艺术,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最后,加强个人修养。“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4]教师要培养对教育和学生的爱,树立良好形象,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入脑入心,需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变知识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参与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参与式教学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问题讨论式、论辩参与式、学生主讲式、小组交流式和实践参与式等。在“坚持党的领导”相关内容教学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复杂、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以及呈现出的矛盾现象或假象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辩论和演讲的主题,利用学生对问题的疑惑和求知欲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但是在参与式教学中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的周密安排与精心设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作用更加重要,标准要求也更高。[5]教师必须科学定位、熟练把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要具备掌控课堂节奏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法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化于思政课教学之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学生夯实知行合一。“党的领导”相关内容需要融入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之中,注意运用经典著作研读、校园调研、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校内外实践活动形式。在校园内,开展“红色百年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中深化对党的领导的理论认同;开展“生动讲好红色故事”主题宣讲活动,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开展“赓续传承红色基因”校史校情调研活动,让学生从学校的建设发展历程中体悟忠诚爱国精神。带领青年学子走出校门,走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天地,沉浸式体悟红色文化、感受辉煌成就,在实践中强化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真正做到践悟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