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标
(阜阳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是培养经济学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引导学生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理论学习转向专业实践操作的关键课程,对经济学类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多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凯洛夫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效果评估注重对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程度考查,很多教师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就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2]目前,计量经济学讲授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基本概念为切入点,先讲解基本原理、公式推导等基础知识,最后才进行综合实践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生的前期知识为铺垫、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再到综合应用等显著优点。但是,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计量经济学涉及较多公式推导和性质检验,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会有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降低学习效果;第二,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由于不了解实际应用场景,学习积极性较低;第三,学生在学习部分知识后,由于缺乏实践,不知道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第四,进行综合案例分析时,学生应用效果较差。在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即使能够很好地完成课后作业和通过教学测试,其灵活应用知识能力也还是不足。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仍然不能独立自主完成计量分析,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违背了教学初衷。逆向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将选择回归分析这一知识点进行探讨。
逆向教学设计是改变以教材为中心,从终点出发,依据最终目标来设计、组织评估证据的新教学模式。[3-4]逆向教学设计的核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切入点,从“教学目标”向“教学活动”各个环节逆序推进,形成教学设计流程、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5-6]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案例分析,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大致的认知,亲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认知中可以归纳总结规律,探索发现问题,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或疑惑进行理论讲解,学习壁垒就会显著下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场景或条件让学生分析,以便引出更多知识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再让学生实践操作。学生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依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就能够很好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尝试—学习—实践”的逆向教学模式,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此外,逆向教学设计会降低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信心,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不仅能够学好,而且能用好,真正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回归分析知识点之前的情况,本文将从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经验和学习方式三个角度进行学情分析。第一,授课对象基本情况分析。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三年级学生,经济管理类大多专业在高考招生中文理兼招,部分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关注该类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讲解必要的基本知识。第二,心理情感分析。本知识点授课对象是本科三年级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情感丰富,思维敏捷,但情绪、意志、能力、性格还不够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正向激励。第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已经学习完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已初步了解经济变量之间关系和相关性分析等基本概念,能够根据既定的公式步骤重复操作,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系统分析问题能力不足。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学习方式分析。该阶段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同时抽象思维正在逐渐形成,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但还存在不善于主动咨询教师的问题,对时闻轶事和外界事物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教学导入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同时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形象呈现,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理论与案例深度融合的教学,在教学中采用反问、翻转、讨论等教学手段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为让学生更好掌握回归分析的知识点,课程创新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低阶目标(知识目标)—中阶目标(能力目标)—高阶目标(素养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系数的测算公式、理解相关分析的局限性和回归分析的本质及步骤。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是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应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素养目标。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回归分析的本质及步骤、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其中,理解回归分析的本质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知识点的教学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内涵和实际应用场景,课程创新基于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综合选择了八个教学视角和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及解决问题思路如下。
情景导入:以学生感兴趣的“五一”假期旅游话题为切入点。
案例分析:以我国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为实际案例,对相关系数测算及其局限性、回归概念及分析步骤进行探讨分析。
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和板书的辅助,对相关系数及其局限性、回归概念及分析步骤进行系统性的讲解。
自主学习: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阅读推荐书籍和网络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
信息化教学:采用雨课堂进行签到、随机点名、回答问题等辅助手段,以幻灯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形象直观地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促进课堂教学互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思维训练:通过板书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新知识体系。
课堂讨论:布置课堂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价值引导: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为主题,引申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果,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等全面发展。
遵循“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养提升”的学习路径,在讲解基本概念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BOPPPS模型,共设计教学导入、知识回顾、学情分析、讲解新知、归纳总结和知识拓展六个主要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形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导入。首先,教师以2021年“五一”假期旅游话题为核心,采用播放旅游大数据新闻视频进行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通过数据图表向学生展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反问方式引出旅游业发展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以及上节课学习的相关关系概念及分类知识点。
第二,知识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相关关系的不同类型。
第三,学情分析。教师借助雨课堂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第一个题目把握学生对上个知识点相关分析概念及其分类的学习情况,再通过第二个题目摸清学生对相关与回归之间关系的预习情况,通过这两个题目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明确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第四,讲解新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次授课涉及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局限性和回归分析三个知识点,其中,相关系数测算和回归分析部分是授课重点。一是在相关系数知识授课环节,教师通过举例,引出经济变量之间需要测算相关程度,进而引出相关系数的测算公式,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总体线性相关系数的唯一性特征。通过实际案例的数据分析,让学生课上讨论并发表观点,讲解样本线性相关系数的随机性特征和虚假相关现象的知识点。二是在相关系数局限性授课环节,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样本线性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变量对称性等特征,通过探讨相关系数在分析因果关系和具体数量规律中的局限性,进而引出回归分析的概念。三是在回归分析授课环节,教师先以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回归概念有初步认识,向学生传达“万事万物存在回归现象,回归并不遥远,就在你我身边”的理念,着重讲解回归的本质和回归分析步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回归分析方法,教师可演示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回归分析优势。让学生通过回归模型测算我国旅游发展趋势,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五,归纳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相关系数分类及其测算、相关系数的局限性、回归分析的概念及步骤三个知识点,重点强调要正确应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的搭配,学会运用回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知识拓展。教师从回归分析的预测应用,反问学生分析结果是否可靠,引出下一课回归分析的可靠性检验知识点,并给学生布置课后预习作业,同时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已经在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中实施应用三轮/次,学生评教为优秀。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式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生动活泼,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实践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程知识点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学生知识掌握较为牢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良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1.将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应用到计量经济学课程
课程创新以解决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引入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切入点,遵循“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养提升”的学习路径,设计“尝试—学习—实践”的逆向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向“教学活动”各个环节逆序推进,形成教学设计流程、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性教学设计
课程创新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心理情感、知识经验和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精准把握学情,通过以学生感兴趣的“五一”假期旅游话题为切入点,以我国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为实际案例,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形象呈现,采用反问、翻转、讨论等教学手段,对相关系数测算及其局限性、回归概念及分析步骤进行探讨分析。学生易于接受,互动性高、层次清晰、难易适中,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设计合理性
课程创新根据BOPPPS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共设计教学导入、知识回顾、学情分析、讲解新知、归纳总结和知识拓展六个主要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提问、互动、案例分析,课后布置作业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学业覆盖学前、学中、学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探寻思考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学业负担科学合理。
4.以目标为导向的有效性教学过程
课前测验、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归纳总结等结果显示,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系数的测算及其局限性,理解回归分析的本质及步骤,能够正确应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
5.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本课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板书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新知识体系;二是引导学生学习网络视频课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三是通过幻灯片展示进行知识点的理论讲解,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四是通过智慧教学手段进行签到、提问、答题等,开展趣味性强、互动性高的课堂教学;五是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为主题,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以解决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为切 入点,通过引入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选择与设计、教学过程创新与实践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创新设计,经过多轮次的应用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科学性、教学设计合理性、教学过程有效性、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课程设计创新与实践探索经验。但是,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经济社会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新的数据形式和数据中变量间的新型复杂关系给计量经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7],亟须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计量经济学课程。如充分应用智慧教学手段,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学生”的课程教学,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评价,建立多方位学习成绩考评体系。将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元素纳入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将Python软件作为计量经济建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解决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