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荣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汕头,515078)
继2019年的高职“百万扩招 ”后,高职院校在2020年继续扩招200万人。经济“新常态”催生产业转型升级,在就业压力急剧提升的情况下,高职扩招成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面向社会生源招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高职院校扩招致使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学情复杂化。但是,高职院校开启社会招生后,新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基础、从业经历、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学什么、如何学、如何教、能不能教好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新形势下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中不可忽视的贸易方式。目前,跨境电商作为全球数字贸易的初级阶段,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新经济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产业面临转型优化升级,这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具备跨境电商能力的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
通过互联网资源对部分国际贸易企业国际贸易岗位需求进行调研发现,其对国际贸易业务员在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经验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同时,这些企业还对跨境电商的国际贸易人员的职业素养、跨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统国际贸易基本技能、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能力和跨境网络营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并要求应聘人员了解跨境物流,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同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拓展自身能力。
然而,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扩招后的新生,一部分是初中或中专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通常没有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且学习经历差异较大。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但不同的经历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使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内在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人求学是为了职位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一部分人是迫于转行压力而提升学历和文化基础,更新知识架构,获取新的职业技能。
不管出于怎样的学习动机,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都应遵循高职教育职业性的本质属性,以职业能力为指导原则,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扩招后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立足扩招学生的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促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的多元化和适需性,构建满足企业岗位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学生个人兴趣进行差异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行人才培养分类,提高就业对口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以跨境电商平台创业为基础,开展“专创融合”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助力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匹配。“专创融合”就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能够确保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动态的密切结合,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适应国际贸易产业市场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其中,创业基础课强调创业思维的养成,旨在积极培养创业精神;专业课实践教学则重点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立足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合作开发跨境电商的实践课程。当前的跨境电商教育包括跨境电商平台客户开发与维护、跨境电商产品处理、跨境电商网店运营、跨境电商网络营销与推广等内容。[1-2]在融入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我校通过对接跨境电商运营平台和线上国际贸易企业,让学生亲自参与,将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同时,我校实施分层次实践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积极支持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组建创业小组,由创业导师辅导参与创新创业大赛。
2.落实“1+X”证书制度,对接国家“学分银行”
“1+X”证书制度有利于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精准对接企业真实岗位,反映职业岗位需求,具有先进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动态性特点,能使专业教学更好地与职业技能融通,也有利于创新校企合作运作机制。[3]目前, 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跨境电商海外营销、跨境电商 B2C 数据运营、直播电商、数字营销技术应用、短视频数字化运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岗位相关,为高职院校的电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4]因此,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将跨境电商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研究国际贸易行业的相关岗位需要,把握人才能力需求结构,以培养“1+X”证书能力为目标,着手构建更为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同时,为确保学生报考“X”证书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还需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即建立能够将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转化为个人学分的制度,以此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利用“学分银行”,高职院校可以尝试设计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建立弹性管理制度。如此,我校学生若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或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便可以折算成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甚至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自主掌握毕业时间,解决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
3.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共同育人,能够起到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效果。[5]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在校学生就是企业学徒,校企双方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我校依托汕职院职教集团,与加入职教集团的国际贸易企业联合开设现代学徒制国际贸易班,共同培养国际贸易行业急需的跨境电商操作人员,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企业要求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实践体系:前两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岗位技能,由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开展行业前景及职业岗位能力解析的相关讲座,学生进行短期岗位轮训;第三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担任学徒,企业在现有管理制度下充分保障学生的在岗时间,让学生接受企业导师的个性化培养和考核,学校导师则负责辅助理论指导和评估学徒效果。
为适应国际贸易新业态的发展,我校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需要,建立了模块式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立足于育才先育人
我校以培养德才兼备、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立足育才先育人,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及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通过课程思政强化人才价值观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非技术综合能力。
2.依托专业群,实行差异性人才培养
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特点的基础上,既结合宽泛的社会需求,又兼顾细分的个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建立了平行化课程组合,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选合适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我校电商专业群建设属于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涵盖了电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这五个专业。因此,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扩招依托专业群设置专业群课程模块,确保社会招生可以自选职业技能拓展课程,进行针对性学习,扩展学习内容。此外,我校还通过学情分析,了解扩招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基础和就业倾向,并对符合我校高职扩招证书免修课程政策的学生予以免修,减少学生的重复学习。
为适应扩招后学生的新需求,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进行了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
1.教师改革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者,而且是资源的提供者和解决问题的答疑者。集中师资力量,可以促进资源共享,让不同专长的教师分别负责专业授课、科研实践和学生答疑辅导;采用导师制,可以建立学院与学生的沟通机制,加强人文管理,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定制化能力培养,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因此,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积极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打造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首先,我校建立了名师、专家工作室,引领教学团队建设,同时建立了国际贸易工作室,承接潮汕地区企业服务外包,提升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并加强培养了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我校还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国内外访问学习等途径,对接实习基地与行业专家,重点培养“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并鼓励其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掌握具体的岗位业务流程,设计任教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学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我校以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教学团队综合素质的提升,依托合作企业建立商贸类专业兼职师资库,形成了校企双方人员互兼和互聘、共同培育讲师与顾问解决教学课题和企业管理服务难题的合作机制。
2.教材改革
我校以数字化教学课程资源为支持,开发适合“互联网+”的活页式教材,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或以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为主,或以强化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将体现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规范及“X”证书培训内容融入教材内容,开发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教学模式需要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同时,我校还着力建设基于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动态教学资源库,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使专业教学资源能够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行业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更新。
3.教法改革
招生数据显示,我校2019年第二期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扩招生源基本为在岗职工,集中学习时间只能安排在晚上、周末或节假日,采取班级集中上课的教学组织模式已不符合生源的特点。因此,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实施针对社会生源的差异化的弹性教学模式,既符合生源的从业经历、学历,也符合“互联网+”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6]集中授课主要采用在线视频课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重难点理论知识讲解及答疑,确保专业学习的系统性。课余时间,教师结合学生需要,利用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发送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练习题、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由线上教学团队负责与学生线上沟通和监管学生线上学习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在面对面集中辅导教学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的差异性,避免统一式和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另外,教师还以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任务载体组织辅导活动,运用启发引导、分组讨论等手段,突出 “以学生为中心”及“教、学、做”一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过程和环境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强化专业素养的培养。
1.推动建立职教标准体系建设
参考相关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标准,我校联合当地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团队建设、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等制度,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
当前的高职扩招工作一般由校外教学点代为管理。为妥善管理扩招后的招生工作,我校明确了学院教务处、专业所属系部与校外教学点三方的责任与分工。其中,教务处负责统筹教学管理及组织,专业所属系部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安排,以及与教学点协调并协助教学点实施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工作,教学点负责具体实施教学,进行课程安排及考务安排。通过教学管理流程分工协作,我校实现了三方各司其职,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