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 倩
(民和县第一中学 青海 民和 810800)
高中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兴学科,是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充分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相对于常规教学科目来说,更注重实用型教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整体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拓宽教学思路,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充分融合,创新教学评价模式,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我国核心素养理论体系以全人教育为核心,囊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习素养等六大领域,如人文素养可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互联系,在不同情境下整体发挥效用,更加体现了“核心”的价值。核心素养绝非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实践化,实现了宏观教育与教育实践的贯通,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核心素养体系回答了“如何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契合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所必需的品格与能力,对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即从传统的教材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单一学科的教学转向跨学科的结合,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所以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习惯性地将知识先讲解给学生,学生进行记录,然后再根据知识进行练习,循规蹈矩。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即使掌握了课堂知识,也不能灵活地运用,长此以往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依赖参考教师的流程,没有自主进行探究与思考,不符合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融合项目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融合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任务中,实现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目标。
高中学生信息基础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提升方案设计的覆盖性,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学习环节,在学习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学生对多媒体展示最为熟悉,教师从这个辅助手段的解读中推出学习新知,势必能够形成自然对接。如教学《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打开多媒体展示思考问题:多媒体有哪些助学作用?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多媒体与计算机对接使用,可以展示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计算机与网络链接,可以随时提供网络信息。教师继续设计:我们从网络上下载到一些图像信息,对一些图像信息做采集和加工需要加工之后再运用到课堂上,你能够帮助老师设计多媒体课件吗?学生积极回应,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电子课件设计方案。为拓宽学习维度,教师继续引导: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我们课堂教学要运用多媒体、交通、医院、企业、机关、电子图书馆、电视会议等,都需要用到多媒体技术。教师先让学生介绍多媒体教学应用情况,然后做延伸设计,让学生参与电子课件的制作活动。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全面认知,自然进入到图像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学习环节,形成崭新学科认知基础。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检验教学结果、诊断教学问题、指导教学方向、提供反馈信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推进并最终实现。例如,在学习《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时,针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教师制定了这样的评价:1.怎样防止病毒及木马对信息系统的损害?2.怎样预防非法入侵及非法窃取密码等行为?3.怎样预防未经授权使用、复制及传播电脑软件?……问卷填写结束后,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评价,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交流和解决,小组交流后,对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补充和介绍;其次就是教师评价,对于小组成果进行一一评价,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及不太理想的工作,教师可重新布置新的任务,让学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深化,确保每个知识点能灵活运用及掌握。在整个评价和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思维得到了碰撞,学会了探索及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核心素养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基础上,凝练而成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非常明确地界定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学科课程的育人总目标,而且是可以分级提升与评测的。《课标》中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分成了3个等级,并清晰描述了每个等级上各个素养的表现。例如,在信息意识等级划分中,水平1中有“针对特定的信息问题,自觉、主动比较不同的信息源,确定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水平2中对应的有“针对较为复杂的信息问题,能综合分析获取的信息,评估信息的可靠性、真伪性和目的性”。《课标》分别从情境的复杂度——“特定的信息问题”与“较为复杂的信息问题”、能力水平的高低——“自觉、主动比较”与“综合分析”等方面描述了信息意识各级水平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层级相当于给出了在完成必修模块教学或选择性必修模块教学时的总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心中始终要清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就应该达到《课标》中规定的素养水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从理念上将知识教学转为素养导向的教学。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衡量一个公民是否有效融入信息社会的标尺之一便是看其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以及基于信息意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水平。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形成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当前互联网上有着各个领域的海量信息,教师应基于一定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基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工具,自觉、主动地关注和收集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处理信息提供条件。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从而有助于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当前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教师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时,既要让学生从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也让学生从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媒体中获取信息,从而使学生掌握从不同信息渠道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实现拓展信息渠道的目的。除此以外,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并基于此设计任务情境,让学生对信息进行模型建立、信息删减、归总等处理。最后,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变化的敏感度,从而为学生在班级内部进行信息交流和分享奠定基础。
新课改在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内容修改、新教材更新等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旨在培养其信息技术思维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科思维和学习能力,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从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两方面进行突破,缺一不可,而新课改侧重从课程建设方面对其进行布局。为了把核心素养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依据新课改要求,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根本,优化和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遵循系统性、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从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以任何外力为转移,因此,教师无论在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由简入难,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展开具体的设计,其教学组织会更为科学合理,学生接受起来更为自然。特别是一些趣味性活动、探索性实验、多元性训练,都能够对学生形成一定激发,教师要做好筛选设计,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学习探索环节,在主动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