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宏
(定西市临洮县玉井镇学区 甘肃 定西 730500)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脚步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形成了外出务工的“打工潮”,由此也导致一个特殊群体的出现——留守儿童。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在农村地区逐渐增多,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由于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以及隔代教育所存在的弊端等,致使其身心发展问题较为突出,也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频繁发生。从不少校园欺凌事件中可以发现,留守儿童要么是被欺凌的对象,要么成为欺凌他人的实施者,校园欺凌可以说是目前校园中的一个严重现象,不仅使被欺凌者受到身心伤害,同时,阻碍了欺凌行为实施者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整个校园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从有关校园欺凌的官方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在小学或者初中校园欺凌尤为严重,而欺凌方式包括身体上、语言上以及关系中的三个具体方式。中小学主要以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为主,而到了高中则是言语欺凌尤为严重。而常见的欺凌方式有脚踢、扇耳光、言语辱骂等,有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其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之不少学校所处的周围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等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也导致留守儿童所遭受到的欺凌感受程度不同,无形中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同时也阻碍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在欺凌者的有关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少家长和校方管理人员实际上对欺凌者所进行的一些欺凌事件通常是不知情的,而学校与家长也对这类欺凌事件的所持有的态度各不相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被欺凌者,女学生居多,男学生较少;而欺凌者是男性居多,女性居少。同时随着留守儿童年龄与年级的提高,占比在发生改变,尤其到了初高中的时候,女性成为欺凌者的比率在提高。这一官方的调查,实际上也对教育者以及家庭、社会提出了警醒。校园欺凌所带来的伤害是深重的,它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无法得以正常的发展,与此同时,被欺凌者由于遭受了校园欺凌后,既留下身体的伤害,同时也留下自卑、懦弱、胆小、畏惧等的心理阴影;而对于欺凌者来说,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形成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成为主因。之所以留守儿童成为被欺凌者或是实施者,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家庭教育缺位导致的。祖父辈的隔代教育替代不了留守儿童缺失的父母之爱,使得他们在缺乏心理沟通、亲情呵护下,有的原本内向的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孤僻,有的产生了心理对抗情绪,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教育“鞭长莫及”。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本身的价值观有误,动辄打骂孩子,亦或是对孩子一味满足物质需求,忽视其心理需求,无法做到科学教育自己的孩子,对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学校教育存在短板。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也说明了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不到位,有的学校管理松散,导致教师对学生没有全面的掌握与了解,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成为了被忽视的对象,更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暴自弃,从而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而一些留守儿童因为懦弱胆小,得不到教师的关注,由此也成为了被欺凌者。正是因为缺乏相对应的系统教育,留守儿童在所处的环境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关爱,并且教给学生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等。间接使得校园欺凌这一不正当风气在滋生,而欺凌者以及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实际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三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助不足。当地政府部门就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以及留守儿童的个人安危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并未给予充分关注,并给予可行性的引导,对其关爱仅仅是捐赠学习用品等,发动社会专业力量对学生开展心理帮扶等的活动不多,未能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对于防范校园欺凌的宣传力度不多。
3.1 法制教育进校园。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也在不断的警醒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为了加强这一教育,除了形式多样的授课外,为体现其专业性,常态化邀请当地的监察部门,亦或者是社会志愿者走进校园,开展法制教育。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欺凌事件,引导学生们了解法律,形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意识,既了解权利与义务,也就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懂得如何正确处理问题,并要求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言行举止,做合格的新时代青少年。围绕留守儿童遭受暴力,亦或者是实施暴力的情况,在讲解法制知识时,则可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得留守儿童深刻认识到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同时也要认识到暴力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同时反抗暴力也不能以暴制暴,反而会走向更加错误的方向,而是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让留守儿童深刻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3.2 加强家校合作。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虽然在校园之中,但是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教育缺位,正是因为有的家长在日常教育孩子时,方法不得当,动辄打骂,体罚孩子,使得他们产生暴力倾向;也有的留守儿童的家长不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使得这一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骄横心理滋生,亦或者孩子更加的懦弱、自卑、胆小,成为他人欺凌的对象。为了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健康的心理,家校之间要加强联系,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详尽而全面的了解,就存在问题和一些不良思想苗头都及时、积极进行沟通联系,共同制定教育对策,防患于未然。而作为父母,尽量在孩子生活的周围地区打工,陪伴孩子这一关键的成长时期,帮助孩子真正的通过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而回归到正常成长轨道,幸福而快乐的成长。
3.3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学生的学习品德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就会生活在比较紧张冷漠的环境氛围当中,学生逐渐规则意识。如果在家庭中,父母缺乏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间接性的导致校园欺凌问题。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学生产生的问题,经常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如果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得不到解决或沟通较少,他们就逐渐的不再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很容易去寻求一些外界人士的安慰或通过网络世界寻求解决方式。由于少年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不具备明辨是非和抵抗诱惑的能力。他们无法很好地控制自我,导致许多校园欺凌事件产生。其次,学生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紧张的家庭氛围,也容易诱发校园欺凌事件。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务工,如果产生家庭问题,父母亲经常用一些琐碎的事情而产生摩擦,就很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看自己的子女,更没有时间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家庭环境氛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如果缺乏了温暖和关爱,会导致学生逐渐将自我封闭起来,缺乏安全感,因此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3.4 积极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在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的教育形式是至关重要的父母亲的教育是学生形成是非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避免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所采用的教育方式,缺乏民主性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诱发校园欺凌事件欺凌行为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少年儿童在不经意间会模仿。如果家庭教育过程中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家长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出现错误时,只会“棍棒”教育是极为不明智的。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需要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而并不是以暴力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打骂的紧张环境氛围当中,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也会变得易怒暴躁,容易欺负其他同学成为事实欺凌者或者变得比较胆小怯懦,容易受到他人的欺凌。由于许多父母亲长期以来与子女两地相隔,父母亲会选择溺爱的教育方式,满足子女的所有要求。对于子女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都持宽容态度,这也使得许多学生在家里备受宠爱,从而形成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学生走学校生活中遇到不合心意的事件是他们就会冲动发脾气,甚至欺负其他同学应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学生变得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
3.5 加强挫折教育。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欺凌的被欺凌者或者是实施者时,实际上多是其心理问题作祟的。面对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比较脆弱、自卑,又或者是不关心他人,对人冷淡等问题时,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以及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逆境之中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抗挫能力,敢于对校园欺凌说“不”,避免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通过结合实例开展生命教育,让留守儿童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一些校园欺凌的事件为实例,来引导孩子深刻思索,该如何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并鼓励学生养花、养草、养小动物,或者当志愿者为社区孤寡老人送温暖,从而使他们体会到一份社会责任感,以及关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逐步让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心中受到震撼,让他们产生生命可贵,要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良好意识,并在实际行动逐步走向正规。
除此之外,社会更要广泛发动力量,共同为防范校园欺凌,聚力保护留守儿童,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留守儿童远离校园欺凌、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