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云云
(环县山城乡中心幼儿园 甘肃 环县 745700)
民间传统游戏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传承,教师将幼儿教育活动融入民间传统游戏,通过设置不同游戏的教育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掘民间游戏背后的文化元素,实现对幼儿的综合教育。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再是生硬的教育讲解,而是让幼儿在趣味性的游戏中,进行自我探索体验和理解认知。
传统的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对于幼儿口头的行为指导和价值指引,很难让幼儿产生直观的认知理解,导致对幼儿的教育成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幼儿创新教育中,整合幼儿发展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的一体化教育。在民间传统游戏和幼儿教育活动的融合中,教师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通过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教师在游戏规则、游戏内容、游戏类型的设计中融入对幼儿的指导教育。将抽象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民俗文化精神,以及价值思想的教育活动和游戏相互结合。让幼儿在想象、探索、实践中获得自主感受,从而在游戏行为的体验中,感知抽象的思想价值内涵。其次,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民间游戏设计,消减幼儿的思维差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兴趣化的学习拓展。教师引导幼儿在内在兴趣的驱动中,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个性化发展。最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启蒙和教育阶段,教师通过民间传统游戏和教育活动的融合。在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教育游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体验感悟、探究实践,发展幼儿独立自主、团结合作等行为意识。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塑造积极的价值理念认知,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摒弃对幼儿的强权式教育管理,而是鼓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我认知学习和价值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教师需要明确对幼儿的教育活动开展绝不是权威式的理论说教,而是在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化引导。注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观感受,教师通过游戏教育活动的设计,指导幼儿在自主探究和游戏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对抽象规则的行为认知。对于幼儿的思维塑造、理念价值教育,不再是教师的刻板输出,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的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同时,民间传统游戏具有集体性的特征,在游戏推行的过程中,便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集体意识,促进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培养。教师通过幼儿之间语言交际和游戏合作,在集体游戏中,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最后,民间传统游戏可以对幼儿教育活动进行补充拓展延伸,扩大幼儿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让民间传统游戏,成为文化教育和游戏教学的载体,围绕教育发展框架,设置不同教育类型的游戏设计,引导幼儿在游戏学习中,拓展到生活学习的实践。教师在游戏教育活动中,完善幼儿的思维心理发展建设,为幼儿塑造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知和理念价值指引。
教师设置民间传统游戏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导致游戏活动的教育成效不够明显。在融合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幼儿实际情况,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民间传统游戏,才能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引导成效。在传统游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明确游戏教学的目标指引,无法从传统民间游戏中发掘出其中的文化知识底蕴,并对幼儿进行生活学习的理念价值教育。导致传统游戏文化和幼儿教育活动相互割裂,幼儿只感受到了游戏活动的趣味性,而无法深入了解知识的文化传承。教师在游戏教育设计中,只注重的是对于幼儿的普适性发展教育,而无法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幼儿进行个性化发展培养。这些问题影响了对幼儿教育的实效性,教师需要立足幼儿的实际情况,实现民间传统游戏和幼儿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围绕统一教学目标,实现对幼儿的综合性教育和针对性培养。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需要发挥幼儿的天性,实现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培养。教育活动的引导,是在立足幼儿实际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游戏学习设计,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欲望,从而在手工实践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实践创造能力。教师利用民间游戏实现和幼儿园课程体系的融合,丰富课程内容趣味性的同时,促进教育活动的实效性[1]。例如在美术手工的教学中,教师引入传统的剪纸小游戏,或者是橡皮泥塑的造型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手工课程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趣味性小游戏进行自我认知的个性化探索,引导幼儿在感知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剪纸游戏的个性化设计和造型塑造。教师指导幼儿利用生活材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创新手工创作。譬如,有的幼儿喜欢动画人物,就画出动画人物的时候进行剪纸游戏,剪出不同人物的轮廓形象,并利用剪纸人物进行故事情节的发展编排。让幼儿在趣味性的小游戏中,感受到美术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对幼儿进行色彩、造型、手工艺术的点拨启发,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实践探索,完成对美术作品的创新设计。教师通过手工游戏,引导幼儿在无意识的实践中,逐渐能根据色彩、造型等认知,进行想象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趣味游戏,驱动幼儿的学习的兴趣,在自主探索和技能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想象探索和创造应用能力。在民间传统游戏和幼儿教育活动的结合中,教师在趣味性的游戏探究设计中,鼓励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手工实践,从而实现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培养。
教师将教育目标融入到游戏活动中,通过竞技性民间游戏,发展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由于幼儿作为家庭的中心,往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认知,导致幼儿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无法有效融入社会集体,很容易受到集体的孤立。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发掘民间传统竞技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认识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在竞技游戏中,通过集体意识的引导,实现对幼儿团结合作的行为培养,让幼儿通过互助合作,感悟集体合作的重要性[2]。例如教师选择传统的“蹴鞠”民间游戏,改变成室外的踢球活动,教师对幼儿进行合理分组,设置小组竞赛、组员竞赛的游戏设计。在组员竞赛中,教师引导幼儿选择自己的搭档,通过两人背夹运球的游戏设计,指导幼儿在同步协调中,发展两人的合作意识,同时在两人的互动交流中,提升幼儿的人际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举办踢球运动的竞技游戏比赛,通过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完成集体目标的行为一致,发展幼儿之间的团体合作意识和规则认知。在竞技游戏中,鼓励幼儿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分享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并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通过竞技比赛的集体意识,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竞技游戏的体育内涵,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教师在民间游戏的设计实践中,通过游戏文化内涵的发掘,实现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教师引入传统节日文化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民间传统的显性文化资源。对于教师而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认知,不是机械的讲解记忆,而是让幼儿在传统游戏的体验实践中,通过踢毽子、投壶、手工艺术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3]。教师在游戏中,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游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发展,让幼儿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传承记忆。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对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趣味性的节日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教师让幼儿学习民间游戏的艺术文化,促进幼儿对民俗文化精神的认知,在继承理解中,培养幼儿的文化传播和艺术创新精神。例如在猜谜语的民间游戏中,教师通过民俗文化的艺术特征,让幼儿进行猜谜竞赛,了解民俗游戏背后隐藏的艺术文化。教师在发掘民间传统游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将游戏文化、运动文化和艺术文化进行层次性教育引导,实现对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的综合德育教育。
在民间游戏的设置中,教师选择生活化游戏,在生活化的游戏实践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生活化游戏中,教师以幼儿的真实情境体验,在情境移情中,通过游戏体验、情感认同,塑造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4]。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指导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过家家的角色体验游戏,让幼儿在情境模拟游戏中,体验父母每天的工作日常。在生活化游戏中,引导幼儿体验到父母的工作劳累,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生活美德。在生活游戏中,教师设置生活礼仪的教育,在生活角色表演中,教师教导幼儿对餐具的摆放、就餐的礼仪、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生活化的实践。通过生活游戏的理论认知和生活实践,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教师利用过家家的角色体验游戏,在换位思考中,完善幼儿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让幼儿通过生活化游戏实践,形成积极的生活文明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围绕幼儿园教育活动和民间传统游戏进行深度融合。在课程内容教育和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实现对幼儿的思想塑造和价值指引,提升对幼儿的综合发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