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萍
(环县山城乡八一希望小学 甘肃 环县 745700)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美术的强大作用渗透式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魅力”的存在,也能增强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创造更好的艺术作品,实现小学艺术课的有效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新时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善于创新、善于合作等。核心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无疑就是四大点:思维和语言理解以及语言应用乃至审美等等四大重点素养。美术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的阅读与美术表达与美学观念,创造与文化认知。美术和生活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
在小学美术课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课堂的界限,创造一个开放的美术教室。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精力旺盛、活跃、自我控制能力弱,老师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引导学生参观美术馆、校园风景等。如今许多学校的校园风景都非常漂亮,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应的课程内容中,走出教室,体验到美丽的校园文化和美术氛围。比如,在《植物写生》课上,老师可以把同学们带到校园里有很多的绿色植物,让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看到各种天然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沟通,从而达到自己的美术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使他们对植物的形象进行描述。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开阔眼界,激发创造力,让他们认识到美来自生命。
在当前新时期大背景下,教师身为教育者应该站在潮流的前线,顺应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为学生创造与生活相关的教学环境,采取项目式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碎片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相比,四新时期大背景下,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核心素养。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探索感兴趣的知识点,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并将其带到讲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形成有效的课堂。比如,老师在授课《电脑绘画》的时候,就可以把“哪咤”作为教学的主题,引导同学们看完《哪咤》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有关动漫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发现个性,设计卡通”等方法,指导学生设计新动画。在课堂上,老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补充和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指出,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宜于由学生上台讲授,而是由老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时间。
教师核心素质的最终实现是通过教学评价来实现的。教师核心能力能否形成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多加考虑,让学生在做美术作业时,可以触类旁通,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主观性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们转变以往在小学美术课上对题目的过度理解和对题目的盲目追求。基于此,教师逐渐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构建一套崭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所以,老师们可以将创造力的评估融入到美术作业的评价当中,不再将“画得像”作为衡量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指标,而是要综合考量孩子的创造力、个性和创造性[1]。
在艺术教学中,从浅层走向深层的艺术经验,促进核心素质的发展,拓宽思想领域,同时也可以把他们的学习技能转移到其它的学科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辅修课程。这是艺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效率,我们需要从学生当前的美术技能和需求出发,通过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和课外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日常问题,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在美术课上,教师常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是一种充实和提升学生艺术表现的方法。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老师也会向他们解释在创作中的感受,这些情绪可以用影像或者录像来表达,就拿《水墨游戏》来说吧,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绘画技巧与中国画技巧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通过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相关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发放水墨特制的绘画器具,并引导学生进行浓墨、淡墨的调试,使学生能自己摸索并掌握用清水沾湿的毛笔擦拭掉多余的水份,并在调色盘上融化墨汁,调出浓墨。通过自我探索,体会用笔、墨的特征,掌握水墨的技巧,掌握水墨的侧锋、中锋来调墨。水墨画具有“落笔成型”的特点,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自己喜欢的人物或道具,比如在雪中玩猫和鸡的足迹,并根据故事大胆“玩”。学生因缺乏探究的时间,对知识的难重点缺乏思考,难以提升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鼓励与引导,使其在模拟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不受任何形式与内涵的约束,使其在“以物探究”中获得经验,并由此引发创作;在艺术情绪的刺激下,在深入的自主探索中逐渐地充实了学生的艺术感情与艺术自觉[2]。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实践素质的培养,是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而美术与生命息息相关,与生命紧密相连,通过与生活相结合的美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回归自然的课堂,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寻求灵感,激发他们的主观美术和个性,进行美术创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促进他们的手眼协调和自我管理,从而激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的脑力,促进他们的大脑发展。比如,在《团包手工》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先展示几件由折叠纸团制成的雕塑和作品,让同学们对造型美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可以运用的素材,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生活。有的同学建议用旧报纸、饮料瓶等做美术作品,并认为这种材质是变废为宝,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有各种各样的教材和艺术课程的教材。教师要突破传统,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须过分注重造型和色彩的运用,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同时,在现实的教室环境中,感受艺术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的基本素质[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资源整合起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展示和欣赏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美术作品的展示和欣赏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使学生在欣赏美术的内涵的同时,也能理解它的多种表达方式。老师可以利用单元活动或评价的方式,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提出意见或拟写鉴赏经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鉴赏意识和能力,使其在审美判断中逐渐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认同。以《漂亮的花边》为例,老师可以向同学们介绍我国的彩带图案,例如:春秋时期的铜镜、漆器、汉代壁画、丝绸、雕塑、青铜、彩陶等。通过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在欣赏花边图案的同时,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趣味,并在小组讨论中用一种物体上的花边来描述它的设计,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表现水平,设计「美术鉴赏小报」,让学生们交流对花边的美术感想,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美术元素来点缀生活,并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审美经验,以丰富学生的美术素养,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因此,美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文化传承价值,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并通过设置学习主题,激发其对知识的渴望,使其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加强记忆,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充实与提升[4]。
将创意理念与教学理念相结合,使教学活动不再限于狭窄的教室。当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美术知识后,老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入户外,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创造,从而掌握画技,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比如《色彩明度渐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加深对颜色明度和明度梯度的认识,并进行相应的调色训练,使学生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技巧,从而了解渐变的画法。在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作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带入户外,仔细地观察自然风光,并运用明度渐变的手法来创造。在创作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来确定自己的绘画题材,并利用自己的色彩表达能力来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创造力[5]。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核心能力是对人才的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重点从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反思转移到综合运用和设计的能力上来。从根本上讲,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要在课堂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技能,使他们成为终身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