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2022-02-18 12:48刘亚萍
今天 2022年4期
关键词:情境信息技术数学

刘亚萍

(定西市陇西县南安中学 甘肃 陇西 748100)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出新型的“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分析

1.1 辅助学生高效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所说的话可能很快就过去了,有的学生还未反应过来,教师就开始讲下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遗漏一个知识点,从而影响他们接下来的听课和学习。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速度较为缓慢,再加上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抽象,如果凭借单纯“口授”的方式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快速接受、正确理解所学。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辅助学生高效学习,还能缓解小学生兴趣缺失的问题,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变得高效。

1.2 丰富课堂导入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课上,很多教师往往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讲授新课,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来引入新的内容,这样的导入比较空洞,很难起到吸引关注、调动学生探究欲的作用,而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导入的方式,便于教师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构建多样化、信息化的情境,充分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关注和好奇,使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对新知识产生“我想要了解更多”的意愿,通过精彩的导入来赢得学生的心,使他们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其“学”的效率。

1.3 助力开展巩固练习

正所谓“熟能生巧”,对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练习,教师不能因为知识简单就忽略对练习题的设计。在传统的数学课上,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学生进行纸笔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课后练习或者是做配套练习册中的题目,这样学生们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会为了应付而潦草完成,达不到“用练习巩固所学”的目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让信息技术派上用场,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素材、实际案例,在案例中适当地穿插练习,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逐步将问题解决,这样的形式巧妙、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还能激发他们参与练习的热情,通过巩固练习来深化学生对所学的认识,还有利于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1.4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顺应了课改的要求,可以让数学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完善,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让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新颖化,能够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去一定刺激,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逐步发挥他们在数学课上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并注重对各样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置于信息化的情境中更能强化他们学数学的体验,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发挥信息技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2.1 “探究式”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探索现代教育工具在课堂上的运用形式和路径,要巧妙且自然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并改变以往枯燥“口授”的方式,善于借助图片、音频、动画等多种载体给学生呈现当堂课所教的内容,起到吸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内心萌生“想要了解更多”的意愿,让学生对新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与探究。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探究式”的原则来应用信息技术,注重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展开高效学习,逐步优化“学”的效果。

2.2 “学生为主体”原则

新课改强调教师从以往权威、过于主导的角色向学生的“引路人”进行转变,要让学生成为数学课程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师适宜的指导下对数学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逐步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由教师单向“灌输”,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来应用信息技术,注意给学生提供接触、使用信息工具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课堂情境的主体,这样一来既能升华小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主体体验,也有利于实现“生本”课堂的构建。

2.3 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激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减轻学生以往学数学的“畏惧感”,让他们形成对数学学科的独特情感。因此,教师要坚持学习、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单纯地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向学生呈现知识,更重要的是信息化的情境中唤醒学生内在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进行探索,使学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并获得学数学的关键技能。

3.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

笔者以“圆的面积”为例,在下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3.1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帮助学生在信息情境中更直接地接触所学,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感兴趣。问题情境的构建对于深化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记忆也有着较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适宜的数学问题情境。

例如,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前,教师利用微信平台把导学案发送给学生,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课前预习。此外还给学生发送了在农田上喷灌器给农作物浇水的小视频,让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时绕着圆心转动的?”“浇灌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应该如何计算?”等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探究兴趣。

3.2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进行多样导入,诱发学生思考

教师要转变以往“我讲你听”的枯燥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应有的 优势,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引出新课,让学生能够从视频中汲取数学信息、处理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诱发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激活小学生的个体思维。

例如,在课上,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曹冲称象》的视频,以故事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学习其中的“转化”思想。师:“既然他想要称的是大象的重量,却为何要称那些石头?”通过设疑来诱发学生的思考,有的而学生说:“因为没有足够大的称”;有的学生认为:“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是一样的啊”。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故事让学生了解常用的“转化”思维。其次,教师询问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他们说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求,于是教师抛出问题“那圆的面积该如何算呢?”并向学生播放了课前发送的“农田喷灌”视频,让学生回答“农民伯伯的田有多少面积已经被喷过水?”“喷头伸出的长度不断变长,那喷洒的面积是如何变化的呢?”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学生很快就能将问题答出。

3.3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设计细致讲解,帮助巩固新知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教材中“静态”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动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在“虚拟化”的情境中对这些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和探索,促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进行有效地转变。

例如,教师利用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了圆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圆是如何裁剪出来的?”并用Geogebra计算器展示课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可以把圆分成8份、16份,并组织学生思考“剪开后的圆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裁剪拼接后的图形和原来的面积是否相等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用投影工具展示裁剪后、拼接后的示意图,再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学生发现裁剪之后的圆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扇形,把扇形拼起来,上下插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这时教师继续追问:“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如果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还会是平行四边形吗?”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3.4 以信息技术为驱动,进行演示操作,强化学习体验

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不能只考虑到转变“教”和“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要转变以往一人独断、“居高临下”的角色,给学生提供“参与”、‘体验’、“运用”、“操作”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鼓励学生参与到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当中,以此来强化他们内心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所学。

例如,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拖动Geogebra计算器的参数n(圆平均分的份数),再拖动t来感受圆的不断平均分割并拼接的过程。在代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圆的变化,并进行总结。如有的学生说:“拖动n,平均分的份数变多了,拖动t,图形就移动了,最后拼接起来像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发现:“把n拖到32,分的份数变好多,再拼起来,像一个长方形。”还有的学生把n拖到了64,学生们发现拼起来是一个长方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且能直观观察圆逐渐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他们感觉圆动态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很新奇,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教师要注重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灵活应用,依据小学生发展的总体规律安排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发挥图片、动画、音频对调动学生内部热情的优势,力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都给学生构建信息化的情境,让学生在享受课程乐趣的同时获得主体性的发展,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情境信息技术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