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贤平
(黄平县第三中学 贵州 黄平 556100)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人教版的教材才是根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活动素材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更加地多元化,不仅增加了寓意深刻的图片,而且加入了许多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实际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活动素材不仅能体现出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能体现出教师对于新课程精神层面的把握。良好地运用活动素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效的提高和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大的帮助。本篇论文我们就针对如何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素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栏目。其中包含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 “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栏目内包含的素材内容多种多样:有故事、真实事件、新闻等;素材的表现形式不一,有文字、图片、表格等。教师需对每个栏目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找出关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切合教材的知识点,再活用于课堂教学中,便能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例如进行部编教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一内容授课时,先引导学生从“探究与分享”的素材中挖掘两个关键信息:集体生活、品格涵养,并由此展开两个层次的设问引导。层次一,让学生阅读素材并思考:元元在集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你认为元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集体生活对元元起到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领会到:元元在集体生活中担任版报主编;元元是一个做事认真、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集体生活培养了元元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层次二,让学生思考:元元担任版报主编后,有什么样的收获?学生经过交流探究之后,领会到元元为了做好版报主编,主动和同学交流、合作,性格变得开朗,成为受人喜爱的人,这说明集体生活能改变一个人,让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两个层次的引导,学生便能深刻理解集体生活对自己品格涵养的作用。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素材的关键信息,将素材与所学知识点有机融合,并层层设问、分层引导,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活动的设计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活动设计的质量、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效果呈现和目的能否得以实现。为此,我认为我们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重探究与分享活动的设计及质量提升:第一,立足教材、结合学情,对探究与分享活动进行或筛选或完善。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部编人教版教材在设计过程中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一般都设置了相应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一课《青春的邀约》中就设计了如下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即让学生“分别从运动、娱乐、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说说你所体验到的青春活力,用图片或讲述的方式与同学分享”,这为我们组织探究与分享活动准备了一定的条件或素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否完全按照教材中设计或要求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来组织教学呢?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由于所处的地区、学校环境、生源等不同,所面对的具体学情也是不一样的,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活动设计或方向性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学情对教材中安排的探究与分享活动适时地进行创新设计。如在进行上述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分享环节时,结合所任教班级大多学生较为腼腆且不爱表演的特点,就鼓励学生尝试使用除了教材提及的图片或讲述之外的方式进行分享,为此部分学生采用了讲故事形式进行展示,也有部分学生采取小品、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青春活力,活动开展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好地效果。换言之,在面对教材中设计的众多探究与分享活动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相关活动有所筛选,并给予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以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理解基础和教学需要。第二,明确探究与分享活动的主题与目的。在日常教学观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场景,即表面看来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参与状态积极、参与氛围活跃,但仔细观察及聆听却会发现,要么学生谈论的话题不能围绕主题展开,要么是个别人在参与讨论其他人却无所事事,甚至个别学生在讨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究其原因,我认为与教师没有给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及具体目的有一定关系,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无所适从。为此,在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时,我们教师必须让学生首先明确为什么而探讨,让学生的探究与分享有的放矢,提高探究与分享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第三,注重活动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观察分析发现,部分教师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往往呈现出虎头蛇尾或者混乱无序的状态,活动效果令人忧虑。为此,教师还需要注重探究与分享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如做好小组间以及小组内部的分工、活动的步骤安排等,以培养良好的活动习惯,提高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当然,这对于学生的公共参与及团结合作等素养的培养也有着积极意义。
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是人和真实生活情境之间持续而有意义的互动,在未来的素养教学中,情境创设能力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核心教学专业素养。一个好的情境应该是真实性与结构性并存,应该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并充满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担当的人。
3.1 时政素材。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都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进行讲解,殊不知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虽然具有知识性、针对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但也存在滞后性、教学对象固化等缺陷,而选用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时政素材进行“情境教学”,增强了现实感和新鲜感。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根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选用本年度刚刚结束不久的“两会”的相关资料,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对真实情境进行加工筛选。结合这些素材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就能直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情境设计:运用你的经验,“从全国‘两会’中,你能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哪些内容?”与课本素材相比,时政素材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无需多讲,利用这些真实的时政活动素材进行情境教学,学生置信的事实胜于滔滔不绝的雄辩,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3.2 视频素材。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视频素材是很好的选择,他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微视频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选用2019年中国女排夺冠的视频,筛选部分经典画面,剪辑一个约6至8分钟的微视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回看中国女排夺冠的经典画面。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被女排姑娘们昂扬的斗志、顽强的作风、精湛的技术深深的吸引着,女排姑娘们不断诠释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同学的内心,激励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结合微视频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探究与分享,中国女排的夺冠,对你有怎样的思想触动?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这个情境设计中,学科内容不是僵死凝固的,学科任务是明确具体的,问题情境是真实鲜活的,实现了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
3.3 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关注点是学科核心素养能否得到提升,学生是否有获得感、成就感。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参与民主生活》,增强公民意识。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也可以参照教材中的“拓展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如:学校打算从全校学生中选一名“校长小助理”参与学校管理。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个“校长小助理”选举方案。每个小组可以通过民主讨论、协商,发挥组员的创造力,征集不同意见,确定、提交最佳方案。结合课前的课外“拓展空间”,设置问题情境,“请你分享进行协商、处理意见分歧、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在这个活动中,你对民主的认识和体验是什么。”根据教学任务有效地识别情境中的细枝末节和关键事实,恰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具体而深刻的认识;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在教育、实践与反思中得到培养和提升。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素材的选择是灵活多样的,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旨在使教师的教学充满魅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交流中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贴近学生的活动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话题的能力,能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落实“教师搭台,学生唱戏”,从而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所知所感都能在生活中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