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颖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湖南 长沙 410000)
2019年AI主播、VR实况转播等新型传播手段,运用于两会的召开,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信息传播体验,同时也预示着新闻媒体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覆盖,对信息传播的原有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模式,甚至直接改变了受众信息获取的意识形态。新闻传播的形式变得多元化、丰富化。与此同时,这也对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传媒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受众信息获取的需要。原本只需要写好新闻稿件的采编工作人员,在当前环境下还需要独立掌握摄影、剪辑、公众号排版等技能,以适应传媒行业的高速发展。
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手机应用软件约有四百五十万款,其中网络新闻与及时通信类应用软件占用户使用时长的20%。新型媒介的出现快速的占领了绝大部分的信息市场,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受众信息获取需求也随之增长,信息供求关系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因此,新闻媒体目前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例如,2016年新闻报纸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不但增加了纸媒的成本,还造成了大量的受众流失。为了打破当前媒体的发展困局,一些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逐步开始联手整合信息传播渠道以及资源,结合互联网技术优势寻求转型。在互联网平台中大力打造平台账号或者开发独立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如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微博官方账号、四川观察抖音账号等。
与传统的纸媒、视媒等媒介相比,互联网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上对受众进行精准投放更能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还能将新闻内容丰富化、传播形式多样化。这样的变化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相应的提高自身的采编能力与职业素养,掌握更多能适应当前媒体环境的新技能。只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顶住信息需求增长所带来的压力。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新闻传媒曾经注重的基础新闻技能,例如,简讯写作,已经逐步被互联网技术替代。诚然互联网技术确实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冲击,部分基础的传媒工作被逐渐取代,但这同时也是互联网为传媒行业带来的机遇。新闻采编工作者不再需要将精力投入到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转而可以将重心放在新闻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探索中,运用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创作出更合受众胃口的高质量新闻,同时也为舆论引导、构建和谐传媒环境提供了助力。
在过去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一般情况下前期的新闻信息收集以及后期新闻稿件的撰写都由特定的新闻工作者来完成,通常在采编过程中主要采用现场实地采访、电话连线信息收集、资料查询等简单的方式完成。这样采编新闻的形式较为单一,且形式繁琐,往往是导致新闻内容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目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传媒环境下,新闻的形式不应该仅仅受限于媒介的影响,文字新闻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视听结合的新时代新闻产物才是未来新闻传媒发展的趋势。虽然新闻工作者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却没有具备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闻采编职业技能。因此,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采编模式,学习更多的采编技能,保持高效、高质新闻内容生产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思考并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受众要求新闻消息需要更加全面丰富、内容形式多元、传播渠道多样。传统的新闻采编深度早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互联网技术致使信息传播的载体更多、传播的速度更快,这也就造成了目前网络信息数量泛滥而质量又得不到保证的现状。新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其真实性,而当前新闻采编的深度远远不足,导致新闻工作者缺乏信息甄别的能力,难以从海量的热点问题中提取有价值的重点内容,并加以客观公正的评论和创造。因此,如何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群体,就社会重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的挖掘,提出符合主流思想且具有特点的见解,是广大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信息的流通速度更加迅捷,造成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采编任务量随之增大。就目前情况而言,新闻采编工作者还不具备大量、快速、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原因在于新闻采编前期策划缺乏力度。诚然,新闻消息的突发性较强,往往在争夺第一手信息资源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前期采编策划的时间较少,但是前期策划却是采编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新闻工作者在后期工作中能否快速找到重点内容、发现问题、作出正确舆论引导的决定性因素。但就目前普遍的情况而言,新闻采编工作者并没有建立有效的采编前期策划体系来节省时间,也没有充足的采编技能为前期策划提供保障。由于信息压力的增大,部分新闻工作者甚至会为了利益而放弃新闻的底线,避重就轻地歪曲新闻事实的真相,对受众造成误导,引起舆情爆发。因此,如何建立长效的新闻采编前期策划体系是当前新闻工作者急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生了变化,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多样化、碎片化、生活化成为新闻传播主要特点。新闻工作者想要提高采编能力,就需要对新的信息传播特点进行了解,并结合当前信息传播特点对传统的采编思想以及形式,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新闻信息的接收途径不再只是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逐渐转变为,手机、电脑等移动新媒体,新闻消息内容的时效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用户信息接收从被动的单向传播逐渐转化为主动获取,甚至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信息个性化定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收发方式的转变逐渐打破了常规的新闻信息采编模式,新闻内容的体制多元化包含了内容形式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抖音、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确保了受众能够随时随地、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
新闻传播形式的新颖化以及多样化,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媒发展的时代产物。多渠道同时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常态。例如,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修建情况报道,就采取了多样化传播的报道模式,首先,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由央视进行的“慢直播”全天二十四小时的对施工现场进行整体的播报,受众可以随时点击进入直播间查看最新的施工情况。其次,各大新媒体平台对该新闻事件的细节性报道,抖音通过短视频,微信微博通过公众号文章、及时简讯等方式,使受众可以从各个角度深入细致了解前方的最新消息。由此案例不难看出,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提升了新闻采编的效率,最大程度地使受众参与到信息的报道过程当中,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时代的高速发展,相应社会群众的生活节奏接在加快,互联网传媒环境中充满了大量的信息。大数据显示,当代受众平均通过移动设备阅读信息的时长为三秒钟,能够完整阅读整条新闻内容的人群只占总量的10%。因此,一篇新闻报道能否让受众完整进行阅读,取决于其开篇是否能够抓住重点吸引受众的眼球。这对于新闻采编来讲,就需要在前期信息收集过程中收集到足量的信息,同时能够快速提取其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受众习惯于使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进行信息的获取,例如,坐车时、等候时。因此,新闻信息开始出现碎片化的特点,精准性、快速性、可阅读性成为新闻传播的核心要义以确保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闻的本质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信息逐渐回归本源,新闻采编也更加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民生问题、社会热点等都是民众主要关注的问题,容易从情感上引起受众的共鸣。人们只要拿出手机等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地阅读身边发生的趣事,甚至一些智能手表也已经具备了信息接收的功能。生活化的新闻信息更加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同感,引发其参与到讨论、互动当中。因此,新闻采编工作者可以适当向生活方向的题材进行靠拢,思考如何将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发生变化,受众的信息需求逐渐提升,这就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掌握更多的采编技能,向“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进行发展。单一的采编技能无法承载当前新闻传播的工作负荷。例如,原本出身于报纸媒体的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新媒体环境中不但需要能够写好新闻稿件,同时还需要掌握摄影、摄像、图片编辑、视频编辑、公众号排版等技能。能够独自一人完成,从新闻采编策划开始到前期新闻信息收集以及后期的制作、多渠道分发、平台账号运营等完整的信息生产流产。一个新闻采编工作者就是一个新闻采编的体系,这样才能高效使媒体平台向多个新闻领域同时进行渗透,保证新闻信息生产的速度与质量。
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新闻采编工作者的采编能力,受众的实际需求才是新闻采编工作者需要了解的方向。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受众群体,依托于互联网的高互动性,建立完善的互动后台机制,与受众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只有通过与受众互动才能发现新闻内容采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同时在当前大众传播的时代受众也是大部分新闻信息素材的直接提供者。新闻采编工作者很容易从受众的手上采集到第一手的新闻信息,良好的互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新闻采编工作者去到事发现场收集信息的时间,保证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将舆论导向保持在媒体可控的范围内,不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例如,在某高速公路上出现了连环撞车的严重交通事故,而新闻采编人员赶赴现场的时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建立了良好的后台互动机制,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去往现场的路上就可以根据现场群众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提前开始进行整合归纳,到了现场确认其真实情况后立即开始进行现场报道。通过与受众的互动,不但能够增加用户黏性,维持平台运营,同时也能增加新闻信息的采编渠道,为新闻信息生产增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新媒体的时代下,新闻传媒领域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影响,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敢于主动打破传统新闻采编思维的禁锢,增强自身新闻敏感度和责任感,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多渠道优势发挥新闻采编的价值。首先在新闻敏感度的方面,新闻采编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对新闻事件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新闻信息中的重点内容,再从全方位的角度着手,丰富新闻信息,扩大新闻价值,使其深度、广度能够快速增大覆盖面积,以此增强新闻采编信息的感染力。其次,在新闻责任感方面,新闻采编工作者需要时时刻刻保持对职业的热爱与忠诚,牢记新闻传播是要向社会传输正确的价值导向,不能被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所影响,从而丢失新闻工作者的底线。保持新闻采编的客观公正性,确保媒体平台在受众眼中的公信力。
当前社会上,每天都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发生,新闻采编工作者需要就问题与社会的普遍性质结合进行分析,透过新闻的表面现象,去发现新闻问题的本质。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特别报道中,这是一个国家重大事件的特别报道,在整个新闻采编的过程中,首先,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对其报道,让受众能够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强盛、国泰民安。此外,新闻采编工作者则需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进行“刨根”,向受众展现70年以来在祖国繁荣发展的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与故事,需要将其本质上对爱国精神的赞扬进行宣传,引起受众的认可,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受众的爱国情怀。由此可以看出,新闻事件的价值不仅仅是浮于表象,同时也存在于更深层次的领域当中,新闻采编工作者想要提升采编能力,就需要提高自身对新闻事件的“刨根”能力。
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中的新闻采编工作是其高质量的前提保障与重要依据。当前媒体领域,部分的新闻采编并非专业院校出身,其专业能力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新闻采编工作者首先需要的提高的是自身对采编工作的热情。只有真正热爱这个行业,才能不断地保持对自身的提高。同时,为了提高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热情,可以根据新媒体的特征建立独特的绩效考核机制、专业技能学习激励机制,最大程度上激发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对采编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关从业人员总结交流分享会,在与同行的交流分享中取长补短,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补足自身的劣势,进而切实地提高新闻采编的能力,充分为新闻传媒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传播事业长久以来都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事业,其在政治宣传、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能力要求更上了一步台阶,因此,目前新闻采编出现了部分问题。这就要求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的自身的采编能力,了解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特性,掌握更多符合时代特征的专业技能,朝着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方向进行发展,为提高新闻传播质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