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3)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各种因环境问题传播发展的案例屡见不鲜。正是由于环境传播事件具有公共性,往往极大可能性地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讨,引起网民的热议,成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是与此同时,媒体在应对和传播这些问题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诸如:生硬教化、被动态度等,不仅不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和环境发展的现状,更不能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感。因此,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传播发展特征及制约因素,也需要每一位媒体人承担起社会责任。随着我国迈进了信息化时代,人们面临着信息爆炸的局面,每天打开手机就能够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很多信息在短时间内无法确保其真实性,同时,会产生许多废话文字和无用信息,使用户无法及时有效地辨别。于是新媒体的传播造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因此,探究新媒体语境的发展特征及制约因素,有助于新媒体从业人员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给用户提供一定的帮助。
新媒体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将信息快速高效地传递给用户,因其自身网络传播的媒体传播的特性变得更加精准。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着一些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
1.范围广
现如今,一条信息可以随时传递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无论用户何时何地都可以及时地收到最新的消息,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通信网络。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及时地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呈现出大范围的传播。
2.时效强
较之传统媒体,网络传播这种形式,它的时效性更强。媒介传播具有便捷性、极速性等特点能在社会治理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成效,例如,慈善平台中经常可以利用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孤寡老人、患病妇孺;社区利用媒介宣传相关的政策以及各项居民注意事项,使得居民在社会治理中有更高的获得感、参与感等。新媒体技术的高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和飞快的更新速度,在互联网平台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也可以成为被报道对象。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频率,使得信息飞速传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地球村”的加强。
3.针对性
媒体打破了信息的单向传播,能够使群众亲身参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及时给出反馈,每个人不仅作为信息的获得者同时又具有信息享有者的身份,双重身份使得人们在这场网络经济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具有针对性强的特征。
4.多媒体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和用户对于新闻的参与感极低,人们总是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缺乏与新闻之间的联系感。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位用户都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事件当中,进行“发声”,说出代表自己内心想法的见解和评论。同时,不仅可以索要信息,还可以主动地筛选、寻找信息、输送信息。各种媒介,包括:电话、物联网、广播、报刊等,互相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多媒体中心,呈现出多媒体性的发展特征。
1.内容创造力不足
虽然在多媒体语境的发展背景之下,但是新媒体更新的“原材料”更多依靠的是传统媒体的内容。相比较于传统纸媒时代,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新闻事件的报道的过程中编辑、出版、制造相比来说更慢一些。由于新媒体时效性强、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很多媒体和用户在发声的过程中,无法全面、科学地生产信息,从而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流量和点击量,制作“标题党”新闻,产生同质化的信息,呈现出内容创造力低下的特点。
2.相关法律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新媒体是新兴的产物,同时新媒体的发展极为迅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呈现出不健全的特征。例如,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版权的问题无法追究,责任人追究起来比较困难等都是我国今后在法律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与此同时,新媒体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多方面的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广,法律无法方方面面地都覆盖到位,这些都是当下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
3.融资渠道不畅通
新媒体的发展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当下新媒体网站虽然数量众多,但总体体量较小,资本规模有限,发展新媒体的基础薄弱,资金不足。多媒体除了自身规模有限外,在产业运作过程中,受到的管控更多,合作门槛较高,对外融资渠道不畅,资本运作空间有限等,也造成新媒体产业后劲不足。
针对于环境传播的定义,国内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传播相当于环境新闻。童兵将环境新闻定义为是通过依靠新闻媒介对于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的传播,它属于环境信息和新闻形式的一种融合。而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学者把环境传播融合到了新闻报道当中。因此,实现新媒体的融合是对于当下环境传播的首要的任务,不同的媒体应该对不同的环境话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受众不断地接受真实的环境信息,从而助力于政府的科学决策。
新媒体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它讨论的主力军不断地壮大,由精英型变为大众型。在讨论的过程中环境话题广受用户的关注,这极大地体现了新媒体背景之下赋予环境传播的话语权,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谈论的公共平台,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提高公众社会参与感,推动政府的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新媒体时代,各式各样的信息借助快速发展起来的各大自媒体平台与社交平台快速传播,爆炸式的网上海量信息也成为人们日常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新媒体对环境传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1.环境监视功能
拉斯韦尔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由此可见,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和生产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不仅具备上述的三种功能,而且在整个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所谓的环境监视的功能,是指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之下,环境传播过程中仍然适用。它主要体现在环境的危机性传播和社会监督两方面,对于社会危机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新媒体的发展引发的传播手段的变革,在环境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首先着重报道危机信息。很多著名的危机信息的案例,例如,广东茂名市民游行的相关报道引起了数十万名网友的热议。而新媒体作为传播的中心事件传播的中心地,一旦发生了公共事件,用户的参与感和监督的意识就会瞬间提升,利用新媒体自身的特性,会成为信息传播的平台。
与此同时,环境的监督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一旦环境传播的新闻发生,就会曝光一系列的问题。监督破坏环境行为,监督执法部门就需要立刻根据这些新闻进行整改,随着我国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断推进,当下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了人们所关心的重点问题。新媒体在不断提升自我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渠道增多的优势。网民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地参与环境报道,针对于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使得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环境传播的主体不断地扩大,推动着社会监督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环保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监督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的发生。
2.社会协调功能
从社会的宏观视角出发,新媒体传播不仅疏通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等相关方面的关系,而且深刻地剖析环境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从而推动环境案例的解决。例如,在我国环境法的制定和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让网民及时了解到保护环境需要从重视破坏环境的规章制度上入手,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严厉地打击,揭开背后的利益关系。对于政府治理污染的行为,新媒体要承担起耳目喉舌的作用。快速理清相关的关系,传播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相关新闻,推动整体社会舆论形式的营造和烘托。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新媒体的发展为环境传播提供了不同的看问题视角和话语的表达方式。网上的针对于环境实践的正能量的议题网友对其的评论,无论是调侃式还是口语化的互动,都在无形中拉近了与政府的关系,同时增强了政府治理污染的信心,让普通公众看到了自己的话语权的使用。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发展为环境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话语空间,成为了社会的调和剂,让公众和政府之间变得更加亲密,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公共平台反馈问题、互相交流,政府看到公众所反映的问题后会及时处理,和公众一起商讨对策、治理解决问题。新媒体为政府针对问题的调查、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有利于推动政府、公众和媒体关系的良性循环发展。
3.文化传承功能
环境传播所体现的文化传承的作用,具体可以分为技术、行为、规范和心智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呈现着共同发展的态势。而环境传播是这四种发展层次的催化剂,它会不断地显示出环境行为的文化保护形式,促进环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环境传播在向社会和公众传递着规范环境行为的信息,并逐渐地成为人们共同信奉的道德准则,不断约束法律层面。而这种环境的保护传播,也成为了技术创新的起点问题,这些制度和法律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造成约束,最终这些制度和环境融为一体,共同成为约束公民破坏环境行为的重大内容形式,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意识,推动整个社会环境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
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环境传播在话语的表达方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话语权向公众的转移、表达方式多路径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可塑性更强等这些方面,都推动着媒体人不断地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新媒体在社会环境传播新闻中发挥着媒体环境监视的作用,针对于重大的环境问题的传播,应该承担起社会监督和信息沟通的主要责任,通过新媒体传播优势,不断地与公众进行相关信息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虚假信息的传播、内容较为复杂的信息。需要媒体人做好把关人的身份,注重信息的真实性,杜绝虚假的信息,也要可以在众多冗杂的信息中提取出精华,保持信息沟通的高效性。
除此之外,新媒体人也要在工作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承担起社会监督的作用,行使好监督公众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作为环境传播的新闻媒体人,也要减少大规模制造社会恐慌言论的新闻的出现,减少贩卖公众的焦虑情绪,增强公众对于治理环境的信心,做好社会情绪的安抚工作。减少大面积渲染破坏环境信息的行为,改善环境的形象,治理环境治理的形象问题,让公众对于我国在环保治理方面达成正能量的共识,推动者公众参与到环保行为的治理过程中,防止外国势力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污名化,提高我国环境治理的整体形象,推动环境传播的发展。
除此以外,作为新闻媒体人应该从自身做起,媒体人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应该正视自己的工作价值和意义,认清自己的定位和所需要发挥的作用。减少哗众取宠等行为的发生。在过去中存在着大量存在娱乐内容的节目等,大多数是出于满足大众取乐、放松的心情的目的,很少有人关注节目背后想要传达的意义。而现如今,随着公众素质的提高,身为媒体人应该减少低级、博取流量眼球的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推出一些高质量、精品的节目,让媒体的公共话语权充分发挥其作用。
从法律层面来讲,我国针对于媒体人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和道德的形式来制约媒体人的行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在工作当中面对一些突发的事件,必须让媒体人走进现场去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做到在新媒体的工作当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不能将道德底线弃之一旁,否则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坚定按照法律和道德底线工作,对于低质量的内容减少传播频率,推动整个社会风气正能量的营造。
新媒体在构建社会共同体当中发挥着社会驱动力的作用,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地提高自身沟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作用。构建社会整体就需要从综合的视角出发,去考察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运用多媒体的话语权去协调各方的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人主要需要做好引导、协调公众的工作,承担好所需要的社会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和道德意识。
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熟记于心,从政治高度自觉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氛围,传达高效、准确的信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公众内心。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积极舆论引导之下,也要学习道德模范的典型事例和精神,用无私的精神引导社会风气。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各大主流网站、软件的形成以及新时代数字化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新媒体作为社会有效的传播载体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通过分析新媒体的发展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深度探究了环境传播的现状及作用,明确新媒体人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期望以此改善环境问题,为政府的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环境传播的发展,助力于风清气正新媒体环境和社会背景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