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传播问题研究

2022-02-18 16:27李凯楠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内容

◎李凯楠

(宿豫区融媒体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县级媒体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颁布相关文件主张创建县级融媒体中心,增加资金、人员与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使媒体内容生产与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在民生新闻传播方面仍然存在些许问题,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思维缺乏、内容同质、品牌意识不强等方面,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挖掘更多贴近群众的民生素材,促进资源整合,拓展新闻传播渠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新闻品牌,及时发出地方声音,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一、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发展特点

(一)互动性

该项特点是指受众与新闻事件、媒体间的交流,可使受众参与感得到满足,能够自由地表达看法和心声。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与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时共享,还有许多新平台陆续产生,为受众间的沟通交流提供诸多载体支持,与传统民生新闻相比,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由单向传播到多元传播,互动性大大增强,民生新闻影响力自然也随之提升。

(二)时效性

民生新闻质量受时效性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新闻行业、社会发展。传统民生新闻的整体流程较为繁琐,从事件发生、素材搜集到最终播出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与人力,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闻价值逐渐降低,难以满足受众需求。但在融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可借助网络平台实时传播,尤其是在自媒体诞生后,人人都可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便由目击者将其传播到网上,为专业新闻媒体提供第一手素材,使民生新闻价值得到切实保障。

(三)多样性

在融媒体环境下,多样性属于民生新闻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多种类型平台诞生、传播内容多样、生产者多元等方面,通过传播各种新闻资讯使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对此,在民生新闻发展中,应积极引入先进科技,如大数据、VR技术等等,使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为受众带来更加新奇的视听体验[1]。

二、县级融媒体民生新闻传播的困境

(一)报道选题同质化

许多民生新闻的节目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原创性不足,特别是在县级民生节目中,在节目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均不达标,使节目质量低下,难以吸引受众关注。一些民生新闻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对电视节目内容生搬硬套,使平台建设走上形式化道路。例如,某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缺乏原创性,推送的信息普遍源于其他官方媒体,虽然推送的新闻内容值得信任,但因缺乏原创内容,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无法体现,长此以往,受众很容易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更加权威、内容更加丰富的平台中。

(二)缺乏互联网思维

当前媒体融合处于初级阶段,民生新闻的创新处于表层,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业者的思想意识创新显得十分关键。从整体上看,民生新闻从业者的融媒体意识普遍较弱,互联网思维缺失,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素质相对较低,一些抽调人员未经过培训便上岗作业,沿用传统节目制作模式,对新媒体操作形式、发展规律、博取关注技巧的认知不足,严重阻碍了融媒体改革效果提升。例如,在某县级民生新闻节目中,仍然采用短信方式与受众互动,尚未开通微博账号、公众号与其他客户端,主持人与受众间的互动有限。再如,某县级民生节目尽管开通了微博账号,但更新不及时,最新微博发布时间是2018年2月,总粉丝数量只有300多人,互动人数为个位数。由此可见,民生节目融媒体的建设严重不足,“两微一端”建设成为口号,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严重影响民生新闻传播与发展。

(三)新闻资讯未形成品牌

部分县级媒体对融媒体理解有所偏差,将其片面地看成是多种传播方式的简单结合,认为只要多开通一些媒体账号,将原本新闻内容粘贴到新媒体平台中进行传播,或者将其他平台粘贴的碎片信息初步整合后,传递到不同平台上即可,追求零散的单挑新闻爆款。从本质上看,上述两种方式主要因内容生产能力弱、媒体定位不清晰、品牌意识缺失所致,未能对民生内容进行系统化的生产与科学规划,新闻咨询没有形成本土品牌。现阶段,一些县级媒体中民生新闻的主要“厂家”仍是县广播电台,在融媒体中心建成后,未能使原本的生产模式、节目构成发生改变,仍是在常规新闻基础上增加几档自创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也就是“旧酒装新壶”,整体生产模式仍未发生改变[2]。

三、县级融媒体民生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选好题材,创新民生新闻内容

一方面,精心选题,贴近群众。民生新闻以百姓日常生活为主,主张以百姓角度体现国家发展。在融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采编应注重选题,从百姓生活着手提炼选材,以小见大,将问题说清楚、讲透彻,使新闻报道能够贴近群众,更具亲和力。同时,在采写与报道方面还应与时俱进,成为群众与国家的桥梁,使民生新闻的内在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当前受众对民生新闻的观看需求有所区别,即便是相同的题材,不同人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对此,经验丰富的记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新闻背后的真相,使新闻资讯不但贴近群众,还能够上升到新的思想高度,使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均得到满足。例如,某县H路段发生一场数车连撞的交通事故,多家媒体在采访中都只报道了现场伤情、造成损失等内容,将其当作一般社会新闻处理。但某电台记者在采访期间发现事故成因在于路段中的建筑遮挡司机视线,由此引发交通事故。对此,记者从影响司机和行人视线这一角度着手,对事故发生地点周围住户、行人、司机等进行采访,发现前不久某农户在道路转弯位置私自搭建板房,房屋一角阻挡了驾驶员视线。经过深入采访,记者写出《违规建房遮挡视线,乱想有待整改》的报道,该新闻一经报出,马上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县政府立即派人到现场办公,对违章建房进行拆除。可见,因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不同,便可帮助政府了解真相,及时为群众发生,使民生新闻服务群众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确保新闻内容深度和质量。民生新闻内容的采编应贴近群众,在播报本地资讯的同时,还可适当加入一些群众关注的周围区域热点新闻,使不同群众需求得到满足。媒体人还可筛选一些符合青年受众需求的话题,如就业信息、住房信息、育儿信息等,采用轻松活泼的网络用语表达出来,吸引更多青年受众关注,为民生新闻注入生机与活力。值得强调的是,在播报其他地区新闻时应调整内容结构,避免出现同质问题。为了提高新闻质量,县级媒体还应积极创建“两微一端”,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端等传递信息,再对事件后续进展跟踪报道,深入解读事件进程与背后问题,由此提高新闻内涵,引人深思。民生新闻的核心在于百姓生活,编辑人员应明确市场走向,在节目制作期间将网络热点融入进去,改变传统新闻严肃认真之感,使节目更具生活化色彩、接地气。同时,还可将普通群众邀请到节目中做客,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使整档节目更具亲和力。例如,民生新闻可与行政部门联系,采集具有权威性的一手资料,确保新闻内容真实可靠。为了丰富节目内容,可从以往单一的时政新闻转变为多元新闻,将家庭生活、就业创业、医保等专题内容引入进来,在增加新闻深度的同时为受众提供精准服务[3]。

(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为使民生新闻节目与标准相符,对从业者思想观念、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严格要求。因县级媒体机构的经费短缺、录制地点单一、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不高,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且从业者中许多是半路出家,未经过专业训练,工作经验不充足,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结合从业者实际情况开展技能培训,创建新闻人才队伍,由此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一方面,加强新闻从业者培训教育。在融媒体环境下,县级新闻从业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和素养,能够灵活运用大数据、VR技术进行新闻采编,并借助微信、QQ和微博等媒体平台,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使新闻资讯更加快捷、高效地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在民生新闻编辑者学习专业知识时,明确自身的社会监督者角色;在新闻报道期间,有效避免情绪化、片面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与完整;对相关政策和法律深入解读,了解最新时事政策,对新闻事件深入采访,及时在微信、微博、APP网站中进行播报,将最新的民生新闻资讯分享给大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创建高素质新闻人才队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应重点建设四支队伍,即完善的领导班子、专业技术团队、一专多能的采编团队、网络发言人队伍。针对当前人才紧缺问题,传媒机构应对人才招聘方面给予重视,拓宽人才招聘渠道,面向全社会招贤纳士,并与高校的传媒专业建立合作育人的关系,培养出大量业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素质高的融媒体“铁军”。为了留住现有人才,还应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编制内外两个群体的工作热情,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县级新闻从业者的薪资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融媒体中心建设中。

(三)依托“媒体+”,打造本土品牌

1.“媒体+文化”,挖掘本土特色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个县域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县级融媒体属于基层机构,不可照搬省、市媒体的新闻模式,而要将本土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出来,打造本土品牌。一方面,讲好乡镇故事,在叙事过程中加入“烟火气”,使新闻内容更接地气,生产出更多带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深挖具有当地特色民俗、历史文化等因素,采用特色文化进行媒体品牌包装,形成独特的本土品牌。在民生新闻播报中,应关心百姓需求,在民间文化内汲取营养,为乡镇故事讲述提供更多素材。与以往宏大的叙事结构相比,这种“人情味”十足的本土叙事方式更能吸引当地受众的眼球,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县级融媒体可借助历史文化、风俗等进行品牌包装,为受众留下具有当地媒体品牌的印象。例如,吉安县融媒体中心借助“庐陵文化”进行APP创建,通过“今庐陵”APP为当地受众提供民生资讯,获得更多受众的信任和满意,可见媒体的品牌价值不容小觑[4]。

2.“媒体+政务”,强化宣传效能

县级媒体作为国家与群众间的纽带,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与自媒体相比,县级融媒体能够获取更多区域内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将最权威的政务咨询传递给受众,还发挥着舆论引导的职责。在实际发展中,通过“媒体+政务”的方式,可将上级发布的政策信息传递给群众,贯彻落实为民服务的职责。同时,县级媒体还秉持着“党媒姓党”的思想,正确引导基层媒体的发展方向,促进其权威性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县级媒体针对上级政策深入解读,并及时传播相关资讯,将多个平台串联起来实现政务资讯共享;还可借助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深入解读,将各类资讯可视化处理,弥补基层信息传播漏洞。例如,县级媒体可将上级发布的医保、农业等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文件内容通过短视频、H5等形式进行解读,帮助受众理解。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县级融媒体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党建、政务等进行开发,并与区域内相关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此举不但可提高办事效率,还可培养用户的平台使用习惯,由此提高用户黏性。在此基础上,还可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公益服务等等,依靠多元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县级新闻的舆论引领和宣传作用。

3.“媒体+民生”,构建特色新闻体系

对于不同区域来说,民生新闻的发展形式和模式不尽相同。为了保障在融媒体下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将媒体与民生有机结合,创建特色新闻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在民生新闻发展期间,可与区域政府建立伙伴关系,创新当地新闻内容与传播路径,强化品牌意识,促进记者采编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对民生新闻拥有较高的敏感度,端正从业态度,为民生新闻开展提供更多便利。此外,还应促进媒体融合,将新旧媒体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融媒体作用和价值,全面强化影响力,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在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应保证新闻独特性,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社会热点,提高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特色新闻体系建设中,以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当地建设与发展[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环境下,国家对县级融媒体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民生新闻作为媒体中心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记者和编辑人员能够抓住机遇,深入到群众之中,通过挖掘新闻内容、转变思想观念、打造本土品牌等方式,帮助民生新闻传播走出困境,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生产出更多贴近百姓、带有当地特色的新闻节目,并依靠“媒体+文化”等形式,将地方声音传递到全国各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使县级融媒体在当今媒体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真正实现稳健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主要内容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