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婷
(哈尔滨日报社,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经历了几轮变革。曾经,广播、报纸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随着技术的变革,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广播、报纸、电视,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当互联网刚刚出现时,对于上述这些传统媒体传播力的影响或许还不深远。这主要是因为受移动方式的限制,用户观看门户网站时仍需要端坐在办公桌前,阅读的便利性不足。但是当智能手机出现时,人们阅读变化的趋势已经显现。在速度不快的2G或者3G时代,已经有一些受众通过手机登录门户网站查看咨询,各运营商也通过推送新闻彩信提供增值服务。而那时,移动端信息传播的效率,还无法给予传统媒体更大的挑战。
技术永远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微信出现,也有了更快的网络信息传播,文字阅读终于从报纸转向手机。阅读,特别是零碎时间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在撼动着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加之更快的4G、5G网络,人们也有充足的流量时,视频方式再次带来信息传递方式上的“革命”。
阅读面对的还是枯燥的文字,而视频给人们的感官更为直接。有画、有音,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会被一个个简短的视频所吸引。随着视频平台的发展,如今已经从微信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可以通过朋友圈或微信号发布信息,发展到了人人都是“UP主”,何时何地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短视频发布。短视频平台,让信息传递的规模以几何形式增长。一条视频,即便是只拍自身生活、自娱自乐的视频,它也在或多或少传递着信息:一个人的状态如何、周遭的环境怎样,受众都会有所感受。而另外一些“UP主”也在通过视频对热点事件进行点评,这不仅在传递着信息,同时也通过视频平台,输出着理论与观点。视频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在给人们提供消遣的同时,也正在成为新的舆论场。各种声音、观念观点在此交汇。浏览量大的视频,或是被高度关注的“UP主”,制造的传播效应可能大于地方传统媒体。但是在短视频平台发展时我们也会看到,因为视频发布“零门槛”,很多人会通过短视频平台输出观点。这些观点中,有的中肯有意义值得学习,但是一些观点可能存在不正确或是打“擦边球”的球的情况,甚至一些“UP主”为了追求流量,还可能走“毒舌”似的路线,故意没有输出正确的价值导向,还有激化不同人群矛盾的可能。同时我们也看到,短视频部分年龄段全覆盖的受众,对于各种观点未必有准确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他们被一些不恰当、正确的观点影响,给他们带来的可能是一生的负面影响。
在“视频时代”,作为主流媒体,不管是为了自身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应该在视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能够引导舆论导向,输出准确的信息与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传统媒体已经走在视频内容输出的路上,但是纵观传统媒体的视频内容,主要仍以传统新闻的视频化方式推出,较为单一。这与内容形式多样的自由“UP主”相比,传播的效果相去甚远。传统媒体的视频内容表现形式,首先为稿件的视频版本。记者在采访时,在现场会拍摄一些照片及视频素材,写完稿子后,进行简单的视频剪辑,形成文字、图片、视频,通过微信平台或短视频平台发布。这种视频传播方式,是事件的简单表述。但是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视频所表现的内容与文字所表现的内容趋同,视频没有自身的表现张力,看起来索然无味,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内容,视频发布后自然也不会引起广泛的传播。
传统媒体第二类视频内容,多为重大事件直播,重大事件应该是受众所关注的。但是直播也应该有所选择,一些直播内容,虽然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足够,但在直播的过程中可能转场内容并不足够,直播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会分散在长达一两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重点不够突出。并且,一些直播可能是因为转场需要,或是单纯地为了直播时间,直播过程中“干货”并不多,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也成了直播的一部分,在直播的过程中能够完全观看直播的观众数量少之又少。另外,在疫情特殊时期,一些媒体也在进行带货直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地方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外地公众推广本地产品,对地方经济起到一定提升作用。并且,直播带货的方式因为有传统媒体品牌影响力的加持,受众信任度更高,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受传统媒体以往编辑、记者很少出镜的影响,主播自身的流量性不高,很难通过主播自身流量加持给予直播效果。
受种种条件制约,传统媒体目前的视频发布内容仍较为单一。这就造成了媒体的视频号很难成为各视频平台的“大V”。于是在“视频时代”,我们看到传统媒体尝试着转移或开拓新的舆论阵地,但是实际的效果是,因为内容主要仍为传统的新闻内容,而如今人们获取咨询的形式又如此多样、新鲜,很难瞬间抓住受众眼球。没有吸引更多受众,也就没有更多的流量。于是传统媒体虽然开始注重短视频平台,但是在平台中还是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话语权”不仅可以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的影响力,也是在传统媒体效益萎缩的当下,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媒体内容发布有着严格的标准、真实的新闻内容、正确的价值观,这种重要的社会效应也是传统媒体必须要把视频平台作为重要发布渠道的原因。这需要传统媒体视频发布内容进行多元化转变,以更亲民或者易于传播的方式进行发布,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为了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以往“我制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转变,到“受众喜欢什么的内容”。如今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效率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在公众获得资讯途径单一途径时,媒体提供什么内容,受众就要看什么内容。现在网络上的内容铺天盖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看不到的。这也就造成如今的选择是双向的:受众只会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是官方媒体也好,是自媒体也罢,人们只会收藏自己想要的内容。这就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闻本身制作方面,传统媒体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于是就内容本身而言,传统媒体还是有着很大的优势——通过更细致、全面、权威的采访,快速获得最为准确的第一手消息,在重大事件上,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保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内容展现形式上的不足。传统媒体不管是报纸、微信、微博还是视频内容,还是会给人一种严肃的印象。不够灵活的表现形式,是制约传统媒体在视频媒体传递影响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新闻的表现形式上,应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画面。利用动画,或是利用表演进行情节在线,以更轻松的形式进行表现。
另外,在内容方面,做好新闻是传统媒体的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也应该通过增加社会新闻、增加热点评论等方式,拓展自己的内容发布领域。比如,在抖音中,一位曾经的语文老师的抖音号有200余万粉丝。他不仅讲述一些关于语文作文方面内容,同时也进行热点事件点评。点评过程中有充满表现力的表情和语气,不像新闻播报似的字正腔圆,取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如何做好直播,是传统媒体必须要重视的。2021年年末哈尔滨市迎来一场暴雪天气,传统媒体在新闻客户端推出《迎战风雪 120小时大型全媒体直播》。直播充分调动媒体报道资源,以图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从雪情预报、直击现场、城市应对、雪中战疫、雪中美景等角度,全程、全面、立体化报道特殊天气下城市的运行保障和涌现出的感人场景。直播共发布视频、图片、文稿等实时动态498条。直播共持续了120小时,这既是哈尔滨市上下联动共战风雪的全景纪实,也是同城媒体拼速度的一场真较量。负责此次直播的4位编辑,在完成日常工作基础上还要保证直播的时效性,4位编辑机动排班,动态轮岗,在雪情形势严峻、关注度较高的时段,在审读“天团”的支撑下,4位编辑高频更新,完成视频、图片上传、文字描述等一系列直播稿件编辑、审核、发布流程。一位编辑以一分钟一条的速度刷新了更稿纪录,被戏称为“闪电侠”。而在稿件积聚忙不过来的时候,更多编辑紧急加入“混战”,为直播军团加持火力。在更新视频稿件的同时,审读团队为安全播出付出巨大心血,在此次特殊天气报道中他们更是枕戈待旦,全力为内容安全保驾护航。每一轮高度紧张的高频更新下来,小编们都肩膀酸胀、手腕酸疼,大家笑称这次直播下来几位小编各个都有了“麒麟臂膀”“金刚手腕”,着实是赚到了。在直播过程中,编辑们还搭建了《迎战风雪》专题,编辑化身“做稿狂魔”“制图机器”。编辑部启动应急机制,推出《迎战风雪》专题,下设“各方应对”“直击现场”“雪情预报”“出行提示”“雪中战疫”“雪景图鉴”等子栏目。专题共推送各类稿件304条。稿量大,人员少,编辑们化身“做稿狂魔”“制图机器”。走进编辑部的办公区,除了敲打键盘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任何人声交流,堪称“无声的战场”。还有编辑在编辑题图、动图、大图、小图……一句话“有需求提就完了”!正是大家全身心的投入,让《迎战风雪》专题更加鲜活丰满。
视频产品,边学边做。小编全靠情感迸发“坐家”整合。为适应视频化趋势、提高报道质量和传播力,编辑在完成日常稿件编辑工作的基础上,硬是凭着一股“蛮力”在视频产品领域开荒拓土。
以2021年哈尔滨暴雪报道为例,暴雪模式不停切换,考验着城市各行各业应对极端天气的同时,也是对媒体联动和反应机制的一场综合大考,一场为期4天的直播活动也拉开帷幕。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文字形式的采写编发早已轻车熟路,但应用多路视频直播采访的形式却并不多见。
从群力大型清雪设备路上作业的震撼场景、南岗区志愿者“自扫门前雪”、蓝天救援队雪天援助被困车辆开始,直播团队选取风雪中颇具代表性的10余个点位,完成了团队的直播首秀,收获了报社领导们的好评。传统媒体深知自己与一个成熟的直播团队间仍有差距,但要有“拓荒者”精神。新的直播设备可在接到本次直播任务时,作为“直播台柱”的编辑由于疫情原因需要在家隔离,虽然此前很多替补队员们都参加过培训,但实操起来还是有点“心虚”。成手编辑就利用直播前的周末时间,将“直播秘笈”通过视频传授给了技术员,摇身一变成导播师的他,还研制了专属操作流程图,在极限压力下,挑起了4天4场总计时长4小时的直播技术大梁。直播团队中的主持人也都担任着编辑工作,每日一场的直播对他们的大脑也是一项严格的考验。最辛苦的一次,晚上9点半才下班的他们还要根据第二天的直播点位撰写主持稿、背熟、演练,第二天上午以非常流利的语言表达出现在直播镜头前。场景直播的背景下,外景团队通常会提前半个小时抵达现场,与采访对象沟通采访提纲,彩排直播拍摄路线。尽管直播都选在上午10时左右,但在雨雪和低温环境下,直播团队的成员们还是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每次外景回来都需要用暖风吹干被浸湿的上衣和鞋子。而摄影团队也本着宁可淋自己、不能湿机器的原则,用自己的身躯全力护好机器。回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对机器擦拭、除湿。一些“畏寒”体质的“女汉子”,甚至回到单位后抱着暖气不松开!“画面拍摄太抖了,你这鸭子步敢不敢别乱动;对讲机里的鸭子们少说话,以后就听导播一个人的;主持人结束得太快了,定住几秒钟再动;不要做冷美人,表情笑笑可好?……”任何团队都需要磨合,很多直播细节都需要改进。编辑们采取了“吐槽”的方式来反映直播中发现的问题。没有争执、没有面红耳赤,大家用最轻松的方式指出了彼此的不足,或者说用互相调侃的方式来弥补默契度的缺失,确定了未来的直播方式和流程。
在采访过程中,视频采访对于之前的功课准备情况要求更高。在这四天里,编辑们“煞费苦心”地选择点位,通过直播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采访蓝天救援队,直播结束后将他们的部分专门做成短视频,所有蓝天救援队队员朋友圈集体转发。机场高速采访,这是出省唯一全年不封闭的高速公路,让我们对他们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南岗区志愿者清扫街面与庭院的直播得到了南岗区和七政街道办事处的称赞。很多社区的工作人员都将视频直播链接发在了社区居民群中。有努力就会有回报,编辑们把每一次直播都当成一次推介、一次磨合、一次成长。在“场景化+知识型”直播的道路上,尽管我们的视频制作、直播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在实战的不断磨砺中,我们的技能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
媒体的功能就是传播新闻,传递观念,所以任何一个传播途径都是媒体人不该放弃的。当下,“视频时代”已经到来,并且现在还看不到它的替代品。那么,在视频平台,传统媒体就应该也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应自身的传播方式与路径。这不仅能在“嘈杂”环境中以正视听,也更能提高传统媒体话语权与意义。摆在传统媒体前的问题与困难还有很多,不是要和自媒体“抢”受众,而是受众越来越多,传统媒体要找到最佳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对于传统平面媒体来说,这种转型可能是困难的、痛苦的,但是本领却是自己的。当我们有了更强大的记者、编辑团队,能够驾驭更多的新闻形式,我们就能喊出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