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美育教学探析

2022-02-18 15:11涂智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减社团音乐

涂智玲

音乐教育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美育熏陶,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时期,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思想,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多元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塑造为包容性强、创造能力强、人格发展健全的人。小学音乐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探索与研究开展音乐美育的实践路径,在明确小学音乐美育任务的基础上,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是小学生接受系统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减”政策强调校园教育的回归,在相对稳定的师生结构中开展美育的互动与实践,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投入音乐学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主动、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下,开展以教师为主导的鉴赏、体验和合作式音乐教学,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构建良性循环的课堂环境。

(一)应用体验式教学

音乐的美感需要在具身体验中通过感知和行为获得,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理解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以加深学生对艺术美的认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音乐教学注重使学生在表现、创作和欣赏中通过直接经验获取,从而建立对艺术美的认知。欣赏、演示和行为参与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借助音乐作品进行聆听、联想、分析、模仿、评价之外,还可以将诗歌、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形式作为辅助,利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形成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的实际音响效果和视觉示范能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教师可通过范唱、范奏、朗诵等方式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学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行为参与是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检验,体验式的演唱、器乐演奏和综合性视听艺术表演等形式,可以把学生从固定座位上解放出来,将身体动作、视觉、知觉和逻辑思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艺术感知能力在逻辑思维中的迁移。

(二)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音乐律动和游戏突出了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律动是人体随音乐做出有规律的协调动作,学生能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并通过肢体不自觉地进行表达的关键要素。律动可将肢体、视觉、听觉和情感融为一体,实现空间意识、知觉深度和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发挥“通感”的作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比如,演唱欣赏曲目的旋律主题或主要片段,用乐器演奏乐曲主题或片段。再比如,参考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教学方法,结合音乐节奏或律动进行肢体动作或表演,随着律动拍手、晃动、转身、踏步和跑跳等,做一切可以相互配合的即兴动作。采取上述方法,可以避免依靠过于单调的听觉感受和语言讲述而产生的呆板、乏味的问题,能使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游戏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设计游戏规则,在角色扮演、限时问答和游戏闯关等环节中,将音乐知识和技能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双减”政策将学习能力的培养分配到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在内的各个学科,因此教师应遵从音乐教学规律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进阶教学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一)强化理论迁移能力

音乐理论不仅对音乐的学习很有必要,而且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更有益处。“双减”政策实施以后,福建省龙岩石粉小学教研组根据具体情况修订音乐教学大纲,开展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论教学研究,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可操作化建议,根据复杂程度和文化深度对国内外经典作品进行难度划分。同时,在教学中结合创作背景、创作风格、音乐结构及作曲家的特征向学生普及音乐理论知识,以音强、音色、音长、音高等物理属性对音乐艺术本体进行解构,强调听觉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理解音乐是如何从其物理属性特征向情感体验转化的审美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艺术观和世界观。另外,大量研究表明,音乐学习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性表达,将复杂多变的五线谱音符和记号进行特殊性记忆,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二)选择红色题材作品

在作品选择方面,教师应注重彰显艺术特色,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音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师应通过音乐教学建构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讲述了我们从哪里来,应往何处去,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地感悟这些作品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比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领略祖国壮丽山河气势磅礴的图景,使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在学习《长征组歌》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体悟亲人的送别、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以及胜利会师的动人心魄。此外,新时代主旋律音乐同样也是鲜活的育人素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全程现场演奏,他们背着沉甸甸的管乐乐器,站立4个小时,演奏了56首乐曲,分秒不差地圆满完成任务,成为当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曲家们为这次阅兵创作的《钢铁洪流进行曲》《东风浩荡进行曲》《冲上云霄》展现了新时代军人风貌和大国气概。所选取的作品多是大型声乐套曲,由歌词和旋律组成的作品能够丰富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教师可在教学中以领唱的方式带领学生感知作品的旋律,采用模唱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歌词内涵的认知,二者相互作用,建立感性旋律与符号化歌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上升到情感层面。以音乐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红色种子,让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崇高理想在小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三、开展校内艺术社团实践

校内艺术社团是指学生因某种共同兴趣而自发管理、自由参与的团体组织,以学习、体验和展示艺术才能与风采为主要动机和目标,且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约束。“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社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发挥空间。作为第二课堂美育的重要阵地,音乐社团可通过编创、排演多元化的音乐作品,拓展音乐学习的形式,对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进行延伸,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组建音乐社团

音乐社团的组建得益于管理机构的支持、学科融合建设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创建音乐社团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与审视自我的平台,从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对全体学生的育人作用。“双减”政策实施后,艺术实践类课程每周能够增设2—4个课时,为精心设计的音乐社团排演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时间保证。音乐社团活动内容要根据准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来设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协作中完成合作式教学。以管乐社团实践为例,教师在确定音乐教学的短、中期目标之后,可按照任务复杂程度、技能的进阶性和岗位角色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排演。此过程包含知识的交流、技能的互动和情感的深化,师生要充分调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要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音乐社团的排演活动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开展。选取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革命红色基因的作品,是艺术社团美育的关键[1]。市区级艺术展演活动指定作品一般会选定由我国当代优秀作曲家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管乐作品。如管乐合奏曲目《打起手鼓唱起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创作员陈黔作曲,他采用当代音乐的写作技法和演奏法表现了同名新疆民歌的旋律。熟悉的旋律和复杂的管乐演奏技法,能够将优秀的民族艺术和现代视听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3分钟左右的曲目时长也更适合小学生的演奏习惯。同样,由陈黔作曲的管乐合奏作品《篝火——阿细跳月主题变奏曲》,取材自彝族三弦舞的民族民间音乐,采用现代管乐描绘彝族人民在月光下围着篝火欢乐起舞的景象。作品的原始形态三弦舞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改编后的管乐合奏由长笛、单簧管等木管乐器演奏优美的旋律,与小号、长号等铜管乐器所演奏的高亢段落形成对话式结构。打击乐器组在常规管乐团编制中的定音鼓、小军鼓和大鼓等基础上,加入康佳鼓和邦戈鼓再现彝族原生态舞蹈中的节奏。在排演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知识讲授和鉴赏的方式使学生先对彝族的民风民俗和三弦舞的样态形成一定的认知,在对三弦舞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器乐的演奏,使歌、舞、乐在个体表演的过程中融为一体。在康佳鼓和邦戈鼓的演奏中,舞蹈化的肢体动作不仅可以使乐器的发声更加自然,让学生在互动式的演奏过程中体验艺术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此外,选取具有红色基因的音乐作品,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2]。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引导下,学生在艺术社团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深化对艺术美的理解,并且能够形成知识和能力在学科类教学中的正向迁移。小学阶段的器乐学习不仅要着眼于技能的培训,更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同时学生应掌握器乐演奏技巧,熟悉旋律的变化,以呈现出富有表现力的音响效果。器乐演奏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手、脑、眼、耳等方面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认知广度和创新思维。尤其对于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器乐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相关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中,在艺术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中,形成健全人格。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思政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和艺术在价值观引领中的作用,将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审美趣味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情境意识、关键决策能力等方面时刻影响着学生[3]。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美感的同时,全方面提升个人的技能,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为日后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社团肩负着传承优秀音乐文化的责任。经过精心设计的排演方案具有崇高审美价值和格调高雅的内容,在作品的演奏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视听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作为音乐课堂的延伸,音乐社团可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表演方式,营造鼓舞人、激励人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创新思维,升华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为小学音乐美育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开展校内艺术社团实践三个方面提升小学阶段音乐教学质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加强艺术社团的适人化建设,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双减社团音乐
缤纷社团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音乐
音乐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