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无须赘言。一线教师要深入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但是当下许多语文教师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课程,但是水平和能力却没有显著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无数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借鉴各种先进理念,积极探索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和特点,让语文教学回归传统,为迷茫中的语文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稳步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语文是语言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和丰富多样的。虽然在不同的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重点不同,但是语文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处理和筛选责无旁贷,应选择可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内容回归传统,首先要回归识字、写字、阅读、背诵和写作的传统。认字学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习语文首先要会认字、会写字。人的一生从幼儿园到工作甚至退休,都在和汉字打交道。认字学词是阅读、背诵和写作的前提。学习语文,必须进行大量阅读。阅读可以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文章的用意。大量阅读能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提升文化素养。
语文考试应当加大课外阅读所占比重,让注重课外阅读的学生受益。强调大量阅读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极其重要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和理解,使学生在阅读到好的内容时,就会去主动思考和理解。书中的内容是作者的想法和思想,学生认真阅读会有自己的新的体会,可以从中学习到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获益。学生读书时应该融入感情,通过了解内容,渗透感情,做到更加容易记忆。诵读不是仅仅将作品简单读出来,而是在现有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诵读者自身的情感,进行再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上一个层次。
语文学习离不开背诵。古诗,需要背诵;好句子,需要背诵;好段落,需要背诵;好的开头、结尾,需要背诵;有些经典的文章,也需要背诵。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要多多背诵古诗文,通过不断积累达到内化。脑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必然会出口成章,行文流畅。
语文学习中写作非常重要。写作可以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综合水平及语文素养,可以检验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文字、语法等方面的功底。大量的写作练习能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自我分辨意识,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提高语文写作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积累写作素材,而积累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每天把自己留心观察到的事物都写在日记里,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慢慢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时常积累优秀文章段落,从而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储备。
语文学习内容回归传统,要回归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语文教学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语文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更应该自觉担当起这一光荣使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实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局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从中汲取力量,真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需要文化的繁荣兴盛。一线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向往美、创造美,使学生向往诗和远方。教师可以精选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学透彻、深刻领悟,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人对生活的态度。语文教师要正确使用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统编教材里含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近几年古诗文也受到重视,教材里节选的古诗文非常多,并且体裁多样。教材里也有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涉及传统楹联文化的相关内容,能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助益,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发挥语文在德育方面的积极作用[1]。
时代和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改革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语文课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时刻处于发展状态,其多样性与生活性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上。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大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了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教师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更好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但如果不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过分依赖或过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不利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不利于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语文教学是教师以语言作为凭借,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2]。
语文教学方式回归传统,就是要遵循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实践,加强积累,突出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课程,语文相关的实践无处不在,因此,语文课程中特别强调实践和日积月累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要把语文教学应用于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传统的母语学习非常重视积累,现在的教师更要重视知识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提到关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问题时,要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自主阅读,结合多种阅读方法,形成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叶圣陶强调,“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表达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因此,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阅读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既能从语言方面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
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仍然不可忽视,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学好了语文,学会合理运用语言,学生才能学好其他课程。语文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训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方式是常用的语文学习方式,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更倾向于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让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的欲望更加浓郁。但是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教师都用过这三种学习方式,但部分教师是在不恰当的时机生硬套用这些学习方式,似乎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生动有趣。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虽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合作。
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语文课程都居于重要地位。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好语文要做好三件事:多读、多背、多写。调查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是特别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有深厚的积累,包括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在写作上才能够形成别致的构思,恰当用词,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大量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足够多的时候,语文对学生来说将不是一门需要艰难攻克的学科。自从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了版本之后,古诗词和文言文大量增加。小学古诗词从原来的69篇变成现在的128篇,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由原来的61篇变为现在的132篇,高中阶段古诗词也从以前的要求背诵60篇变成70篇。文言文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语文教材中的“日积月累”板块,内容基本以古诗文、谚语、成语、歇后语等为主,并且一律要求背诵。学生背诵的优美诗文、名人名言增加了,说起话来能够引经据典,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博古通今。学语文就是要多读、多背、多写,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越来越高。
语文学习,阅读是积累,背诵是消化,写作就是输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不要给学生制定框架,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内容与字数都由他们自己来掌握。学生写得多了,遣词造句会更加灵活熟练,思维更灵活,想象力更丰富。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后,作文内容也不会空洞无物。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多读、多背、多写是语文学习的三把“钥匙”,缺一不可。
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语言的积累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会过分注重分析文章、解读文章,忽略了语言文字上的积累。这样的话,学生就只会学习而不会运用。因此,要重视语言积累[4]。
教材中有很多节选的文章,都是一些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表达细腻、有趣。对于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章,进入文本所营造的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促进自身成长。多读、多背、多记,是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会、用心感悟、加强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
要让语文学习方式回归传统,教师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国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教师要交心,知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要多考虑学生的思想和意见。同时,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独立思考,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更透彻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使知识的获得高效化。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5]。
回归传统,把语文课程的精神、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规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教育方法结合起来,现代语文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