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
近年来,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过去的教学策略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创新和改革传统的教学策略。其中,分层教学策略是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尝试的一种策略,教师发现这种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深入研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初中数学教学往往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学习基础、思考能力等。有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差,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容易出现厌学心理,无法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措施,让学生重新树立数学学习自信,同时也保证学生始终以课堂学习为主体。比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时,因为二次函数难度很大,所以很多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很难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是,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已有显著的分层,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基础而无法完全理解新知识。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很难有兴趣学习。例如,在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时,大多数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解三角形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近年来,分层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的层次结构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由低到高的原则进行设计,这样能够兼顾个体差异。其次,在应用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将数学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最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教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往往依赖于非常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紧张的学习氛围,这样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虽然很多教师已然意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措施并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收效甚微。
课堂互动是课堂中师生之间的重要纽带,高效的课堂互动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是否充分掌握了知识,也可以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互动效率低下,会使教师难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可用的教学资源后才能做到分层教学。如果对学生的分层定位不当,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要在课前和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教师还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的成绩,灵活选择教学方法[1]。因此,只有教师根据多次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来评估不同学生的素质,分层教学才能实施。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参考,但这种参考方法并不全面。因为测试结果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心理压力较大而出现发挥失常。为了实施更有效、更准确的分层,教师还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薄弱之处,如有的学生缺乏对几何空间的想象,有的学生缺乏对计算的掌握,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分层,后面的教学环节才能有序进行,使每个学生受益。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定位自己。有些学生能力不够,但对自身的定位很高,虽然这可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但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在遇到挫折后逐渐消失。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给学生不断进步的机会,这是提升学生个人能力最真实有效的途径[2]。假设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等级:优秀等级、良好等级和合格等级。这些级别的划分必须结合学生的成绩来完成。对于优秀等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拓展其知识面;对于良好等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巩固其基础知识;对于合格等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其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于不同等级的学生,教师应当为他们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由此使得学生既不会因为学习内容太容易而产生松懈心理,也不会因为学习内容过难而产生畏惧情绪,从而保证班级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课后练习是分层教学中最核心的环节。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有较大影响。如果教师不重视对作业的分层,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作业简单枯燥,放松学习态度;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对作业产生畏难情绪。网络环境下更容易执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不同的首页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则在网络平台上及时给予教师反馈。这也便于班级分层作业的发布和制定。学生在回答符合自身条件的问题时会感到具有挑战性,挑战欲得以激发。学生在答对后会获得成就感,这也有利于减少学生之间的抄袭行为。课后作业是分层设计的,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进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质量[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A层次、B层次和C层次。就A层次学生来讲,其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扎实,而且能够做好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B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指学习热情一般,掌握了基础知识,能够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C层次的学生相对而言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不牢固,无法完成教师的任务。以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讲解为例,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设计出足够的层次,首先讲解基本性质和定义,然后慢慢增加问题的难度。接下来可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模范成员的作用,鼓励小组其他成员认真思考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规划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后,需要认真考虑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确定各小组的学习目标,并细化至小组所有成员。在讲解相关知识前,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合适的预习任务,然后结合小组成员实际情况选择组代表,由组代表组织进行内容预习。通常情况下,在教学中设定学习目标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目标、中级知识目标以及高级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自我探索和分析,科学解决问题。达到这些目标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有针对性的进阶活动,有效解决本章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必须逐步开展教育活动,以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向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使课堂问题更加合理。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向各层次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如先向C层次的学生提问,对折纸的厚度为0.1mm,对折5次后,纸的最终厚度是多少;然后再向B层次的学生提问,引导他们结合C层次学生已经取得的计算结果,积极分析纸张厚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在完成B、C两层次学生的提问后,引导A层次学生快速准确地推导出有理数的乘法是如何计算的。
预习是初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重要机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要采用分层教学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科学预习。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明确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使学生能够了解教学的重难点,尝试对解题规律展开研究,并试图总结解题方法等。
例如,在教授“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预习。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表达方式,鼓励他们尝试解答简单的练习题;对于普通学生,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完成中等水平的相关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准备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应用题,引导他们思考、探索、总结,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通过课后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则可以结合实际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过去,教师往往在课后作业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很多练习,为班级所有学生都布置了相同的作业,这实际上没有充分尊重班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这种方法存在弊端,难以整体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作业是教学的扩展,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一定要保证课后作业是合适的,是契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效果。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合理安排课后作业。例如,讲解了“数据波动”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在为学生安排课后实践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深入调查实际用电量,用表格准确统计每个住户每天的用电量,还要仔细绘制用电量图。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其数学综合素养。
学业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可以精准反馈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检测可以直接发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遵循发展核心素养、突出数学本质、关注学习过程、建立多元评价的原则,注重试题题目的设计性,聚焦数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试题问题的基础性,助力数学意识素养的发展;注重试题问题的综合性,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分层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命题,采用必做和选做的形式,对基础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进行有效检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
总之,科学的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具有导向性、目标性、有效性,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习惯,依据学生学习具体情况,合理划分层次;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确定分层教学目标;重视课前预习,明确分层预习内容;合理分析教学目标,实施课后作业分层;合理制定学业测试,做好分层命题等。从而真正使得分层教学策略赋能教学改革创新,助力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