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琦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2017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素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活动的基本途径之一,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做到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选择准确的词语和言说方式,有效传递信息的表达就是精准表达。能结合具体语境,辨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判断语句衔接是否恰当,辨析语病,整体把握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等等,这些能力就是精准表达的能力。可以说,精准表达的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学科素养之一。
从2021年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Ⅰ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几道题不难看出,精准表达能力在考试测评中占比越加突出,对学生精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两份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均设置了20分,相比原江苏卷,分值增加了8分,并且,考查方式也有很大区别,原江苏卷只由四道选择题构成,而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则分为两道套题,每一道套题中有一篇包含若干语段的文字,构成一个真实的、连续的、有典型色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在这个情境下自然派生出两到三个典型任务,任务内容包括选择恰当词语、修改语病、选择衔接恰当的句子和补写句子等。命题的出发点在于要求学生在具体的语用情境中,准确地把握某个词语或句子在特定情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考查的是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下解决具体言语表达问题的语文素养,这个素养点又引导学生辨析语段在内容、句式、结构、修辞、情感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实现对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考查。如新高考Ⅰ卷22题: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这是一道情境补写题,主要考査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是否简明、连贯、准确等。参考答案:①在寒冷的冬季/寒冬时节/在光照不足的冬天;②最初是绿色/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时是绿色的;③加快了融雪速度/导致更高雪融速度。 “精准”不是逐字逐句“抠字眼儿”,是准确把握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空白处需要传递的信息,在字数限制的情况下,简洁明了的组织语言,完成任务,“精准”不是追求唯一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以逻辑思维为内核,能够有条理、有照应、有关联、有组织的回答问题,这就是精准表达的内涵。
这种考查形式也充分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的考查要求,尤其突出“综合性”和“应用性”。正如教育部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要求的:“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和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
过去,一线教师在分析语言文字运用题时,习惯把测评点简化为“知识点”,迷信“知识我有,分数在手”,因此在新高考、新课程下,我们需要整体把握试题材料、背景、定位和命题方式,找出“素养点”,学生需要的也不是孤立僵化的知识,而是学科实践活动的范式,是精准表达能力的训练和突破。
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怀特海说:“语言表现为思维在习惯上的结果和思维在习惯上的显现。”精准表达能力的本质是精准思维的思维品质,精准思维,是一种注重务实、具体、准确、精细、精致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反对用一般代替具体、用原则掩盖问题。精准思维是中国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对当代人思维品质提出的必然要求。无论提升学生感性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性语言文字活动,还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进行思辨性表达和交流,精准表达的能力都是高中生顺利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
从社会发展层面看,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生活、语言交际、文化传播的参与者,更是语言环境的创造者,他们解决语言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同他们创造良好、有序的语言环境的能力同样重要。数字时代,随着网络社会的蓬勃发展,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蚌埠住了”、“yyds”这些新鲜词汇,“不能说是完全一样,只能说是分毫不差。”这样不合语法规则的遣词造句,它们的出现也许有其语言土壤,但学生不加分辨地使用于所有场合,长此以往,不得不考虑这些错误的语言表述给正规、有序的语言环境带来的消解和侵害。甚至在疫情期间,一些政府、官媒发布的周知性文件也存在遣词造句、语法使用的逻辑错误,这不得不引起语文教育者的重视。所以,要建造文化更加自信、文明程度更高、人文情怀更加浓厚的社会大环境,就必须对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其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准确、得体、有逻辑地表达能力提出更加明确的指导要求。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精准表达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开展的尚不充分,也不够高效。如,有的老师认为高中阶段学生表达交流能力基本定型,没有提升空间,索性忽略它的基本地位,专注提升其他三个更“高阶”的核心素养;有的老师认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单纯靠积累,又片面的做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字词的积累,且忽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只做散点式的知识记忆;还有的老师把精准表达同思辨性写作混为一谈,认为作文写好了,这项能力自然就能提升,忽略二者之间的区别。教师应该抓住语言教学的本质,从零开始,抓根基,打基础,在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中提升学生的精准文字表达能力。
一是指导学生精准掌握文字释义,把握语言发展规律。如2021年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成语“空穴来风”,是指传闻有一定根据,不能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再比如“美轮美奂”、“首鼠两端”、“溢美之词”、“文不加点”、“侧目而视”等成语,如果不真正理解词语释义,很容易就使用错误。这就要求老师要带领学生原原本本去掌握词语的原本释义,词语从哪里来,怎么演变的,探究语言背后的语用规律及文化现象,尤其注意积累古汉语与现实的联系,必须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深入学习、潜心钻研,只有一字一句、逐字逐句地研机析理,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细功夫,才能学深、学透、学懂;同时老师还要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用心去体会,悉心去领悟,加深理解,精准掌握语言文字、成语、诗词的释义。
二是指导学生精准运用语言表达,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在精准掌握语言文字释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带领学生精准践行言语活动,聚焦词语释义、语句衔接、语言填充、作文写作等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及时测评和反馈,了解掌握学生的长短板,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寻求因应之策,通过对不同学生“定制化”的教育培训,明确努力方向,加强文字修养,不断提升精准的文字运用能力。同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用语练习,提高精准的语言运用能力,既深入理解和欣赏祖国语言的魅力,又着力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三是指导学生精准领悟语句精髓,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语句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一句恰如其分的话语承上启下。培养学生的精准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在于精准领悟语言的精髓,掌握说话的艺术。一个人再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哪怕是口吐莲花,但说话时不切实际,也不是会说话的人,因为听者不信。培养学生精准领悟语句的精髓,就是要掌握上下衔接的能力,语言来自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只有切实理解上下语句的真实表达,才能够合适的说出应对的语句。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广泛的阅读书籍、杂志、报纸等,培养广大领悟能力,通过读万卷书,实现行万里路。言为心声,作为老师,就是要培养学生如何用一句话打动人心、用一句话讲究语言魅力、用一句话体现个人内涵。
2021 年新高考落下帷幕,留给一线教师许多的思考和启发,从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建构和运用开始,重新认识学生语言表达要达到的层级和高度,才能有效修正自己的教学活动,切实培养学生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