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乙连
(泉州市晋江市实验中学 福建 晋江 362200)
网络学习空间突破了传统课堂中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单一被动灌输形式的学习,它实现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双向甚至多项的互动交流,使得学校管理模式更加透明、教师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学生学习变得主动、学校家庭沟通畅通无阻。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加速了线上线下教学资料的开放与共享,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高效地在网络空间中浏览和下载课程相关资料,在充实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们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改善了传统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于此同时,通过网络空间,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变换,灵活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有效的保障个性化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积极培育综合创新型的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就使得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全新挑战。学习知识体系、练习信息技术并将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是中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征,实践是该课程的最关键环节,它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传统课堂受到时间、空间和教学资料等因素的限制,已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诉求,它不符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单一被动灌输形式,枯燥乏味,无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传统教学环境固定且封闭,学生无法灵活选择学习地点,实时参与性不强,对个性化学习的实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都有不利影响。并且,有限数量和规模的学习资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缺失,都成为教师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诉求和现实学习表现的阻碍。因此,传统教学不利于中学信息的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组织和开展。
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颁布实施,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社会面覆盖,实现人人通晓网络学习空间,最终形成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的格局被提上日程。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革命性变革和数字化校园顺势而生的时代大背景下,结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平台,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大大满足中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需求。
因教学资源有限,大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大多采用多个班级同上一节课的形式,通过局域网构建网站来实现对班级尽可能多学生的教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普遍的策略。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局域网中的教学网站向老师提出遇到的实际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但依然面临着教学内容大众化、深度不够、学习地点和时间固定等一系列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的窘境。以福建省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信息技术为例,考虑到诸多因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常常无法满足课程表所安排所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无法满足和保证的课程教学时间以及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认知水平的不同,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只能学习到新课标中要求的基础内容,而拓展内容仅仅只能接触到很少一部分,不利于学习个性化的实现。而在线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与传统课程安排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线教学的兴起依赖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推广以及互联网和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在社会中的普及。在线教学通过将校园局域网内的教学网站升级为建立在大数据云上的网络空间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搭建起教与学的互动平台。考虑到当前实际,无法完全实现云上的网络空间教学,因此,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灵活结合不矢为一种折中的选择,不仅解决云上网络空间部署的资金问题,而且改善了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更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为了让学生专心于当前网络空间,排除干扰,教师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将当前网站为设置白名单网站,这样就能过滤其他不在白名单中的网站。这种混合式教学可以大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提升学习深度和广度、提高自学和创新能力。
融入了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形式在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的同时更便于加强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归纳出有些同学侧重于深入学习基础知识,吃透基本原理;部分同学对选修部分的延伸内容比较感兴趣,比如网站搭建这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有些同学希望获取课外的二维动画、微信小程序设计等知识,这些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诉求,每阶段开设1至2个课程;也可以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几位教师联合开设不同课程选项,学生按需求选课。
个性化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最终落脚点要放在提升学习自主性上来。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以上角度考虑,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微课,因时长短、互动多、多以学生为中心而脱颖而出,是适用于个性化学习的最佳资源形式。 微课设置需要 “因学生” 而异,秉持实用性、适用性、易用性原则,其搭建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即,首先规划专题,结合教材和其他学习辅导材料,将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微课体系。微课一般将信息技术知识归纳整理为理论类和操作类。在理论类微课中,可设置交互性测试和小游戏环节来提高理论类课程的趣味性; 同理,在操作类微课中,可设置任务性和实操性环节来突出操作类课程解决问题的特点。结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把一线原创和借鉴网络空间资源结合在一起,融合两者的优势,做好微课资源的积累。教学一线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现实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出比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微课资源。同时,教师们也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共享和开放的优势搭建微课资源平台,将全国中学生信息技术优秀作品的视频提炼加工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这样做得的好处在于尊重微课原创作者知识产权的同时能兼顾优秀微课在网络学习空间的传播,更加有利于中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微课精炼简短,非常适合上传到网络空间,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将微课与网络学习空间有效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革。通过微课,可以提升学生自学和分析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自信心。因此,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整合各类优秀微课资源从而搭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有利于中学信息技术个性学习。
美国合作学习研究者、心理学教授卡甘提出,不存在一种可以适用所有学习目标的教学结构,因此,最终要想实现一门课程的所有预设目标必须结合多种结构教学的组合,这就是多结构教学模式的由来[1]。在当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的实际环境下,实现个性化学习就不能只依赖于集中教学这一单一教学结构,而应该结合个体教学结构和分组教学结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三分天下”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中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目标。下面,笔者以福建省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信息技术“平面素材加工与集成”为例,介绍分阶段运用个体、分组、集中三种结构的课程实现过程。个体阶段,课程开始前引导学生提前在网络空间自学,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结合自学完成情况及个体差异预留足够的自学时间。具体来说,第1步也就是个体教学阶段,教师开放网络学习空间并提前上传指导手册,学生在完成选取、填充、简单图层等基本操作后开始学习微课,课程完成后完成预留的基础和延伸作业。第2步也就是分组教学阶段,以本课程为例,教师根据前期学生个体自学情况将学生分为每5人一组,此环节设置为20分钟。每个组开展两两互相提问并开展讨论,以此来检验每个学生在个体教学中的学习效果和解决中疑点难点,通过提问和讨论,进一步修改作品,同时,完成组内互评。本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各组开展交流,关注小组成员学习效果,为开展下一阶段教学收集整理有效信息。通过分组学习,每个学生都从交流和讨论中捕获和吸收自己认知以外的知识,获得更大的进步。第3步也就是集体学习模式,由每个小组汇报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成果,教师指导小组之间进行切磋探讨后结合所掌握的分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机会开始集体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前两个阶段所学知识的作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针对图片加工原理,引导部分小组结合小组成员们的作品汇报学习成果,并安排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充分释放学生个性。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实际灵活设置三个环节的时间,个体学习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结合微课资源,有力保障了个性化学习,分组交流后的修改能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创造力,集中学习学则是对前两个阶段的升华和巩固。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空间,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的微课资源、灵活的组织形式,更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展望未来,随着网络学习空间的大力发展和推广,个性化学习将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