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燕,陆 强
(安徽大学a.经济学院;b.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合肥 230601)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应有之意。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特点,《中国科技数据库(2018)》和《中国工业经济数据库(2018)》显示,2018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5.70 万亿,占工业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4.8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为1.03 万亿,占工业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4.39%;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率为6.56%,与工业行业整体水平持平。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2018 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一系列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区域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对于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区域融合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发挥区域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各经济主体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补齐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采用新方式、引入新主体、投入新领域,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基,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赋能。探究区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把握区域融合的产业创新效果、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和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1]。当前学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比较充分,研究议题多集中于如何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以及哪些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产生影响。李静等[2]基于供给侧角度对全国28 个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发现考察期内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易明等[3]基于SFA 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后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但区域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刘伟[4]基于三阶段DEA 模型,在控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发现存在规模效率高估和纯技术效率低估的问题。也有学者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分解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换两个阶段分析考察期内效率值的变化情况[5]。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方面,有研究指出创新要素质量、产业组织因素、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开放程度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源泉,劳动效率对高新技术创新效率的贡献大于资金效率,不同条件下R&D 经费存量和R&D 人力资本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一致[3,6-8]。
区域融合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区域融合指的是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开展合作、整合资源寻求发展契机的经济态势,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能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9]。区域融合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域大市场的形成,使区域内各主体能充分享受规模经济效应带来的利好因素,能在更广阔的市场和空间重新配置资源,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整体提高[10]。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以技术进步为保障,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融合程度的加深使得区域内各主体技术积累强度不断增强、技术溢出范围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能以更低的技术研发投入获得技术进步,进而依靠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11]。此外,区域融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协调区域内各主体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的搭建,进而减缓各创新主体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复投资,避免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大量挤出,保证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投入,有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12]。
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科学发展、人才培养和要素集聚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3-14]。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交通、能源、教育、医疗、互联网、5G、大数据等诸多方面,内涵丰富,郭凯明等指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15]。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降低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盈利能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资金支持[16]。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区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问题的研究均有所涉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并未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讨论三者的关系,未从定量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讨论不够深入,存在较大局限性。学界目前对如下问题尚未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1)区域融合对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有何作用?区域融合的作用效果是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2)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影响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3)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作用大小有无差异?带着疑问,本文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解决自身疑惑的基础上期望向学术界贡献边际价值。为此,本文在科学测算区域融合及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基础上构建基础设施中介效应检验模型,从理论上验证“区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正向传导机制是否存在;并进一步将基础设施建设细分为“硬基建”“软基建”和“新基建”,探讨其中介效应的差异,为政府继续完善“传统基建”、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提供理论支持,进而从实践的角度为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区域融合发展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重要路径,能有效发挥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技术外溢效应、示范带动效应和竞争活力效应,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一,规模经济效应。区域融合使得区域市场趋于统一,扩大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服务范围,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需求急剧扩张,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进而能享受规模报酬红利。当高新技术企业将更多的规模报酬红利投入到产品开发全过程时,就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区域融合会扩大创新要素流动范围,降低流动成本,能大大拓展要素区域流动空间、提高流动频率,突破单一主体创新资源要素匮乏的壁垒,最大化利用技术进步。第二,技术外溢效应。技术进步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的源泉,技术进步具有空间外溢的特点,区域融合能有效推动区域主体减少竞争性技术封锁,通过建立共赢目标机制,实现技术成果共享,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第三,示范带动效应。区域内技术进步具有“示范带动效应”,一方面,区域创新主体会激励其他主体改进原有技术,创新研发、产出等环节;另一方面,区域创新主体会倒逼技术落后主体和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第四,竞争活力效应。区域融合能有效破除产品区域流通壁垒,且由于区域内不同主体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使得各主体的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持续经营能力,就需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丰富产品技术内涵,进而有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区域融合程度的加深能有效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成本优化效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供给,除此以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具备行业特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医疗制造业的发展就需要级别较高的实验室建设投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一般为高新技术企业,这就使得单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加,放眼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相同属性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平台的搭建减少资源浪费,能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此外,覆盖全面的水陆空交通网大大降低各研发主体之间投入品和产成品的运输成本,水、电和其他能源的充足供应保障各创新主体创新环节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产业集聚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研发、生产等不同环节,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中间品投入,涉及多个产业部门,产业内企业经营以盈利为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是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企业会自发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区域转移和集聚,进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产业集群,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这不仅能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还能最大限度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生产集群的创新活力,从而有效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3)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其对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也有更高要求,教育、医疗、环境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增强区域人才集聚吸引力,有益于区域主体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对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效果明显。(4)技术升级效应。信息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不断革新,互联网、5G、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企业的沟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对高新技术产业各环节具有更新再造的功能,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扩展技术溢出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
H2: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如上所述,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成本优化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和技术升级效应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融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将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区域融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效应表现在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两个方面。第一,投资节约效应。区域融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节约效应,能有效减弱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挤出。蔡晓慧等[12]指出基础设施建设对创新投入存在挤出效应,导致短期内创新效率提高缓慢甚至降低。区域融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统一,能够扩大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的使用范围,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进而降低区域内各主体在基础设施方面重复建设的投入,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增多,为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供保障,有利于消除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的抑制作用。长期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潜能,并不会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第二,质量提升效应。区域融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质量提升效应,随着区域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域内不同主体的经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迫使区域内各主体在搭建共享共治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制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发展的眼光和更高的标准指导当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使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需要。鉴于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区域融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能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区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见图1。
图1 区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互动关系
根据分析,本文认为区域融合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为识别这一机制是否存在,构建如下两个模型:基准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3.1.1 基准模型
在控制产业结构(ins)、企业规模(ens)、政府支持(gos)、金融环境(fis)及对外开放程度(ope)等因素的基础上,检验区域融合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关系,基准回归模型见式(1)。
式(1)中i 代表省份,t 代表时间,j 代表控制变量个数,C 为截距项,α 为系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TIEit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REIit代表区域融合水平,controlitj代表控制变量集合。
3.1.2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区域融合是否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产生影响,为此,建立如下递归方程:
式(2)、式(3)和式(4)中,i、t、j、C、α、εit、TIEit、REIit、controlitj涵义与式(1)相同,β、δ 为系数,INFit为中介变量,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1 被解释变量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TIE)的测度有参数法和非参数法,较为流行的方法是运用DEAP 软件或MATLAB 等编程软件计算各省份不同时期的效率值。本文沿袭上述方法,在运用DEA-SOLVER 软件基础上,基于超效率SBM 模型计算产业创新效率值,将该效率值作为当年度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衡量指标。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测算过程中涉及的另一重要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往往存在时滞效应,为保证测算结果的客观性,参考刘凤朝等[5]的方法,最终选择各省份当年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作为产出导向的指标,选择上年高新技术产业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 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年末新增固定资产作为投入导向的指标。
3.2.2 解释变量
区域融合(REI)指的是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开展合作、整合资源寻求发展契机的经济态势,其本质是区域一体化的过程,城市群是区域融合的外在表现和空间组织形式。区域融合程度的评价方法众多,包括价格指数法、生产法、贸易法和指标体系法等。相比较而言,价格指数法以“一价原理”为基础,是反映市场差异最直接最高效的指标,能更真实有效地衡量各主体的融合程度。鉴于此,本文在参考毛其淋等[17]、陆铭等[18]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价格指数法构建全国范围内29 个省份2004—2018 年的区域融合指数,选择食品、烟酒饮料、纺织品、文化办公用品、交通通讯用品、家具、燃料、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共8 类产品价格指数作为价格指数测算基础数据,区域融合指标的构建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建省份间相对价格差异:
第二步,去均值处理:
第三步,将去均值后的相对价格变化取方差,并按照省份平均,得到市场分割指数:
第四步,以市场分割指数为基础,构造区域融合指数:
以上式中i、j、n 代表省份,t 代表时间,k 代表产品数,N 代表省份组合数。
3.2.3 中介变量
基础设施(INF)具体可以分为“硬基建(INF1)”“软基建(INF2)”和“新基建(INF3)”三大类别,参考李雪松等[19]的方法,从交通、通讯和能源三个维度对“硬基建”进行衡量;从教育、医疗和环境三个维度对“软基建”进行衡量;参考伍先福等[20]、郭凯明等[21]的方法,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维度对“新基建”进行衡量,明细指标见表1。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法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测算,变异系数法测算过程如下。
表1 基础设施建设衡量指标
第一步,计算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
第二步,计算每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和权重:
第三步,计算各主体综合指标数值:
第四步,将综合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3.2.4 控制变量
为使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控制能对产业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主要包括:(1)产业结构(ins),用第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比重对产业结构进行衡量。(2)企业规模(ens),可以从营业收入、从业人员数量和资产总额三个维度进行度量,从业人员数量作为一种可变成本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因素[22]。本文用各地区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年平均从业人员的比重来衡量。(3)政府支持(gos),用高新技术产业R&D 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比重进行衡量。(4)金融环境(fis),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5)对外开放程度(ope),用单位或发货所在地计量的进出口总额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衡量。
运用全国29 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西藏和新疆)2004—2018 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各省份统计年鉴,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插值法补全部分指标某些年份的缺失值,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表2 可以看出,本文研究的核心变量在考察期间内变动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均值为0.944,最小值为0.020,最大值为11.852,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值最大差异达到11.832,这说明省份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实力差距悬殊,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区域融合指数的均值为59.074,最小值与最大值的差异为105.633,区域融合指数最大值是最小值的近9 倍,这说明我国区域融合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各省份主体的区域融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硬基建”“软基建”和“新基建”对应的最大值分别是对应最小值的101 倍、8 倍和173 倍,地区差异明显,产业结构、企业规模、政府支持等控制变量也呈现出相同特征。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要保证所使用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单位根等情况,以免模型估计失效造成结果失真,鉴于此,进行如下检验,见表3 和表4。
表3 变量相关性分析
从表3 可以看出,除金融支持与“软基建”的相关系数为0.709 外,其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绝大多数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4,结合方差膨胀因子数值均小于4,我们认为上述变量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4 展示各变量基于LLC 和Fisher 检验方法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各变量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表明所用数据适用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不会造成伪回归问题。
表4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表5 列出不同模型的基准回归结果,模型(1)和模型(2)为Pooled OLS 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不包含控制变量,模型(2)包含控制变量;模型(3)和模型(4)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其中,模型(3)不包含控制变量,模型(4)包含控制变量;模型(5)、模型(6)和模型(7)是在模型(4)的基础上将全国样本进一步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从混合回归结果来看,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17 和0.631,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区域融合程度越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越快,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假说1 的正确性。但面板数据下OLS容易受到序列相关和异方差影响,导致估计失效,因此,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仅供参考,本文将对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细致分析[23]。
表5 基准回归结果
整体来看,模型(3)和模型(4)中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96 和0.573,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与混合回归结果高度一致,因此,假设1 成立,即区域融合程度的加深能有效提高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一方面,区域融合会降低要素流动成本,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创新要素投入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区域融合会推动地方政府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共赢机制,通过建设互助互惠型共享平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成果共享。因此,区域融合程度越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越会随之提高。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87、0.661和0.438,分别在10%、1%和5%的水平下显著,这不仅验证全国样本下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的稳健性,也指出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来看,区域融合对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效果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的总体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解释:一是东部地区一体化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作用已过“高峰期”。东部地区拥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随着城市群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城市群在空间范围上也在不断扩容,城市群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过程就是区域融合效能发挥的过程,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区域融合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释放殆尽;反观中西部地区,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区域融合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技术升级的外溢效应,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外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区域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能充分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
应考虑区域融合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一方面,区域融合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可能存在如下互动关系:区域融合的范围越大,程度越深,越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水平也可能越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新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能从产业层面推进区域融合进程。另一方面,模型不能囊括所有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回归模型可能会存在遗漏变量的问题。为消除区域融合内生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使结果更加稳健,用区域融合的一期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上述关系进行检验,见表6。
表6 展示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见模型(1)和模型(2),其中,模型(1)不包括时间效应,模型(2)包括时间效应。两个模型中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890 和0.859,分别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上文中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考虑内生性后并不改变区域融合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客观关系,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依然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
表6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说明基准回归中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的稳健性,采用以下方法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检验:(1)替代变量法。参考王宋涛等[24]、黄赜琳等[25]的方法,用资本市场分割指数构建区域融合的替代变量进行回归。之所以用资本市场分割指数是因为资本要素的流动性较强,是经济活动主体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参考因素,可以通过资本要素价格差异的大小反映区域融合情况,达到与产品市场分割指数相同的效果,回归结果参见表6 中的模型(3)和模型(4),其中,模型(3)不包括控制变量,模型(4)包括控制变量。(2)子样本检验。除基准模型分区域子样本回归外,采取分时间子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取2008—2016 年全国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参见表6 中的模型(5)。(3)剔除异常值。针对考察期内的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剔除离群值和异常值后再进行回归,结果参见表6 中的模型(6)。上述方法中,尽管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系数大小和显著性存在一定差异,但均能验证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在明确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之后,为了考察区域融合是否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施加影响,弄清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介效应的大小差异,将“硬基建”“软基建”和“新基建”分别带入模型中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具体结果见表7。
表7 基础设施建设中介效应检验
观察表7 可以发现:(1)基础设施建设的中介效应显著存在。无论是“硬基建”“软基建”还是“新基建”,其中介效应均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发挥投资节约效应,减少产业发展公共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性投入的挤出,区域融合可以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质量间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中介效应大小存在差异。“硬基建”“软基建”和“新基建”的内涵不同,其中介效应的大小理应有所区别,三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介效应分别为34.1%、30.1%和42.3%,“新基建”的中介效应最大,“硬基建”次之,“软基建”最小。增加创新要素投入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关键,“硬基建”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交通、通讯和能源事业的发展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投入;而教育、医疗和卫生等社会福利性“软基建”则侧重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者积累健康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减少市场信息搜寻成本的同时,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从这个角度上说“硬基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中介效应要大于“软基建”的中介效应。与“硬基建”和“软基建”不同,“新基建”更加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能扩展高新技术空间外溢的广度和深度,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撑,因而其中介效应最大。
本文基于2004—2018 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基础设施建设在二者之间的作用。回归结果表明:区域融合能够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但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中部>西部>东部;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硬基建”“软基建”“新基建”均能间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从中介效应的大小来看,“新基建”>“硬基建”>“软基建”。
基于上述结论,为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深化区域融合。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验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在区域融合过程中推进,挖掘利用区域融合带来的利好因素。区域之间应实现并跨越经济一体化,实现深度融合,共创目标一致、成果共享型产业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区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的正向传导机制显著存在,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中介效应。在创新效率动能不足的紧要关头,一方面,要补足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质量,通过扩展新领域、引导新主体、创新投资方式等途径加快健全教育、医疗、环保等社会基础服务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适时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充分发挥5G、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高端技术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