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促进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2022-02-18 13:49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津消费旅游

徐 虹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

1 研究背景

1.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背景

2019 年10 月14 日,商务部等14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不仅是满足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有利于城市提升自身发展能级的有效路径。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也把“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激活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2021 年7 月19 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标志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真正落地,有助于发挥五个城市的消费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市场升级和双循环格局的构建。

1.2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与要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指导意见》中指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标是,利用5 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指导意见》明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有六个方面:一是聚集优质消费资源,二是建设新型消费商圈,三是推动消费融合创新,四是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五是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六是完善消费促进机制。文旅融合的过程也是这些重点建设任务的实施过程,新型旅游业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其汇聚优质消费需求、促进新型消费供给、营造时尚消费商圈、改善和谐消费环境、激发创新消费机制方面的带动、促进、引领、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1]。

这六个方面任务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供给基础雄厚以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创新能力强大以引领消费时尚、支撑保障健全以营造持续消费环境。从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要件来看,也无外乎三个方面即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也就是消费活动的需求方、供给方和环境方,三者相互匹配协调才能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健康发展[2]。从需求方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具有强大的汇集本土和国际性消费者群体的能力。从旅游角度来看形成旅游需求的基本条件包括主观的旅游动机、客观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主观的旅游动机需要在旅游目的地畅通的信息传递和有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刺激下才能形成,客观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则与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休闲制度有密切关系[3]。无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离不开整体社会经济实力的强大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

从供给方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具有健全的消费品生产、集合、分销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以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复杂消费需求。从旅游角度来看,旅游目的地需要构建有品质的、便利性和吸引力强大的供应链系统,包括商业服务供应链和公共服务供应链。

从环境方面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包括有形物质环境和无形非物质环境,前者如要有链接全球的高效便捷的交通信息设施网络和国际化消费平台,后者如提供让国内外消费者能舒适消费购物和满意消费的制度环境。《指导意见》中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环境建设,足见链接旅游消费供需双方的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从旅游角度来看,其发展的条件就是要有舒适和美化的消费环境,以满足当代消费者感官和情感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契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环境要求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1.3 文旅融合在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标志着文旅融合新时代的开启。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产物,是不同地方人群活动总和而成的精神的共业,具有显著的时间延续性和空间组合性。旅游活动更是具有显著的时空转换特色的消费活动,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显然离不开旅游目的地独特的资源集合、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长期演变中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现代文化的创造形成了文化的传承性,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空间移动也把不同地域的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这样通过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就将文化和旅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界定也是具有时空特征的概念,从空间上来看,它是一个超越市域、国界走向全球的大范围空间消费的功能城市,人员的流动消费扩大了消费范围和市场规模;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在漫长时间的不断演进和进化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是时间和空间压缩凝聚而形成的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结果。文化、旅游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时空演变的共同性上辩证地统一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成就,这种天然耦合性是本文从文旅融合视角进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分析的初衷和本意。

文旅融合的重要性在于重组文化和旅游生产消费链条,实现深层的交叉融合,实现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增强文化生产消费的市场动力和体验价值,对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国际上知名的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经验来看,都在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和消费便利度上有不凡表现。而要实现在这些表现上的重大突破,必须坚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由要素改革向领域改革转变和深化,在这个转变当中,以旅游领域改革发展为出发点来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仅是一个消费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国家历史传统文化传播、价值观认同、现代城市文明进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复合系统,需求方面的集聚和引领能力、供给方面的创造和制造能力以及环境方面的优化与便利能力等交织在一起,涉及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有机组合,而旅游领域恰巧不是一个单一的消费领域,是集消费、投资与出口为一体的重要经济领域,且这个经济领域具有其独特性,即从属性上讲它是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合体,从活动上讲它是产业性质和事业性质的复合体,从空间上讲它是跨区域和跨国界的复合体,从环境上讲它是硬环境与软环境、商业环境与公共环境的复合体。以这样的复合领域为出发点来挖掘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路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旅融合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健全和旅游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集聚了消费潜能,增强了消费供给,改善了消费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消费舒适性。而城市消费舒适性的提高正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形成基础。所谓城市舒适性是指一个城市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的特性。它涵盖两层意义:一个地方整体环境的吸引力,以及这个地方具有吸引力的事物、环境、事件、设施或服务等舒适物。前者指代城市的地点特征,后者更多指代具体场所特征,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城市的市场认可性和选择性。有学者研究将舒适物分为四类,即丰富多样的服务和消费品供应,如特色餐馆、剧院、购物中心、互联网等;美感和舒适的物质环境,如建筑物风格和美感、气候和气温等;良好的公共服务,包括优质学校和较低的犯罪率等;速度,即交通便利程度和服务速度等[3]。

城市舒适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强调城市的消费功能,如审美、居住、休闲、旅游、健康等;其次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的综合系统,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社会要素、地理要素等;再次与居民追求生活质量的初衷紧密相关,反映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最后是城市地方品质的重要表现,在留住本地居民、吸引外来消费者、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和增进城市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旅融合下的旅游业发展在凸显以上几个特征、创造舒适宜人的消费环境、提升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和消费便利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引领和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文旅融合促进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天津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国际标准、突出特色,扩大开放、内外融合,推进改革、优化环境,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四大基本原则,努力向形成能级持续跃升的消费资源集聚地、国内外闻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繁荣繁华的商业创新城市、交通畅达的流通枢纽城市方向跃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虽然天津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按照现有研究评价标准来看,距离建设目标还有不小差距。知名咨询机构仲量联行通过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六个指标,制定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指数[4]。从图1 的排名来看,天津在率先进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五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也落后于成都、深圳、杭州、武汉、南京、西安、苏州和厦门,位列第13。

图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排名[4]

由马凌等[5]学者做的关于中国城市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的研究中,通过自然舒适物、文化舒适物、卫生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交通便利程度、社会舒适物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26 个城市评价中,天津位列第四类。

从另一项研究成果来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报告(2020)》中,显示了竞争力前30 强城市,天津也排名第13。天津在由基本要素驱动板块、效率增强驱动板块和创新与成熟度驱动板块构成的三大类要素中分别得分184.67 分、212.63 分和207.74 分(三项各自分值为300 分),总竞争力得分605.04 分(竞争力总得分满分900 分)。从得分情况来看,天津在“基本要素驱动板块”的得分刚及格,实力有待增强,其他两个板块得分也仅在70 分左右,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表2 全国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第1~20 名的分力构成[6]

在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审慎思考这些挑战和问题将有助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3 需要面对的八对关系

3.1 城市旅游与城市休闲的关系

要注意把握旅游与休闲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会影响到城市旅游的便利性、规范性和舒适性。从区别来看,休闲是在居住地的消费现象,是在地化消费,体现的是非工作环境,是间断性时间消费,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而旅游是离开居住地的消费现象,是移动性消费,体现的是非惯常环境,是连续性时间消费,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从统一来看,我国旅游业正呈现出“本地化”的新发展特征,异地游客在旅游消费偏好和行为方式上更贴近本地居民,本地居民休闲需求也快速增长,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具体来说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异地游客的“居民化”,即异地游客在旅游消费方式和行为偏好上更贴近本地人;二是本地居民的“游客化”,即狭义上的休闲需求增长,本地居民成为当地一些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游客”。面对本地人的休闲消费和外地人的旅游消费,在追求的目标、行为的习惯、占用的资源、形成的关系、产生的效果方面存在既有差别又有相同的矛盾问题,需要处理好城市空间资源和消费资源的配比结构问题,即解决地方政府在财政能力既定情况下,为本地居民休闲提供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与满足外来散客消费对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需求之间矛盾关系问题,这关系到消费的便利性大小、规范性程度和舒适性高低问题。

表3 近年三大直辖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7]

一个城市本地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是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本地消费环境、氛围和文化习惯是吸引外来游客消费的良好基础,成都这座休闲城市带给游客的吸引力很强就是明显的例子。天津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虽有增长,但总量上与北京和上海相比还有差距,且增速也在下降,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开支率的水平。较低的消费率不利于形成繁荣的消费氛围,也不利于汇集更加丰富的消费资源和供给,降低了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

从外来游客消费来看,“十三五”期间国内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9.4%,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1%,均比“十二五”期间的13%和17.6%有较大下降。入境游客接待量2019 年为198.77 万人次,旅游收入11.83 亿美元,比2015 年分别下降了127.24 万人次和21.15 亿美元。从国内外游客的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都不同程度下降的状况来看,文旅融合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空间还很大,差距也不小。天津市内交通指示牌设置不规范不利于自驾游客人辨识方向、商业服务组织服务态度不佳效率较低不利于游客优质消费体验感受等,也反映了城市旅游与城市休闲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尚未形成。总之,在移动消费现象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必须平衡好外来旅游与当地休闲之间的关系,考虑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舒适的消费基础环境和产品,这既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城市发展在国际上竞争力大小的一个体现。

3.2 工业城市与旅游城市的关系

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不利于城市汇聚高质量消费资源和服务品牌形象的树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在国际上建立享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形象,因此城市品牌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城市品牌是城市长期积淀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的集中表现,体现了城市独特个性,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象。城市品牌具有标志功能、象征功能和认知功能。长期以来,天津市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城市符号与品牌形象中缺乏高品质消费的基本特征,缺乏对形成具有地域特点和本地产业关联的消费引导。如果说工业化时代天津制造业具有产业优势的话,那么在后工业化时代应该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多发力,以平衡两者在城市品牌形成中的作用力量。如何在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业,加大生活性服务业的比重,营造便捷时尚和舒适的消费场景,以旅游化发展思路扭转人们头脑中天津工业强消费服务业弱的偏见,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相互加持的品牌建设之路就成为必须面对的挑战。

长期以来天津在“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品牌打造上倾注了较多资源,但更多限于五大道等建筑资源的挖掘上,“天天乐道,津津有味”也曾入选十大“中国最佳旅游口号”,但是缺乏足够清晰丰富的产品线支撑,在反映新时代天津文化特质和建设成就方面也不够有力。面对既有的品牌定位在营销传播方面的做工精细化、目标精准化和渠道丰富化方面尚有不小差距,智慧旅游方面投入的硬件力度较大,但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应用和品牌传播手段的灵活多样及有效性上缺乏创新,网红打卡点相对较少,吸引年轻人消费的能力尚不足。总之,工业优势明显的城市如何突破非旅游城市形象、营造对客服务的舒适性环境,如何将工业资源转换为旅游消费资源,如何以工业化和旅游化双化路径加强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扩大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等问题有待突破。

3.3 “小旅游”与“大旅游”的关系

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不利于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优化旅游供给结构。从旅游发展演进的历史来看,不同阶段旅游业发展路径是不同的。在“小旅游”时代,旅游形态是单一的观光旅游,推动旅游成长的要素主要是资源和劳动力;而“大旅游”时代,旅游形态是综合的,不仅有观光旅游,还有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旅游、低空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房车旅游等,推动旅游成长的要素也更多的是资本和技术。小旅游与大旅游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旅游产业构筑转型的问题。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形成的配置产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各类围绕旅游需求产生的旅游企业类型也在增多,旅游产业的边界和构成范围也大大扩展,产业融合是促成这种扩展的主要路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就是在这种融合中汇聚了众多的消费者资源,也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微观供给主体,丰富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人群。

长期以来天津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客源输出城市而存在,以旅行社为核心的组团出游市场远大于组团来津旅游市场,来津旅游者多是商务客人和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消费者,主要去处是古文化街、五大道、海河及滨海新区等,体现产业融合新业态的产品开发品类及水平上与游客需求的契合度还不高,尤其是激发游客新型消费需求的创新好产品不多,拥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产业融合的深度、广度、宽度和效度都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新型旅游需求的满足可能触碰到传统部门管理的制度障碍,制约新业态出现的融合中的各项传统规定不突破,难以激发新产品问世,也无法激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满足。总之,现有的制度设计无法保证“大旅游”时代对新型空间形态的需要,进而影响了该旅游形态的发展,制约了消费类型的多样化成长,不利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

3.4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

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不利于吸纳更多国际旅游消费资源和提升城市国际品牌知名度。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来看,既要面向国际消费市场研发产品,也要面向国内消费市场提供产品,当然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个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从不同时期政策变化中可以看出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入境旅游的发展,因为入境旅游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影响力和提高旅游创汇能力是很重要的。然而近些年入境旅游市场接待量和消费额逐年下降,除了客观原因以外,不能不说与天津旅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有密切关系。天津的旅游资源种类齐全,但品级上缺乏世界级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可进入性不够强,尤其是国际航班的拥有量和航次上与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相称。虽然有号称中国前三名的邮轮母港,但是作为母港来说现在更多的还是作为国内邮轮旅游的出发港,且航线也主要是日韩航线,缺乏更远的国际航线,不足以吸引国际游客参与消费,降低了邮轮母港应有的影响力。这种入境旅游消费的非便利性和品牌知名度的局限性制约了天津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近些年天津大力发展商贸会展旅游,形成了若干知名的会展品牌如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智能大会等,商务部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也落户津南,但都是在培育过程中,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市场辐射力和消费吸纳力。总之,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在资源配置、品牌定位、产品组合和营销传播等方面要求不一,不加区分地同等发力,效果会大打折扣的。处理好三个市场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辩证关系,寻找突破品牌知名度低的有效路径,强化天津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增强对国内外消费资源和市场的吸纳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5 基本旅游消费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关系

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不利于刺激旅游商品消费水平提高和物流财流的扩容增效。社会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在不断变化,如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发展型需求和享受型需求,越来越关注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性,越来越追逐情感化、主动化、感受化、情趣化、休闲化等方面的消费。这些变化体现在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其中需要格外关注的是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关系。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交通、住宿、餐饮、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位旅游者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消费、邮电通信消费等。目前天津旅游购物品开发严重滞后,无法在既定游客接待量下带动整体经济效益快速提升,引致游客出境旅游购物消费开支大增,凸显了旅游服务供给结构的失衡,制约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效应的提高。

天津作为一个工商业资源底子雄厚的城市,在有形产品的制造能力上有很好的基础。如果从大的旅游业概念来看,也许天津的旅游服务业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天津的旅游制造业是有优势的,只是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出来。从旅游制造业构成来看有三部分,即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用品制造业和旅游购物品制造业。原国家旅游局将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永久放在天津举办,其用意也是要支持天津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发展。对旅游制造业的三类产品消费者进行划分的话,既包括企业的生产性消费者如大飞机的用户就是各大航空公司,也包括个人的生活性消费者如国内外旅游者。

天津作为老工商业城市应该在旅游制造业供给上发挥基础好资源广的优势,但是目前来看旅游制造业的知名品牌不多,知名老品牌的创新能力不足,实力也不强,旅游购物品的创意设计也乏善可陈,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的表现也不突出。2019 年来津的国内游客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27.7%,入境游客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9.1%,反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这一比例高达50%~70%,可见文旅商品开发尤其是突出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之,在强化天津物流优势和旅游制造业强势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天津旅游业中非基本旅游消费开支的增长,缺乏刺激高水平旅游消费开支的精品和名品的供给与周转,不利于吸纳汇集高质量消费资源。因此,为提高旅游消费水平、缓解居民出境旅游购物外汇支出的压力、改善入境旅游者消费环境,提升天津旅游购物环境、提供高品质的旅游购物产品和服务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6 津城与滨城的关系

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不利于津城—滨城战略的准确落地和各自消费优势的最大化发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有效集聚各类消费资源,形成消费环境的集聚效应,因此一个城市的消费资源空间布局对于城市消费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至关重要。天津现在的空间布局是双城战略,即市内的“津城”和滨海的“滨城”,中间是736 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绿色屏障挑两城的空间结构。津城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心城区消费商圈主要以传统餐饮、购物商店等商业布局为主,已在市场上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市场消费基础。如天津金街就入选了商务部认定的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同批入选的还有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沈阳中街、武汉江汉路和广州北京路);然而滨城作为一个新的开发区和经济增长点,工业设施集聚,大型景区和娱乐设施较多,但是消费类龙头企业不多且缺少爆款服务品供给,客流量远没有达到足够的消费能级程度。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的冲击下,传统商圈日渐没落,新兴商圈尚未成熟,面临着再造商圈汇集消费力量的挑战。因此,双城格局下如何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消费中心,进一步发挥天津作为北方知名海滨城市的作用,港口资源与旅游消费资源如何融合发挥更大效应等问题亟待解决。

3.7 日间旅游消费与夜间旅游消费的关系

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会制约夜间消费需求的满足,也不利于引导和释放年轻人的旅游消费潜力。旅游消费是一种连续时间的消费活动。全天候旅游产品的供给对于提高消费效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各地都在发力挖掘夜间经济的消费潜力。旅游者的夜间消费行为不仅有助于刺激本地居民的消费动机,还能延长外来游客、商务旅行者的留存时间,带动当地消费经济发展。艾媒咨询分析数据显示,2016 年以来,我国夜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0 年底,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 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5%,预计2022 年将突破40 万亿元,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要努力去占领才能带动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速发展[8]。

图2 2016—2022 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及预测[8]

表4 2020 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TOP10 城市

从我国夜间经济发展前十城市排名中可以看出,天津未列其中,而五个培育建设城市中其余四个城市则在前四位,说明天津在夜间经济方面确实差距不小。夜间消费场所吸引力前三的分别为文化艺术场馆、电影院/剧场、夜市/集市。虽然天津在这些文化场馆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加大,但是分布不太均匀,面对市场的运营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夜间经济有所发展,但是数量少、经营内容单一、品质有待提高。对比广州这个夜间经济发达城市,虽然各区占比有差别,但是各区都有自己的夜间经济活动,实现了范围上的全覆盖,便利消费者就近消费。

图3 天津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分布图[9]

从夜间经济未来消费趋势来看,健康消费日益增长,将“食、购、娱、游、体、展、演”等消费场景通过数字化融为一体的融合消费日渐普及,体现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和体验化需求的内容消费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全天候消费受到追捧。这些变化趋势为天津夜间经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准确提示,未来如何营造市内居民夜间休闲消费氛围、合理布局夜间消费场所空间结构和改善消费内容和品质、形成富有魅力和影响力的夜间消费产业链成为必须思考和破解的难题。

3.8 市区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会制约消费市场基础力量的扩大和城乡消费一体化的进步与发展。从旅游者寻求差异化消费体验的规律来看,市区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的游客更多的是来自差异性大的区域消费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市民具有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乡村旅游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期。同样,乡村经济不断壮大的结果也会为市区旅游消费增长提供乡村扩大的市场基础,进而在城乡要素互动、市场互换的前提下实现消费能力和水平的跃升,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创造更加坚实的供给基础和需求基础。

长期以来天津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支出也在增长之中。但是与北京和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也表现在市内的城镇与乡村之间(见表5)。因此要想提高天津国际消费能级,必须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上多下气力,激发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为促进城乡旅游经济上水平提供优质市场资源和需求动力。

表5 2013—2019 年天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情况[7]

4 文旅融合促进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结合以上八对关系与问题的分析,针对实现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生态绿色发展为核心,以为消费者提供优异体验价值为根本,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和环渤海湾区,依托天津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的优势,通过集成组合、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培育城市旅游优质消费环境,提高国内外旅游消费资源吸纳力和组织力,增强国内外旅游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品牌力和影响力,提升本地与国际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构建具有全球美誉度和竞争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为此,提出文旅融合促进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思路与建议,即四个旅游化发展、十大建设工程、四大保障体系。

4.1 坚持四个旅游化发展

从大的思路来看,社会进步、技术创新、需求更迭、消费升级等不可避免地给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方式带来变革与挑战。如果说制造业立市战略的确定表明天津工业化进程已达到较高程度的话,那么服务业强市战略则显示天津到了需要开启旅游化进程以全方位提高消费品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四生和谐的新时期了。

4.1.1 消费要素的旅游化

实现消费要素的旅游化必须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的转型。也就是说要改变以往以传统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开发模式,强化旅游与资本、技术、当地居民生活、城镇化发展、城市功能完善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进而改善和提升旅游消费供应要素的质量和水平,强化资本加持下的旅游大项目建设,提升技术引领下的新型旅游体验,提升当地居民消费便利性和满意度,推进城镇化协同发展程度,丰富城市多功能性,促进城市旅游消费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4.1.2 消费空间的旅游化

实现消费空间的旅游化必须实现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空间系统向以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转型。也就是说改变以往以景区为核心的组团观光旅游消费形态,强化以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为核心的接待散客自驾游客人为主的目的地消费形态,带动目的地消费场景的更新换代。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圈,建设主题突出和品牌产品丰富的休闲街区,营造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的高水平旅游度假区,提升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保护好空间各异的文化遗迹遗产资源,促进繁星点点众星捧月的旅游空间格局的加快形成。

4.1.3 消费产业的旅游化

实现消费产业的旅游化必须实现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小旅游向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大旅游产业的转型。也就是说旅游产业的构成已经不是传统的旅行社、景区和饭店的概念了,而是越来越多的其他产业通过融合的方式来分享旅游消费这个大市场,进而促进工业、农业、体育、医疗、文化等以旅游为平台的产业旅游化过程。在产业旅游化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也激发了日益丰富的旅游消费类型,带来了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优化,为新时代时尚消费需求的涌现奠定了坚实的宽产业基础。

4.1.4 消费管理的旅游化

实现消费管理的旅游化必须实现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向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的转变。也就是说要改变传统的“小旅游”下的行业管理与“大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监管不相适应的局面,向着更加广泛的旅游领域下的经济、文化、社会统一管理体系转变。旅游消费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旅游管理也具有产业和事业的双重性质。在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要解决跨部门、跨地区、跨产业的融合协作问题,以旅游化管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协同并进,为旅游消费便利化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4.2 实施十大建设工程

从丰富消费产品体系的角度看,要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处理好前面提出的八对关系问题,以消费市场需求变化和优势产业资源为前提,创新实施促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十大建设工程,以此带动天津改进和完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体系,提高对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和服务力。

4.2.1 实施智慧旅游名城工程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与实体旅游产业链、旅游价值链相结合的产业互联网旅游平台,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是扩大优质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二是积极推动景区门票预约、无人餐厅、人工智能服务员等智能服务创新发展;三是实施数字化、智能化城市规划建设,强化云端服务、智慧文博等数字管理,构建以智慧和智能为核心的文旅产品生态系统;四是大力发展富有潜力的技术性旅游。所谓技术性旅游是指具有技术或技能含量的旅游形态,旅游者通过掌握一门特定技术获得旅游体验的方式,如登山、马拉松、滑雪、滑翔、游艇、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等都属于技术性旅游形态。结合天津作为旅游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可以通过技术性旅游的发展带动制造业产品创新生产销售和工业旅游发展,形成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制造化支撑相辅相成的技术性旅游体系。

4.2.2 实施美食旅游名市工程

美食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是美食体验,它是五感体验的基础载体。识别美食旅游的客人需求、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美食商圈、满足不同食客的需要是提高商圈影响力的必然选择。一是完善高端美食体验环境,在高端酒店、会所和酒吧提供精致化食品酒水服务,在意式风情区打造国际饮食荟萃体验区;二是培育特色饮食和地方小吃街品牌,合理布局地方特色的早餐点和夜市街,营造有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便利百姓消费和游客体验,提升改造食品街业态类型,丰富服务品种;三是发展线上美食系统,开展主客互动的美食比赛,推出“四季荟·食在津门”系列活动,将美食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四是大力挖掘乡村养生美食潜力,将功能农业价值融合到在地食材加工中,创造不一样的美食体验,将乡村土特产加工成既美观又美味的旅游购物品,形成带得走的美食好产品,丰富自驾游的后备箱内容。

4.2.3 实施医疗康养旅游工程

充分挖掘天津丰富的中医药保健康养资源和现代生物医药开发力量,结合旅游市场对医疗健康产品的强大需求,以健康医疗市场全面开放为重点培养旅游消费新热点,开发医疗康养旅游系列产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将医疗旅游定义为以医疗护理、康复修养为主题的健康管理和旅游服务。它可以分为以医疗服务为主的重医疗旅游和以康复疗养为主的轻医疗旅游两类。按照中医理论来说,还可以扩大到治未病的康养旅游,由此形成大健康旅游。

天津拥有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的旅游资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全国仅两家的“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实验室获批全国第一个中医药国家重点研究室,天津还有以张伯礼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界知名专家团队,社会影响力巨大。天津应该利用医疗养生资源和力量,开发医疗健康旅游产品,促进国内外医疗旅游市场集聚天津。

建议在天津静海区建设以医疗教育、医疗康复、康养健身、运动休闲、中医保健等为一体的医疗健康旅游城市综合体。申请国家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示范区,高水平建设依托静海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以中医药领域的医疗资源为核心,成片开发面向国内外游客的,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综合服务示范区,借助免税区政策对医疗器械进口实行零关税,扩大境外资本在先行示范区设立医疗机构的扶持政策落地,鼓励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商业医疗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激发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带动天津中医药教育、生物工程产业与旅游服务业协同发展,提高天津国际消费中心的品牌知名度和增强康养消费凝聚力。

4.2.4 实施“津夜美”休闲体验工程

适应夜消费需求大增的变化趋势,培育激发夜游经济发展的氛围和产品,努力形成集夜景观光游憩、夜间文化休闲、夜市餐饮消费、夜间购物娱乐等于一体的“夜间经济”体系,将天津夜晚打造成释放想象力与活力的时空载体,全力打造知名的“津夜美”文旅品牌。一是提升夜游街区的人气,在巩固天津海河夜游知名度基础上,丰富金街、古文化街、时代奥城等街区业态,将商业文化与津派文化结合作为主线,配以声光电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夜游路线;二是丰富夜游文化消费场景,在津湾广场开发“夜游+流行音乐·青春活力”体验项目,在小剧场开发“夜游+曲艺·快乐今宵”演出项目,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开发“夜游+审美·穿越古今”提升项目,在书店开发“夜游+书吧·轻松益智”赋能项目等;三是提升“夜游小吃美食品尝荟”形象,在传统的几条夜市街区上再丰富品种,增加日料、西餐、火锅、小吃简餐、烧烤、川菜、咖啡、茶餐厅、甜品等热门种类,此外可再开发一些特色更加鲜明的小吃微街区,增加一些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手打柠檬茶之类的专门店,方便人们消费,也有利于分散人流营造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四是发展一些夜市+购物等零售消费业态,如服装、化妆品、家居、珠宝等,此外健身、运动、玩具文创、亲子乐园、美容美发、宠物等业态也会营造消费人气。

4.2.5 实施自由购物天堂工程

大力实施以物流带人流激发国内国际双循环消费的局面。设立国际旅游自由购物区是由服务企业向服务消费者转型的积极探索,是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国际旅游自由购物区的设立不是简单的免税购物区,而是以购物旅游为切入点,升级扩大旅游消费能级,为第三产业创新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集合推进旅游税收、金融、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带动旅游产业升级和旅游新业态发展,激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和动力。

天津可在滨海新区邮轮母港地区设立国际旅游自由购物区。一方面自由购物区通过免税、补贴等形式吸引我国出境游客喜欢购买的知名品牌入驻,消除同一商品的国内外价差,让游客不出国门即可满足消费国外知名品牌的乐趣;另一方面,自由购物区通过汇集我国各地自主知名品牌商品入驻购物区,通过离境退税政策,激发国际游客购买我国优质品牌商品,弘扬我国制造业成就和传播我国悠久的文化。自由购物区不仅是国内外游客购物天堂,还应是娱乐高地,即自由购物区应以天津商贸文化为主题,集合休闲娱乐、康体保健、特色餐饮、度假酒店、特色体验区等于一体,将天津商贸中心城市、物流集散地和北方最大滨海城市优势发挥到极致,创造“在津买国际卖国际”文化购物形象。为方便客人消费可在市内选择特定地点设立连锁经营店,也可在五大道等主题街区设立主题性自由购物店。此外,在购物商圈的营造上做好规划,形成小集聚大分散布局,带动购物商圈空间布局合理化和消费体验便利化。

4.2.6 实施优质会展旅游工程

一是抢抓大量国际展会东移的有力契机,不断开辟新的会展旅游项目,尤其是国际高水准的生产性消费展会,支撑天津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再上新台阶;二是继续深化完善现有高端展会水平,提高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智能大会等高水平国际论坛服务质量,努力推进将全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升级为国际旅游制造业博览会,吸引更多名品参展落地经营;三是研究增加一些有潜力的新会展项目,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如围绕人类康养需求增加医疗医药健康展览,将生物医药技术和中医中药技术产品等建设成知名会展品牌,带动健康消费市场汇集于津门;四是加强5G 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线上云展会的推广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持,促进线上电商+线下实体体验店的混合业态大发展,打造永不落幕的会展经济体系;五是完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周边的住宿、餐饮、商贸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会展服务消费的便利化程度。

4.2.7 实施知名研学旅游工程

旅游不仅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成长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旅游方式促使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社会建设状况,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天津具有丰富先进的教育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工商业发达城市,“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品牌较为成熟,津城和滨城都具有丰富的研学旅游资源。一是抓住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深入挖掘长城和运河沿线的文化元素、文化遗产、文化基因、文化形态、历史事件、重大工程、标志性景观等内涵,形成具有文化目的的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二是要充分利用制造业立市的良好制造业基础,促进现代工业化建设成就成为传播工业文明的载体,将工业旅游融入研学旅游创意设计之中,加大研学独特性建设力度,实现工业研学项目与工业基础强化和游客学习成长目标的叠加;三是加大研学旅游项目的自然教育功能,将乡村农耕文化、滨海海洋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科学文化、近代历史文化、武术体育文化等融入研学产品之中,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成长之路转变为现实。

4.2.8 实施滨海亲水度假工程

紧扣天津滨海亲水且距北京巨大市场最近的港口城市的地域特色,全力打造亲水度假建设工程。一是培育“国家海洋旅游度假综合体”示范区,探索引领海洋旅游综合体国家级标准的制定,丰富和提升不同层级度假酒店的建设,形成供求有效互动的度假综合体;二是重点发展海洋科普沉浸式体验旅游项目,延伸国家海洋博物馆功能,建设以娱乐、运动和情景模拟为特征的国家海洋乐园,增加海洋文化体验;三是在汉沽八卦滩营造国内首家海洋军事教育拓展基地,依托基辅号航母,建设军事主题酒店、沉浸式海战体验馆、航母主题度假乐园,植入国防教育、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业态,形成海洋军事主题乐园;四是建设海洋夜间度假乐园,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创意设计丰富临海度假景观建设,完善妈祖文化园内容,形成观星、听海、美食、益智、修身、健心为一体的北方海滨度假胜地;五是以邮轮旅游为基础构建环渤海湾旅游经济协作圈,鼓励吸引有实力公司建立邮轮母港旅游公司,开发东北亚区域线路,将天津纳入国际邮轮旅游“一站多程”航线,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互动平台。

4.2.9 实施文化乡村旅游振兴工程

在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和闲置资源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形成“都市—乡村”相互促进和互相支撑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一是鼓励和推广文化赋能乡村工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乡村,分批次实施“共享村落”计划,通过在财政金融上提供一定额度支持、对乡村创业者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补贴或奖励等方法引导促进乡村民宿、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产业发展;二是选择基础好的乡村建设“津津乐道·乡村好时节”体验基地,将乡村休闲度假作为一种社会生态和消费生态予以推广复制;三是激发乡村多功能价值潜力,实施“市民下乡,农品进城”工程,释放乡村资源变资产的制度潜力,鼓励社会创业者带着资金、技术、市场等开展乡村建设,营造符合市场消费需要的消费场景与产品;四是激发文创下乡动力,打造“乡村美景、乡旅人家、乡土美食、乡亲好礼”乡村文旅融合四大品牌,将传统农品通过创意开发提升消费美感和价值。

4.2.10 实施国际旅游集群打造工程

加大力量改变入境旅游人次下滑的局面,实施两个“双城叠加”策略,即一方面对外实施天津—北京叠加营销策略,借与北京国际知名城市的双城叠加策略强化国际市场上两个超千万大城市的双星消费名城形象,在差异化产品基础上形成消费态势的互补,吸纳国际级消费资源汇聚京津双城;另一方面对内实施津城—滨城叠加营销策略,借建设736 平方公里绿色屏障工程战略促进天津树立生态旅游消费名城建设形象,形成多圈层消费市场定位,即内圈津城—滨城互换客源形成休闲—娱乐—旅游的内圈市场;中圈天津—北京互换客源形成京津滨海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旅游的国内区域市场;外圈环首都城市群—全世界互换客源形成商务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的国际知名消费市场。三个圈层的市场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产品设计、服务组合、形象打造、文化传播、卖点推广上要有所差异,提升城市资源和产品集群化发展程度,上规模、提品质、扩影响,形成国内唯一的双子座超大城市组合旅游营销策略,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吸纳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促进国际旅游消费活动,要不断完善旅游消费便利化服务程度,为入境签证需求提供便捷服务,提高邮轮母港和码头的游客出入境管理效率,为境外游客入境旅游消费提供便利条件。

4.3 构建四大保障体系

4.3.1 加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一旦旅游成为人们对异地生活方式的体验,城市就成为游客和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旅游资源对城市旅游固然重要,但地铁、公交、出租车、WIFI、执法警察、开日杂店的市民等所有的城市生活元素都可能成为游客消费决策和满意评价的依据。因此,调动城市商贸、绿化、体育、文化、电信等部门形成合力,营造大众便利消费的基础服务支持系统,形成为商业服务良好运行提供坚实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4.3.2 培育市场主体激发消费供给潜力

消费的成长离不开生产供给结构的优化,更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强大。要引导不同类型规模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创新商业服务产品供给,出台系列帮扶政策,减免税费,提供产品创新信息和建立创新引导基金,鼓励与海外知名企业联合开发,丰富商业服务类别和提高服务品质,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消费便利度,培育强大的市场主体网络,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多业态、多品种、多等级、高品质、高美誉度的时尚产品体系。

4.3.3 加强休闲教育和赋能消费措施系统化

要赋能消费就需要培育消费者高品质消费意愿和能力,需要从小做起,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只关注智力成长向全面发展的人的进步方面转变,促进消费者体能增长、技能增加、智能丰富,从追求好玩到玩好,要在教育赋能、技术赋能、时间赋能、环境赋能、文化赋能上出台系列支持政策与举措,引导消费者提高旅游消费审美能力和追求,促进消费者消费领域扩大、层级提升和效能提高。

4.3.4 推进制度创新为新消费成长助力

积极推进带薪休假法规的落地实施,为后工业化社会旅游化发展创造闲暇时间基础,创造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推进旅游管理向社会化方向迈进,突破产品创新中的制度障碍,形成促进消费制度出台的部门协商机制,为房车上路、营地建设、低空飞行、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形成扫清障碍;激发市场力量介入旅游开发,扩大行业协会的引导、监督、服务力度,创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新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发展壮大。

猜你喜欢
天津消费旅游
如果天津有“画”说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
旅游
新消费ABC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