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倩 李宝琴 曾雪璐 刘 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于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的医学态度、形成良好医德医风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全面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2]。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中明确指出,在医学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旨在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学业发展、生涯规划等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生涯教育既有知识传授,也有技能培养,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能够起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升华,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4]。职业生涯课程思政建设能充分提升生涯课程的边际效用和内涵建设,扩展其育人效能[5]。授课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奠定基础[6]。
医学是护卫生命的科学,珍惜、爱护生命是医务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7]。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现代医学理念已经转变成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使命担当感、职业道德感以及爱岗敬业情怀,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医学中的融合[8],助力医学生成为具备人文精神、奉献精神、仁爱精神的医者,引导医学生树立“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的职业价值观,明确大医精诚、仁爱友善、济世救人、勤勉慎独、尊重同道等医德规范[9]。
医学生生涯课程思政目标能够对接医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国家医疗战略。通过培养医学生自信、医学专业精神和医疗行业情怀,提高医学生专业忠诚度、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医学生传承中医文化、挖掘中医智慧、树立专业信心、培养医学思维,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从医信念。
医学生应树立“尚医之德、达医之理、学医树人、行医为民”的职业理想[10]。生涯教育能培养医学生为国服务的道德情操、为民立志的爱国情怀和与国一致的爱党之心。同时,明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带给医学生的时代责任,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职业理想,鼓励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中,为提高我国医疗行业的世界竞争力贡献个人力量。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模式固有化的问题,仅依托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系统性和多样性不足[11]。多数生涯课程思政建设依托于课堂授课,教师通常采取“单兵作战”“大水漫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能通过单一的课堂学习进行被动的思政元素灌输[12]。同时,部分医学院校以线上教学资源融入思政元素为主,缺少对思政元素的实践与强化环节,难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理论源于西方国家,例如传统的人职匹配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以及后现代生涯理论等,这些理论渗透了西方价值观,过分强调个人需求与得失,鼓励个体依据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需求进行职业规划,将自身和国家进行对立区分,缺少对于医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国家情怀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塑造[13]。若仅将思政元素碎片化地加入到生涯教学体系中,将无法实现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和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生涯教育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但未深入挖掘、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载体。单纯以理论讲授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存在空洞教育和“填鸭式”灌输的弊端,导致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学生政治认同感低、课堂模式僵化等问题[14]。同时,生涯教师作为传播思政元素的重要载体欠缺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课程思政建设侧重主导性、灌输性、政治性,存在主体性、引领性、实践性、亲和力、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难以落实课程承载的德育功能[15]。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强调对知识、技能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于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以及职业决策等方面技巧与方法的掌握情况,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政治思想以及道德情感等维度的评价,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缺少落地性与实效性。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注重终结性考核结果,忽略过程性评价,同时课程评价主体较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对自身以及对他人思想政治素养维度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为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知、思、行”统一,医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课堂强化+实践体会”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型,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图1)。其中,以线上教学方式拓展思政元素融入途径,以课堂教学方式对思政元素进行聚焦与强化,最终以实践与应用为落脚点升华线上与线下思政融入效果,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发挥整体效应。课程思政的融入是以学生为中心,逐步从“灌输”走向“互动”、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封闭”走向“开放”[16]。因此,以“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框架基础,能够进一步推动职业生涯课程的全方位思政建设,实现有温度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教育与思政建设的有效嵌合衔接是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核心,医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课程四大核心内容为中心,挖掘“本土化”课程思政元素(图1),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思政育人元素的生涯课程内容体系[17]。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三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型
3.2.1 积极自我探索,塑造人文素养 思政教育加深了医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性格以及职业价值观等维度的自我探索。引领医学生在提升个人临床技能、综合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敬业诚信的职业操守。加强医德教育的渗透性,帮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和大国智慧,使我国大医形象鲜活起来,引导学生将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融合,协助医学院校培养具备良好的医学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人文关怀素养与医德修养的医学人才。
3.2.2 解析职业世界,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职业世界探索通过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医疗行业的职业环境,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明确我国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以及医疗行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行业发展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引导学生发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职业信仰,厚植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情怀。
3.2.3 高效选择执行,勇于探索实践 思政教育的引入能够引导医学生把握就业形势,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协助医学生进行高效的职业选择,培养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判断能力。引导医学生在面对医学专业学科难度大、学程长等特点时做好当下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给予学生将职业目标付诸行动的方向和路径,鼓励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奋斗精神,在求医的奋斗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3.2.4 主动评估调整,持续创新突破 通过课程思政的落实,鼓励医学生根据外部职业世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能力素质进行职业选择的反馈和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培养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身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理论解决医药领域出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医学生动态地对自身医学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自我管理技能进行评估与调整,敢于创新、实践与突破,努力成为具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未来医者[18]。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载体引导医学生学习、接收、传播、践行课程思政元素[19]。首先,教师应利用互联网的各种形式进行探索教学,借助线上课堂利用自主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模式[20],布置学生观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类线上慕课以及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纪录片,并在线讨论我国医护人员在抗疫中彰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了医学生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其次,线下思政建设坚持以渗透式方式融入思政元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与情境式教学法,通过课中引入医疗行业相关案例,培养医学生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采用情景式教学法,组织学生以热议的医疗行业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以及情景模拟,训练学生抽象的哲学思辨和道德思考能力,提升医学生伦理道德素养;最后,生涯课程应采取实践教学法与体验式教学法指导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实践、社会实践与校园实践,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提前体验临床实践,在提高临床技能的同时,塑造个人的医德医风,增强个人的医德意志,鼓励医学生以“悬壶济世”的庄严使命到国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社会实践与就业,助力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发展,通过组织医学生参与身边的抗疫医生、国医讲堂、医疗情景模拟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校园活动,以校园文化熏陶人、感染人、塑造人,进而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其职业精神能够在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21]。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推动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涯课程应建设“多元化、多主体、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首先,评价方式在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进行整体考核。其中过程性评价项目“多元化”,包括线上资源学习、线上章节测试、线上讨论、思政教育等;其次,“多主体”体现为合理制订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比例与权重,其中学生自评使学生成为监控自身职业发展与思想政治动态的主人翁,学生互评则通过对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建设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性;最后,在对生涯教育内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评价维度上,增加对学生态度、价值观、情感的思政评价,根据学生对自我探索、职业探索、选择与执行、评估与调整四部分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要素的掌握情况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评价[22]。
在探索教师队伍思政培育机制过程中,首先要构建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思政专职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教学知识链团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保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三者的有效融合。生涯教师在备课研讨中挖掘的思政元素要经由思政课教师论证分析,确保思政元素的准确性、严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23]。同时,医学院校应开展针对生涯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只有生涯教师成为思政元素的信仰者、挖掘者、传播者,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医学职业精神[24]。生涯教师本身就是课程重要的思政元素,教师应以新时代党中央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政素养,将高尚的师德原则以及规范深植于心,做到立德修身、言传身教、知行合一[25]。
医学生的三观教育是生涯教育的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医学生成长的思想基础,可为他们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功能,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素质能力训练,在职业生涯教学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局面,协助医学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德能兼修、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医学创新人才[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