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岚 孙丽蕴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10
头疮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头部斑片或丘疹、鳞屑、结痂,毛发折断脱落,瘙痒明显的皮肤疾患。根据中医古代文献中的论述,头疮之病名虽可泛指头部疮疡,但观其病症及用药描述,多与现代医学中的头癣类似。本病常见于儿童,传染性较强,中医认为头疮的病机为膀胱、督脉二经湿热生虫作痒、脾胃湿热蕴蒸所致,并与虫邪、胎毒等传染因素密切相关。从中医古代文献出发,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非常必要,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该病,并对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所启发。
头疮的病名最早来自成书于战国的《周礼》:“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1]《说文·疒部》言“疕,头瘍也”“疡,头疮也”。东汉郑玄注:“疕,头疡,亦谓秃也。”[2]指出“疕”与“秃发”有关系,脱发是最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视为关于头疮的最早记载。据赵鸿君[3]考证,春秋时期“疕”为头疮专名,《内经》中“瘍”不单指头疮,而是全身之疮,另有“痒”通“疡”,指因心情郁闷焦灼所致的头疮病。
明代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对《周易》注解:“辛苦者,头疮曰疕,身疮曰疡。分治者,医各有能也。”[4]提出头疮不同于身疮,应当分而治之。根据明代《医学入门》的记载:“脑发五种:头疮,风屑,白秃,软疖,大头肿。”[5]六腑阳毒上蒸于脑,古谓发脑、发鬓、发眉、发颐、发背,头疮即为脑发五种之一。
头疮在中医文献里的症状表现与用药与现代医学中的头癣类似,根据致病菌种的不同及病情表现的差异,可分为白癣、黄癣、黑癣和脓癣[6]。现代医家认为古籍中白癣称之为“白秃疮”,黄癣称之为“赤秃疮”“肥疮”,脓癣称之为“黏疮”,黑癣临床少见,文献中少有记载[7-8]。
白癣称之为“白秃疮”。白秃疮出自《刘涓子鬼遗方》卷,《神农本草经》始见“白秃”一名,因其头生白屑,发落而秃成疮命名,《诸病源候论》记载“有虫,白痂甚痒,其上发并秃落不生,故谓之白秃”[9],历代著作中的病名演化经历了“秃疮”“白颓疮”“头秃疮”“癞头疮”“白瘑癣”“癫头疮”“瘌痢疮”等名称,俗称“蛀毛癣”“白鼠痢”。
黄癣称之为“赤秃疮”“肥疮”。赤秃疮出自《诸病源候论·赤秃候》:“此由头疮、虫食,发秃落,无白痂,有汁,皮赤而痒,故谓之赤秃。”[9]肥疮被用来称为头部黄癣的记载可追溯于10 世纪丹波康赖《医心方》中用鲤鱼治疗“小儿肥疮”[10],因头发处结肥厚黄痂故名,如《外科真诠》所载“肥疮多生小儿头上……上结黄痂”[11]。肥疮一词在古籍中的内涵并不统一[12],与白秃疮也有交叉的部分,因其多发于小儿,故亦称为“小儿白秃(疮)”“小儿秃头疮”“小儿癞头”“小儿腊梨疮”等;因其有特殊臭气,且愈后致秃,形似钱币,故称为“鸡粪秃”“秃疮”“白秃癞痢”“白秃堆灰”“赤秃”“钱癣”等;因其疮脓结痂,损及毛发,其形似癞,故又名“癞头疮”“黄癞痢”“蜡梨头疮”“堆砂癞痢”[13]等。有学者建议将黄癣的中医病名定为“腊梨”[13]或“黄癞痢”[13],但古代医家大多认为“腊梨”[14]“癞头疮”[15]指头疮后期秃发后的病名。
督脉为阳脉之海,头部为诸阳之会,阳盛则热,外感胎热及热毒,二阳相灼,火热而生疮。如《外科大成》载:“夫头为诸阳之首,而疮亦属火,乃二阳相灼所致。”[16]《医学入门》云:“六腑阳毒聚顶,惟太阳膀胱主之,久积痰火湿热,上蒸于脑。”[5]
白秃疮与肥疮虽同为头疮,但病机不尽相同。白秃疮系足太阳膀胱、督脉二经受风湿热之邪侵袭,生虫所致;风邪外袭则起白屑,热邪甚则致秃发,病程日久则伤及毛囊而不生发。《疡科心得集》提出:“白秃疮者,乃足太阳膀胱、督脉二经受湿热,生虫作痒,疮痂高堆是也。风袭则起白屑,热甚则秃,久则伤孔而不生发。”[17]肥疮是风热之邪聚于太阳经,热毒乘于阳经,两阳相灼而成疮,火性炎上,热毒上攻,故疮生于头,如《洞天奥旨》认为“头上乃太阳经也,身感风热不散,而毒乃浮于头上,遂生此疮”[18]。小儿为稚阳,更易受邪。《幼科证治准绳》提出:“小儿头疮,是六阳受毒热而攻头成疮也。”[19]孤阳于上,阴不敛阳,致使头疮久不愈合。《痘疹心法》记载:“所以头疮不收者,孤阳无阴也。”[20]
以巢氏《诸病源候论》为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等皆认为,小儿头疮多因其本为纯阳之体,脏腑不和,与外感风湿之邪相搏结,发于头部所致,“小儿头疮者,由脏腑有热,上冲于头,外被风湿,复相乘之,搏于血气而生其疮,故曰头疮”[21]。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真阴未足,阳火上浮,气血不潮,热毒乘于血分,上攻于头则发病。《疡科心得集》辨析道:“肥疮生于头顶,乃脏腑不和之气上冲,血热之毒上注。小儿阴气未足,阳火有余,故最多犯之。”[17]
《外科真诠》关于本病“由胃经积热生风所致”[11]的论述进一步指出脏腑不和主要是脾胃湿热蕴蒸,生风作痒。同时,因小儿嗜食煎炒油腻之味,多食水果等易生湿热之物,脾主运化功能稚弱,久则湿热生虫。《洞天奥旨》指出:“以小儿好餐水果,湿气留中,一遇风热,聚而外出……头上秃疮因而生虫。”[18]
由于母亲妊娠期感受毒邪,多为风热之邪,攻及胎儿,胎毒湿热上注发为头疮,“小儿头疮者,风热胎毒也”[22],《古今医鉴》《幼科证治大全》等皆秉承此种观点。陈士铎《洞天奥旨》指出“秃疮乃胎毒”[18],并提出“其实亦因父母生儿之前,不节色欲,或服热药浪战,频频泄精,以致胎中受毒,不能即散,而小儿之首受之”[18]。《幼幼新书》则认为还有肾气上冲之故,“头疮多因胎热,及肾上冲之所为也”[23]。
虫邪侵袭与头疮的发病密切相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有“白秃”,指出其病因是“蛲虫发动”[9],若气血虚弱,血虚则生风,虫邪与风邪相乘,上发于头而成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将这一病机发展为“小儿头有秃疮者,按九虫论云,是蛲虫动作,与风邪相乘,上于头之皮肤,搏于血气,伤其荣卫而所生也”[21],并由伤于荣卫之不同而区分白秃和赤秃,“荣为血,受病则为赤秃,卫为气,受病则为白秃,荣在内,邪稍难干,故患赤秃者少,卫在外,邪易得著,故患白秃者多”[21]。
在古代,头疮很多是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导致的,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说:“小儿失于沐发者,便生此疮也。”[21]头皮清洁不到位,或污手摸头,或枕头不洁,或接触患者戴过的帽子和梳子,感染毒邪,结聚不散则成疮;剃刀不洁亦可传染,剃头后腠理开疏,风邪袭入,致气血不潮,皮肉干枯而发为头疮。明代《外科启玄》称:“小儿头上多生肥黏疮,……皆因油手抓头生之,亦是太阳风热所致,亦有剃刀所过而成。”[24]因此,避免这些易感因素对防治头疮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头疮之病因,内因可推及经络和脏腑,阳经湿热多发为白秃疮,脾胃湿热蕴蒸则易发为肥疮,外因则常离不开虫邪为害。湿热蕴积易生虫,皮肤腠理失于密固,虫毒与风湿热邪互相搏结,乘于血气而发病,虫动则痒,可互相传染。《外科心法要诀》将病机总结为“秃疮风热化生虫”[15],古人所认识到的“蛲虫”,与现代医学浅部真菌感染的观点相似。
本病有传染性,好发于儿童,流行地区成人亦可发病。万密斋载其“或父母之传,或兄弟姊妹之相授,乃遗毒之气也”[25],指出了头疮尤其在家人之间更易传播。
3.2.1 白秃疮 ①皮疹大小:《外科真诠》言“初起小者如豆,大者如钱”[11]。②皮疹初起形态:表现为头皮表皮剥脱,毛发根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灰白色鳞屑斑。《寿世保元》载“头上白点斑剥,初似癣而上有白皮屑”[26],《幼幼新书》描述为“痂高堆起,白屑满盈”[23]。③皮疹进展形态:随着病情进展,皮疹渐渐结痂,发失所养,病灶区毛发折断。《诸病源候论·白秃候》记载“言白秃者……白痂痒甚,其上发并秃落不生”[9];《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渐渐作痂,以成其疮,遂至满头发落逮尽,若刮去其痂,则疮皆是孔眼,大小不等,如虫之窠,有脓汁出,不痛而痒,痒乃不可禁,是知有虫为风也”[21],形象地记录了其皮疹的典型表现。④自觉症状:瘙痒难忍,疼痛不著。因虫邪“细微难见”化风而作痒,如《外科心法要诀·秃疮》记载“瘙痒难堪却不疼,白痂如钱生发内”[15],表明了本病痒而不疼的特点。搔抓易导致继发损害和感染,“抓破津水,结白脓痂”[27]。⑤预后:白秃疮青春期可自愈,不留瘢痕,新发再生。
3.2.2 赤秃疮/肥疮 ①皮疹初起形态:初起头皮毛发根部有红色丘疹或小脓疱,形如粟米,皮损较为局限,渗出明显,“但一两处生,其痂并不白硬而干,时时常有浓血湿汁”[21]。当与白秃疮鉴别,白秃疮“生白痂成个而不相连”,而肥疮“生黄痂成片有脓”[16]。②皮疹进展形态:皮疹干后形成碟形硫黄色痂,逐渐蔓延扩大,肥厚发黏,边缘翘起,中央微凹陷有毛发贯穿[8]。如《外科真诠》所述:“初发小吻,瘙痒难堪,上结黄痂。”[11]黄痂脱落后可见糜烂面,疮面渗出物更多,“黄水流下即沿生,渐至眉耳”[28];痂皮更为肥厚,“厚痂黄汁,汁流又成疮”[14]。③自觉症状与气味:瘙痒明显,搔抓而成的血痂堆叠满头,如“遇夜被鬼舐之”[21],也被很多医家区别于“白秃”而称其为“赤秃”。古籍文献中少有提到肥疮的特殊气味,但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有鼠臭味[29]。④预后:病程缓慢迁延,若不及时治疗则痂皮变硬,日久蔓延成片,“硬痂遍满”[20],“遍头皆是,终年累月而不愈矣”[21]。毛发干枯,根失荣养,终至虫蚀发尽,“头疮鬓发焦”[30]、“鬓发秃落,无复生荣”[31]、“年深日久,发焦脱离”[11]等记载均描述了发根失去固有光泽而易折断脱落,形成秃斑。《古今医统大全》总结道:“渐成满头,其势遍延,久而难变成光秃,并不生发,俗名腊梨,不可不早治也。”[14]
小儿头疮的主要兼夹症状包括目赤、尿黄、烦躁等,如“眼目赤涩,小便如血,口中气急,身体紫色,腹胀躁烦,多啼不乳”[21],记录了其伴随症状以热证为主。成年人则表现为“疥癣头疮,洞泄青白黄沫,下痢脓血,腹满喘咳,耳鼻生疮,发稀作穗……皆其证也”[32],伴随症状多种多样,其中又以消化系统症状最为显著。
头疮“散而片片白痂,燥痒又类白屑”[14],白屑风也有白色鳞屑,但《医宗金鉴》记载其临床表现为“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15],一般伴头发细软稀疏脱落而无断发,可与头疮相鉴别。
《医宗金鉴》描述发际疮:“此症生项后发际,形如黍豆,顶白肉赤坚硬,痛如锥刺,痒如火燎,破津脓水,亦有浸淫发内者。”[15]描述其皮疹初起于毛囊口,为炎性红色丘疹,很快即变成小脓疱,痛痒相兼,不具有传染性,头疮则“白点斑剥”[26],痒而不痛,可传染,应不难与之鉴别。
《外科正宗》记载:“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33]虽与头疮后期脱发相似,但患处头皮光亮无鳞屑,无断发,应注意两者鉴别。
头疮的治疗当首辨轻重,正如《洞天奥旨》所言“疮轻者,外治即痊;疮重者,必须内外兼治”[18],治则为消风除湿、杀虫止痒、养血清热,法当解陈莝之积热,导心经之烦躁[16]。内外兼治时,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和血,外治宜祛风杀虫、润燥止痒,“俟毒气少解,方外用药以涂之”[17];《推求师意》进一步提出“治当饮以凉肌、和血、散湿热怫郁在皮肤之药;外以杀虫、润燥、解痰涎凝结腠理之药敷之”“内使之降,外令其散,亦敷以杀虫、退热之剂”[34]。
头疮之内治,历代医家均以防风通圣散为基础方治疗,如《外科大成》记载“宜以防风通圣散俱用酒浸过,焙为末,每日三服,量见大小,食后白滚水调服,服至头上有汗出为验”[16];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则用消风通圣散除大黄,亦用酒蒸,水煎热服[25];《疡科心得集》载“宜内服荆芥、防风、连翘、天花粉、贝母、元参、赤芍、生地、牛蒡子等”[17],诸药合用,可分消表里之邪热,兼顾气血,祛邪而不伤正。
本病的治疗尤以外治为特色,配合剪发疗法,常用方法有“洗、涂、敷”等,治疗的顺序当先洗净痂皮,拭干后先涂油剂,再敷膏剂或散剂,以杀虫散风之药搽之,临床中应根据疾病不同的时期及临床特点进行选择。治疗时一是需注意早治,不可待其发展成秃发;二是不可凉遏,“切不可骤加寒凉涂遏,以致热毒内攻不救,盖小儿脏腑娇嫩,易入难出也”[17];三是不可急攻,头疮多为热证,以润为要,若急攻则易化燥,使病情向恶,如《婴儿论》所述:“头疮医欲急攻之,是误也,若被攻者,其疮忽燥,痰鸣息商,必腹满,四肢厥……疮润者生,否者死。”[35]
5.3.1 外洗 治疗头疮时先清洗去痂,既可防止虫毒聚集和传染,又方便后续用药,《普济方》云“疮痂不去而痒”[31],故也有止痒之效。历代有用葱盐水[31]、细茶汁[11]、桑灰[36]或槐条煎汤[18]、花椒煎汤[37]等方式洗净,也有用赤龙皮汤及天麻汤、皂荚汤[38]等中药外洗方,《外科心法要诀》为代表的明清医家一般“先宜艾叶、鸽粪煎汤洗净疮痂;再用猪肉汤洗之”[15]。
5.3.2 油剂 早在五代《日华子本草》中就有“炒取油,和粉敷头疮”的记载[39]。《外科心法要诀》载“随擦踯躅花油,以杀虫散风,虫死则痒止,风散则发生,血潮则肌肤润,久擦甚效”[15],表明油剂的作用机制在于杀虫散风润肤。此外尚有《肘后方》“藜芦末猪油调,涂之”[40]、《疡医大全》“蜈蚣油调松香末搽之”[41]、《急救广生集》“川椒、麻油、菜油同煎浓搽之”[42]等记载,不一而足。
5.3.3 膏剂 膏剂不仅对头疮初起有效,如《外科心法要诀》“初起肥疮,宜擦肥油膏,用久则效”[15],对经久不愈者也宜用,如《刘涓子鬼遗方》:“治头白颓疮,发落生白痂,经年不差,五味子膏方。”[36]根据年龄和病程的不同,膏方药味亦有变化,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外宜敷飞乌膏散,及黄连胡粉水银膏散”“治小儿一切头疮……藜芦膏方”[38],若经年不瘥,则用苦参、黄连、大黄、黄芩清热祛湿,胡粉、水银、矾石、蛇床杀虫解毒,松脂祛风杀虫,用腊月猪脂调和外敷[43]。
5.3.4 散剂 散剂有杀虫散风之效,可以单敷,也可用麻油调敷,如《验方新编》记载用松香散“治小儿胎毒,并蜡梨头疮……湿则干敷,干则用麻油调搽”[44]。再如《经验奇方》的青金散[45],《外科真诠》的大皂散[11]等都对散剂多有发挥。使用散剂时,当“切忌水洗,并须忌食发气诸物”[45]。
5.3.5 鲜药 鲜药常用于秃发以后,帮助头发生长,《小品方》中治小儿白秃发不生,可“捣楸菜屮心,取汁以涂头,立生”[10];《外科大成》言“随用生姜蘸润肌膏擦之,则发生矣”[16]。为避免药物毒性,小儿头疮亦用鲜药为佳,《针灸大成》提到:“小儿头疮,用生芝麻口中嚼烂,涂之,切忌不可搽药。”[46]
头疮的预防主要从哺乳和洗发两个方面入手。古人非常重视哺乳健康的问题,乳母若患有头疮则可能传染给婴儿,譬如《备急千金要方》《医灯续焰》等都谈到乳母“不宜用头疮之人”[4]。《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头疮》则提到“小儿失于沐发者,便生此疮也”[21],强调了婴儿及儿童沐浴清洁的重要性。对本病的调护是忌食鸡羊虾蟹等“动风发物”[16],“但勿见风”[37];《外科证治全生集》强调“宜戒沐浴,浴则湿气愈重,难以速痊”[47],且需“戒暴怒房劳,炙煿发毒之物”[48]。
头疮可导致断发脱发,一般认为白秃疮愈后毛发可再生,而肥疮则永久性脱落。《诸病源候论》等表示“因头疮而秃落不生者,皆由伤损其气血,血气损少,不能荣于发也”[9]。《眼科锦囊》提示小儿头疮治之不当会损害眼睛,“小儿患头疮白秃之类,其毒内陷,而损害眼目者有之”[49]。本病性亦缠绵,病程较长,治愈后容易反复发作,在青春期后往往变轻,但也有继续发展者。
头疮是一种常见的头部真菌疾病,尤其好发于儿童,具有传染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多以抗真菌治疗为主,疗程较长,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中医古籍中,关于头疮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礼》[1],对该病的认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代医家对该病病名释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则治法、预防与转归等方面的观点,充分挖掘中医古代文献的宝库,以传承创新,更好地发展中医皮外科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