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右才 孙琦巍
许昌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河南许昌,461000
扁平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又称为青年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手部等,病程慢性,可持续多年不愈,影响容貌。
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面部、上肢多发扁平丘疹2年,变红、瘙痒3天”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上肢出现多发扁平丘疹,表面光滑,皮色,无明显自觉症状,曾多次就诊于我院,诊断为“扁平疣”,给予维A酸类药物外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效果欠佳。近两年皮损逐渐增多,但未予坚持治疗。2021年5月13日患者行COVID-19-1(Vero Cell)(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北京生物®,批号2021020088)首剂接种,接种后无发热、寒战、乏力等相关性不适,留观30 min后离开。1天后发现扁平疣皮损变红,自觉瘙痒明显,于2021年5月17日来我院就诊。
体检: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皮肤科情况:双侧面部及上肢可见多发粟粒至绿豆大扁平丘疹(图1),色鲜红,表面光滑,充血明显,部分融合成片状。上肢皮损呈点状分布,部分皮损呈褐色。余体表未见同型损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未见明显异常;HIV抗体(-),HBV(-),HCV(-)。皮肤镜下示:皮损卵圆形、圆形或多角形,亮红色背景下数量不等的不规则点状血管样结构,部分皮损表面可见颗粒状凸起。诊断:顽固性扁平疣。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2021年5月23日复诊疣体脱落(图2)。
图1 面部及上肢多发粟粒至绿豆大扁平丘疹图2 疣体脱落
讨论扁平疣是低危型HPV侵犯角质形成细胞导致的体表赘生物型病变[1]。常发生于青少年,病程1~2年,部分患者迁延数年不愈。已知扁平疣的病程与机体免疫有明确相关,且细胞免疫的防御机制起到主要作用,体液免疫是否参与尚无定论。该患者无免疫缺陷性基础病,但疣体泛发且顽固,长期不消退,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
该患者在接种COVID-19-1(Vero Cell)后,再激活各类免疫细胞和补体体系,形成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得机体免疫潜能细胞的再活跃,推测顺带活化皮肤淋巴组织,增加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产生IFN-a、IFN-γ等细胞因子,促进IL-2的产生,增强了吞噬细胞能力。
长期以来,针对低危型HPV感染治疗的重点及难点在于隐匿性感染的清除,HPV感染时,HPV DNA位于基底层[2]。HPV DNA的生存依赖于角质形成细胞,当其处于低活跃性时,皮损内病毒颗粒不能有效诱导皮肤淋巴细胞活跃而清除隐匿性感染,导致易复发。临床常规物理治疗及外用表皮细胞免疫调节药物同样无法有效清除隐匿性感染,且经济花费较大,增加患者负担。这提示我们在针对HPV治疗时,增强系统免疫功能的重要性。通过活化细胞免疫,进一步激活HPV的增多、扩散,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为低危型HPV的治疗提供更完善的治疗思路[3]。
新型冠状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属于β属新型冠状病毒[4],COVID-19-1(Vero Cell)刺激T细胞免疫应答,病毒特异的细胞毒性T细胞提供针对COVID-19-1的免疫保护[5]。HPV为小DNA病毒,原理上并不能实现针对HPV基因型2、3、4、10等的抗原抗体反应,但是否能起到类似卡介苗样活化免疫的作用[5],并用于其他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尚需要多样本的临床观察和病毒学研究。目前该患者在进一步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