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明
摘 要: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员素质、职业操守及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应大力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文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以下简称汽修)专业为例,首先分析了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内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会、政府、企业、院校、行业、家庭、教师、学生多方的角度详细探讨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路径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后,职业教育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
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叩响工业4.0的大门,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工业战略之时,我国也于2015年适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2]。汽修专业作为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精益求精的钣金、涂装、装配、检测和排故技能,极高的科学素养和极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应把工匠精神牢牢刻在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制造强国建设中去。
1 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工匠精神内涵
从古至今,在中国匠人眼中,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一直是他们始终秉承的精神。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及工作目标三个方面对劳动者提出了要求[3],如图1所示。
自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一词至今,已累计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4]。
作为我国孕育能工巧匠的主要基礎阵地,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承担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至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5]。
2 汽修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2.1 问卷调查
为了解汽修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方式开展。本调查为抽样调查,面向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汽修专业学生(包含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专业教师、4S店及汽修店、绍兴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不同类型的对象设置不同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78份,回收251分,其中有效问卷232份。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得知,当前学生对工匠精神有较强的认知及认可度,但不够全面。如“您认为工匠精神应具备以下哪些品质”一题中,出现的高频选项主要有“精益求精”、“严谨细致”、“技艺高超”,分别占比90.2%、85.7%、84.9%,而“尊师重道”、“继承传统”与“甘于寂寞”三个选项占比较低,分别为63.5%、62.1%、59.8%,说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知不够全面,还有待提升;对于“工匠精神在汽修领域是否重要”,“极其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与“完全不重要”占比分别为:75.2%、13.6%、5.7%、3.2%、2.3%,可见,被调查对象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在“您是否愿意继续提升自身的学历及技能”中,75.1%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学历与技能,只有19.7%的被调查对象“不再考虑”,这也反映了学校在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 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各方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工匠精神培育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仅依靠学生在高职院校的2-3年的时间里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6]。而且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及物资力量支持,个别地方政府尚未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专项投入力度不大,造成高职院校经费预算较低,导致学校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流于形式;不少企业在校企合作时存在目的性较强的现象,一味考虑眼前利益,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无法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得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影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质量[7];教师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直接实施者,理应将其有计划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但个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忽视了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环节[8];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不少学生是由于高考失利才选择报考高职院校的,而且在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性,对未来三年的专业学习和生活没有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丧失了学习主动性,最终沉迷于网络游戏中[9];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轻德思想观念严重,认为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知识的培养,缺少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10]。
(2)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尚不完善。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但目前尚未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予以支撑。不少高职院校因当地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缺少资金支持,无法实施相关的技术实践和研究,以致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得不到锻炼,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也受到严重影响。
(3)师资力量不足,整体素质不够高。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在校生规模屡创新高,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师生比不得低于1:18,而《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师生比已达1:19.24[11]。为了达到教育部师生比例要求,不少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降低了“双师素质”并且拥有企业工作经验等条件,一些应届毕业生也顺利进入高职院校,这些教师一进入学校就挑起教学重任,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在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中只是停留在浅层的爱岗敬业等方面,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渗透。
(4)缺乏家校联动共育平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家长缺少必要的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教育状况不得而知,无法客观、真实地了解孩子[12]。
3 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虽然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承担着主要职责,但仅凭学校一己之力困难重重,必须依靠社会、政府、企业、行业、家庭、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达到最优效果。
3.1 营造劳动光荣、崇尚先进的社会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公众媒体广泛宣传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光荣事迹,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争做劳模、崇尚先进的热烈氛围[13]。
3.2 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制度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对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专注执着的高职毕业生在职称评审、落户、购房、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并提供适当的物质奖励,让高职学生在良好的政策保障中内化于心;构建校政企合作机制,促成深度协作关系,发挥政府督促指导作用,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对接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
3.3 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多样校企合作机制
企业应与高职院校建立“订单”合作模式,组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校外导师团,在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时,通过师徒制的方式,由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全程示范、指导和教化,以师傅的标杆作用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企业还应与高职院校联合制定规范学生实习的相关制度,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实习结束后,企业还应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务实精神、敬业精神、执着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最终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学生毕业后是否可以留在企业工作。
3.4 院校文化环境同育人,争做培育工匠精神的主力军
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仅传授专业知识的做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学校出发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可以有以下几条路径:
(1)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在校园、教室、寝室等地方张贴工匠精神的宣传海报,邀请大国工匠到校开展讲座,开展工匠精神主题班会或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风、教风和学风中,扎实推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2)制定(修订)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知识结构、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構三方面的影响,以专业课程核心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注重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实现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3)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证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行业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水平等级的凭据,以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职业道德的养成。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1+X” 证书制度的优势作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与汽修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发展综合性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5)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研究制订与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制度,聘用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道德素质较高的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同时选聘不同汽车品牌维修技术人才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将不同品牌汽车的维修工艺标准传授给学生;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汽车维修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最新的前沿维修技术;大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统筹协调发展。
3.5 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构建学生能力素质培育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媒介作用,为高职院校与汽车维修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更深层次发展;行业协会还应发挥其培训作用,为学校教师提供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帮助专业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行业协会应结合专业特点,指导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
3.6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构建工匠精神养成环境
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工作中严谨专注、爱岗敬业,生活中尊老爱幼,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家风环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达给子女什么是真正的匠心匠德;家长应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子女工匠精神的养成情况,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之中,从而引导、监督子女。
3.7 学生应坚持内外兼修,统筹知行合一
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发挥以上各方主体协同育人的作用,学生也要通过提高自身主动性、意志力、实践能力,不断延伸工匠精神强大的内驱力和持久的生命力;首先应端正学习动机,主观加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对工匠精神自我培育意识。
4 总结
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重点方向。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家庭等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学校一起努力,探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努力成为新时代下的大国工匠。
本文系2021年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科研项目(青年专项)“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汽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KY202124)代表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N] .国务院,2019年1月24日.
[2]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N]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20日.
[3]石晓刚.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D].山西财经大学,2021.
[4]黄钰玲,曹照洁.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20(05):20-25.
[5]黄靖.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
[6]周天娇.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7]马海涛.国内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和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9):71-72.
[8]张凯丽.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
[9]王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10]张瑾.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21.
[11]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04):120-124.
[12]国贺梅.基于搭建家校联动新平台促进家校共育新理念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04):209.
[13]王婧婧.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