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张茹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
目前,培智学校生源呈现出低龄化和重度残障、多重障碍比例上升的趋势。“教康结合”成为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满足培智学校学生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求也成为亟待研究、落实、推行的工作。[2]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围绕“教康结合”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康复训练融入学科教学,有效满足了培智学校学生教育和康复的双重需求。
依据《方案》要求,培智学校要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等七门必修课,并在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等五门选择性课程中,根据各地实际和学生需求选择开设,课时可弹性安排。
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学科”形式呈现,康复训练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占比不足10%,且课程地位也不稳固。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培智教育中康复训练课程占比远大于10%,如美国在1988年公布的中度智力落后学生课程领域方案中规定,中度智障儿童低年级阶段康复训练类课程应占50%以上,高年级阶段应占36%以上。
如果培智学校仅仅依靠康复训练课程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从课程比例和时间安排上,均难以满足培智学校学生的康复需求。培智学校可遵循“教康结合”原则,把康复训练融入各类学科的教学中,确保学生得到充足、有效的康复训练。
将康复训练融入学科教学,既是康复的需要,也是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培智学校部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融入康复训练内容,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智学校可基于“教康结合”理念,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教育和康复需要,以功能康复和补偿为目的,改革传统的课程框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目标中,都融入明确的康复目标。
根据康复训练课程标准,学校将培智学校康复领域分为运动、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四大块,制作了学科康复目标一览表(见表1),清楚地呈现各学科的康复目标。
表1 培智学校学科康复目标一览表(部分)
目前,培智学校普遍缺少专业的康复训练师,学科教师大多缺乏将康复训练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培智学校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方面着手,让学科教师迅速了解康复知识,将康复训练融入课堂教学。
学科教学目标是实施学科教学的依据,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培智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障碍类别和障碍程度。大部分培智学校学生伴有感知觉、运动、社交等方面的缺陷。从培智学校学生能力发展角度来看,康复目标是学科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康复训练的切入点。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科教材,还应该分析学生发展现状,依据学生各领域发展水平,设置每节课的学科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并在教学中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康复目标有机融合。学生康复领域能力水平的提升,能促进相关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如针对部分学生注意力广度不宽、维持时间较短的情况,教师可依据康复目标实施沟通与交往、注意力、精细运动等方面的训练,要求其仔细听教学指令、持续关注教学活动3分钟、正确指认图文等。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在以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中,部分学生没有得到针对性训练,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学校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在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突出实用性与康复性。在教学设计上强化学科内容与康复内容的“融合”,既要确保学科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又要保证康复训练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使二者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一方面,增设康复训练活动。以复习导入环节为例,教师在设计复习导入环节的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对学科教学目标涉及的内容进行复习,还要结合学生言语、运动、认知等方面的缺陷,考虑相关的康复训练内容。例如,在生活语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音问题,在导入环节设计相关的气息训练或口舌操,指导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发声器官的肌肉控制能力。在生活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加入手指操,训练学生的手指灵活度,并让学生参与“数小棒”等动手操作活动,锻炼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
另一方面,在已有的教学活动中兼顾康复训练。如生活语文课堂中教授新字词的环节,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发音问题,通过矫正发音,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的康复训练。绘画与手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重心放在操作过程的指导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而非简单地追求完成作品。在运动与保健课堂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粗大运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肢体控制能力。此外,学科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也可以成为康复训练的载体。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活动目标,重点对学生的运动、感知觉、情绪与行为等领域进行康复训练。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融入康复训练内容,设计好教学细节,将课堂教学环节理顺,为康复训练的实施提供机会,循序渐进开展康复训练,促成学科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的共同达成。
课堂常规作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培智学校学生受自身障碍的限制,难以理解和遵守课堂常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渗透行为规范训练,借助行为规范训练来开展康复训练。
上课和下课都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良好时机。教师发出起立、坐下的指令,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遵守课堂礼仪规范。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精细运动能力弱,很多教师不安排学生拿书、翻书等。利用书本作为训练工具,引导学生自己从书包中拿出指定书本,摆放到课桌指定位置,翻到相应书页,找到教师正在教授的内容,并使用正确的姿势进行阅读,这一完整过程能锻炼培智学校学生的手眼协调等能力。用好书本这一简易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可成为课堂中“教康结合”的有效手段。
课堂常规还包含遵守课堂纪律等要求。学科教师只要扎扎实实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管理,如训练学生安坐、等待、遵守规则等,渗透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培智学校可将康复训练融入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康复训练。“教康结合”的实施能够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培智学校学生的功能康复和补偿,使培智学校学生得到适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