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的五个方法

2022-02-17 22:05
新闻传播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三明武夷山时政

郑 溦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 福州 350000)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央媒与地方媒体“大屏”“小屏”通盘谋划,有力有效展现了总书记亲民爱民的人民情怀、对福建发展的关心关爱与殷殷嘱托。总结整场宣传战役,五种报道方法得到大量实践,效果显著。

一、跟进报道:突出时效,移动优先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转变。跟进报道的要点,在于发布权威时政新闻信息的同时,要实现受众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传统终端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小屏终端转变,两者融合发展将产生共赢局面,既给媒体报道带来创新,也提高了时政新闻传播的有效性。[1]

总书记来闽考察这一重大时政新闻,无论央媒还是省内媒体,均打破了传统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抢抓新媒体端权威发布的第一落点。新华社以“新华视点”微博为首发平台,3月22 晚首发快讯《习近平赴福建考察调研》,打响了这场宣传战役的第一枪。

央视新闻发挥视频专业优势,时政微视频《V观》栏目及时发力。《V 观》是央视首次将微视频形式应用于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通过20 秒至5 分钟左右的动态画面,集中展示某一特定主题,开启了时政新闻短、平、快的“微传播”模式。[2]如视频《习近平与游客交流:这边是山那边是海,多看一看》《习近平勉励沙县小吃:让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习近平: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等视频都在1分钟以内,现场感十足,具有很强的互联网传播能量。

省内媒体则依靠矩阵联动、快速发布。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高效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总台的权威信息,连续三天在省内主流媒体中率先推送总书记当天考察内容的快讯,在全网快速“吸睛”。同时,省广电采访团队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强化全媒转型,抢抓话题引领传播第二热点,第一时间专访亲历者还原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精彩故事、温暖瞬间,制作系列短视频《温暖时刻》,赢得超过100万的播放量。

二、背景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重要消息发生时,用户对更多信息的渴望急剧上升,第一波快讯、短视频等片段式阅读、碎片化传播已不能满足受众需求。这时候应立即跟进生产背景报道,触及时政快讯中尚未触及的背景信息。

此次总书记来闽考察,自然而然有一个关注点:“十四五”开局之际,总书记的第一次国内考察为何选择福建?

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推出类似系列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如“新华视点”推出《跟着总书记长见识》系列报道,央视新闻推出《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系列报道,新华社推出《跟着总书记的脚步》系列短视频。媒体们走进沙县总医院看“医改”,走进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看“林改”、走进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看企业创新……都是对新闻现场、历史背景的深度展现。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则在武夷山、沙县、福州各派驻了两组专项报道团队,在总书记考察离开后立即进入第一现场,迅速拍摄背景新闻延伸诠释的短视频,让网友看懂总书记每一个考察点的特殊性与代表性,读懂背后的故事。以第一站武夷山为例,短视频《在武夷山,有个叫“燕子窠”的地方》,介绍了科技特派员廖红教授带领团队在这里开始套种大豆、改良土壤的故事;记者volg《大数据带你逛,武夷山是个大公园》,带网友参观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智慧大脑;微信推文《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到过朱熹园,你了解大儒朱熹吗?》,带网友触摸朱子文化的文脉传承;武夷山艄公的女儿,带你《坐武夷竹筏,探“金山银山”》,以第一视角讲述武夷山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故事。

三、延伸报道:多元延展新闻视角

重大新闻具有很丰富的延伸价值,拓展新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挖掘新闻的内涵,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重复信息,提高在宣传战役中的关注度。媒体应运用观察力、归纳力和辨析力,发现别人忽视的角度,找到全新的报道思路。

新华网“学习进行时”栏目,由总书记察看武夷山春茶长势延伸,综合了《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厦门》等书内容,推出《习近平与福建的“茶之缘”》,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三个喝茶小故事:“在厦门端起茶杯就喝”“一杯清茶话别宁德”“在将乐第一次喝擂茶”,鲜明地凸显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新华视点《鉴往知来丨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朱子名言“国以民为本”说起》,从朱熹园说起,延伸到中国共产党人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理解与实践;新华视点《第一观察丨习近平福建行,第一站为何看山?》,探寻总书记福建首站选择武夷山的深意,历数总书记赴甘肃、陕西等地考察时“看山”的安排及重要指示,提炼总书记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远谋划。

随着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福建,福建也迎来了一次自我推介的机遇,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以福建的成就报道作为主要延伸方向。官方宣传片《福建》以及九市一区的系列宣传片等大制作精品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3000 万。其中,宣传片《福建》《我是福建人》《南平欢迎您》《如画三明》《有福之州》等5 个短视频获中央网信办推荐,在全国主流新闻网站和商业媒体平台置顶推送。主打小切口、低视角的各类创意小品同样精彩纷呈,“国潮换装”视频《太有创意了吧!把福建穿在身上到底有多美?》、动漫说唱《大话福游》、穿梭机一镜到底航拍视频《穿梭福道》、虚拟成像摄像机制作的《小视角看“大”福建》……都新鲜有趣,迅速刷爆朋友圈,形成话题热点。

四、对比报道:直观展现时代变迁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度过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1985年入闽,自厦门赴宁德,再到福州。回首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期间动情地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

报道成就、引领舆论、见证历史是主流媒体的责任,结合总书记“深有感情、一直关注”的主题进行新旧对比,就是最直观、最生动的诠释。互动页面H5《是福建人,就来拼一拼!》,引导网友完成拼图游戏,拼图选取了宁德下党乡、莆田木兰溪、三明万寿岩、长汀水土流失、晋江经验等总书记长期关心、支持、指导的地方,利用新老照片的直观视觉对比,展现时代变迁中的福建答卷。

鉴往才能知来。央视时政推出《时政新闻眼丨第12次赴三明调研,习近平关心这些民生大事》,回顾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11 次在三明调研的故事。今年,他第12 次来到三明,考察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了解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通过对比12 次习近平到三明所见变化,加深了观众对“三明经验”的理解和认识。

五、阐释报道:主流媒体做好价值引领

新闻评论是体现媒体品质、风格和内容的重要产品,对新闻评论内容的选取和把握,是媒体洞察社会方向的一个体现。[3]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记者在新闻现场录制短视频评论“海博视评”,发力在解疑释惑、提炼总书记讲话精神,也寻找“时政主题”与“民众关切”之间的对接点,如《科特派是什么“派”?》《沙县总医院为啥有个“总”?》《郎官巷里寻找“根”与“魂”》。

央视则有鲜明的评论员IP。王牌评论员杨禹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在新闻现场推出“时政马上评”短视频《读懂“科特派”写在大地上》《走进三明揭秘“三明答案”》《体会八闽大地上的奋斗与深情》;央视“主播说联播”推出海霞的快评《总书记在福建说“福”“建”,爱拼才会赢》。通过平民化、网络化、故事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将重大、严肃的时政新闻转化成为接地气的“家长里短”。这种富含着情感和温度的新闻语态,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4]

新华社的“学习快评”系列,更倾向于理性思辨和价值引领。《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重点阐释在福建朱熹园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的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改革呼唤更多“群众首创”》,强调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

结语

时政新闻具有政治性与传播性的双重属性,是阐释国家政策、展示国家形象、传递中国故事、提高国际影响的重要内容。[5]在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的传播新浪潮中,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要继续探索更有效果的表达方法和传播模式,做融合时代新闻产品创新突破的先行者。■

猜你喜欢
三明武夷山时政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时政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
我与三明医改同行
时政
时政
时政